當我們在通勤路上為手機續能,在旅行途中維系電子設備運轉時,充電寶早已成為口袋里不可或缺的“能量管家”。但你或許未曾想過,這個看似溫順的便攜移動電源設備,內核竟是由高度活躍的鋰電池構成的能量聚合體。近年來,從地鐵車廂里突然冒煙的充電寶,到家庭中因充電寶過熱引發的小型火情,這類事件頻頻為我們敲響警鐘。
這個時刻陪伴在側的移動電源,為何會突然化身潛在風險源?解開這個謎團,需要從鋰電池的化學特性說起。
充電寶爆燃并非偶然,背后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過充引發的電路故障。充電寶內部電池有一定容量限制,若長時間處于充電狀態,尤其是充滿后仍持續充電,會導致電池內部壓力升高、溫度驟升,進而引發電解液分解,甚至擊穿電池隔膜,造成短路爆燃。
散熱不暢導致的熱量積聚。充電過程中,充電寶本身會產生熱量,若將其放在被子下、密閉包袋內等不透氣的地方,或置于陽光直射的高溫環境,熱量無法及時散發,會使電池溫度超過安全閾值,引發電芯熱失控,最終導致爆燃。
劣質產品的先天缺陷。一些小作坊為降低成本,使用回收的廢舊電芯和劣質電路板,使生產的充電寶缺乏過壓、過流、過溫等保護措施。這類產品在充放電時,極易因電流不穩、電芯性能差而發生短路,瞬間釋放大量能量,引發爆燃。
外殼受損帶來的內部短路。充電寶若受到劇烈撞擊、擠壓或針刺,外殼破損后可能導致內部電芯變形、電極接觸不良,引發短路。同時,外殼損壞還可能使水汽、灰塵進入,腐蝕電路,增加故障和爆燃的可能性。
超期使用的老化問題。充電寶的電芯有一定的循環使用壽命,一般在300~500次充放電循環后性能會明顯下降。超過使用年限后,電芯可能出現鼓包、漏液等情況,內部化學物質穩定性變差,稍有外界刺激就可能發生爆燃。
這些因素單獨或共同作用,都可能讓原本安全的充電寶瞬間“暴躁”起來,變得危險。
機場安檢對充電寶的嚴格管控,本質上是航空安全體系對鋰電池潛在風險的系統性防御。飛機客艙是密閉高壓環境,一旦充電寶起火,火焰會在缺氧但富含可燃物(如座椅、地毯)的空間內快速蔓延;且鋰電池火焰溫度可達800攝氏度以上,常規滅火器難以快速壓制,甚至可能因電池復燃加劇險情。更關鍵的是,飛行途中的氣壓變化會讓電池外殼承受額外壓力,若充電寶本身存在電芯老化、保護電路失效等問題,哪怕是輕微的震動都可能成為事故導火索。
近年來,全球民航領域已發生多起充電寶自燃事件,這些案例促使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將充電寶明確列為“需嚴格限制的危險物品”,規定其額定能量不得超過100Wh(以3.7伏電壓為例,大約27027毫安的容量),若超過100Wh但不超過160Wh(以3.7伏電壓為例,大約43243毫安的容量),需經航空公司批準,且禁止托運。

此外,市場上存在的“三無”充電寶,其在高空環境下的風險系數呈幾何級增長。機場安檢通過核查充電寶的資質認證、容量標識、外觀完整性,實質上是在源頭篩除不合格產品,再結合“隨身攜帶、單獨存放”的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其在飛行途中被擠壓、碰撞的概率。這種嚴格管控并非過度防范,而是用標準化流程化解航空運輸中“小概率、大影響”的安全隱患。
安全使用充電寶,需要從選購、日常操作到應急處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護體系,才能有效規避其“暴脾氣”隱患。
充電嚴守“三不原則”:不長時間過充,不邊充邊用,不混用充電器。?
存放和攜帶注意環境隔離:日常遠離高溫、潮濕處,可存于干燥通風的抽屜里,攜帶時避開金屬物品;若出現鼓包、裂紋,或聞到刺鼻異味,立即停用,交由專業回收機構處理,勿擠壓、拆解或隨意丟棄。?
關注老化并及時更換:若出現充放電效率明顯下降、充電發燙、指示燈異常等情況,應及時更換新品,選擇通過3C認證(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正規品牌產品,查看額定容量標識(如20000毫安以下更適合日常使用),優先選擇具備過壓、過流、過溫三重保護功能的產品。
充電寶的“安全邊界”既由產品本身的質量底線所框定,更由使用者的規范操作意識所守護,唯有二者形成合力,這個便攜“能源管家”才能始終錨定“便利”的初心,而非淪為潛藏的安全隱患。
(責任編輯 / 段雯娟" 美術編輯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