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以其壁畫、塑像聞名于世,顏料為石窟藝術增添了絢麗色彩。敦煌石窟不僅是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寶庫,更是一座豐富的顏料標本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代顏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歷經千百年的風霜洗禮,壁畫依舊光彩鮮艷,這份跨越時空的美麗背后,藏著礦物顏料的神奇密碼——它們以獨特的化學穩定性,實現了“千年不褪色”的奇跡。
在古代繪畫中,朱砂是使用最廣泛的紅色顏料。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將天然朱砂用作彩繪顏料。
朱砂原料來自天然朱砂礦石,又稱丹朱、赤丹、汞砂、辰砂等,呈大紅色并自帶金屬光澤,大多分布于石灰巖、砂巖等環境。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分子式HgS),屬三方晶系,在這種結構中,汞原子與硫原子通過共價鍵和離子鍵的混合作用,形成了穩定的晶格。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其花紋便是用朱砂繪制的。雖歷經2000多年,這些花紋色澤依舊鮮凈無比,足以彰顯古人制造和使用朱砂的高超技術水平。

挑選朱砂原料時,以色澤鮮紅,塊狀且內含較大、較多晶體,呈鏡面形、箭頭形的礦石為佳。不過這類礦石較為少見,其產地多在云南、貴州的高山之中,其中以湖南辰州所產最佳,“辰砂”之名也由此而來,成為品質的象征。
如果說朱砂是紅色的代表,那石青便是藍色顏料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它的原料來自一種僅在銅礦表層出現的藍色礦石——地質學家稱它為藍銅礦。但并非所有銅礦都能孕育這種漂亮的藍色礦石,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這也讓它成為自然界中頗為珍貴的存在。

藍銅礦石的分子式為2CuCO3·Cu(OH)2,其中,氧化銅(CuO)占69.24%、二氧化碳(CO2)占25.53%、水(H2O)占5.23%,成分相當穩定。其物理性質表現為:深藍色,土狀塊體呈淺藍色,帶淺藍色條痕;晶體呈玻璃光澤,土狀塊體呈土狀光澤;透明至半透明程度因含雜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且常與孔雀石等銅的氧化物共生。這種獨特的成分與結構,既賦予了它作為顏料的優良特質,也讓它對生存環境有著特殊的依賴。
然而,這份美麗正面臨威脅。由于銅在工業領域的巨大需求量,人類對銅礦的無序開采愈演愈烈,導致許多老銅礦產量銳減,部分礦床瀕臨枯竭,礦區周邊堆積起一座座巨大的礦渣山,藍銅礦的生存空間也隨之不斷萎縮。
與石青同為“銅礦姐妹花”的,還有綠色顏料的核心原料——石綠,其原料為孔雀石綠礦石,因顏色酷似孔雀尾羽上的翠綠而得名。它不僅是一種古老的玉料,更是繪畫中不可或缺的色彩精靈,與石青有同樣的特點,它色澤鮮明,晶瑩透徹,有很好的穩定性。
孔雀石的化學成分為堿式碳酸銅,分子式Cu2(OH)2CO3,理論組成中氧化銅(CuO)占71.9%、二氧化碳(CO2)占19.9%、水(H2O)占8.15%,比重在3.9~4.03之間。它多呈翠綠或草綠色塊體,能溶于酸類,除了作為顏料,還可用于銅的提煉。孔雀石晶體十分稀少,通常以隱晶鐘乳狀、腎狀、皮殼狀、放射狀、絲狀等形態存在。其顏色涵蓋孔雀綠、綠色、暗綠色、黃綠色等,條痕為淡綠色;晶面呈金屬光澤,纖維狀者則呈現絹絲光澤。
在地質勘探中,孔雀石是尋找黃銅礦的礦化標志,地質專家在野外發現孔雀石原生滾石時,便知道附近必有黃銅礦體的存在。歷史上,我國湖北省大冶地區曾是孔雀石的重要產地。
在藝術創作中,石綠與石青堪稱“黃金搭檔”。在傳統繪畫的青綠山水中,二者相互映襯,勾勒出山水的層次與靈氣;許多著名古剎、宮廷官府的匾額雕字,也常用石綠、石青填色,既因顏色沉著穩重而彰顯莊重氣派,也因穩定性強而能歷久彌新。
天然的顏料,借于自然,還入畫中。那些深藏地下千萬年的礦藏,經匠人之手脫胎換骨,化作世上至純至牢的色彩,為敦煌壁畫注入了永恒的精氣神。這份源于自然的美麗,既有礦物質的穩定堅韌,又有藝術創作的靈動鮮活,難怪能跨越千年依舊震撼人心。

天然礦石要化作筆下的顏料,需經過一套復雜而精細的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匠人的耐心與經驗:
(1)選材:需親臨產地礦區實地挑選,優先選擇色澤深、雜質少的礦石,成熟的礦石反而不宜選入。
(2)初洗:將礦石按品質分級,浸泡于清水中初步清洗,去除表面的雜質、泥土,撈起待干。
(3)粉碎:這是一道又臟又累的工序,需戴上口罩、防塵帽,穿上工作服、腳套等防護用品。敲打礦石時要反復篩選,將優質與劣質原料分開,這一過程中粉塵彌漫,需格外細心。
(4)淘洗:將粉碎后的原料放入竹簍,在水中調洗,淘去砂粉、雜石和泥土,反復操作直至干凈,讓其自然干燥。干燥后,觀其情況,若雜質未除凈,會影響顏料質量;若篩選過粗,則可能導致優質原料隨雜質流失。
(5)研磨:將反復去雜、淘凈的礦粒、礦粉倒入乳缽中,加清水研磨,每日數次,持續半月至一月不等(具體時間需根據礦石的軟硬度而定),直至上層出現光澤,乳缽摩擦無沙聲為止。
(6)沉淀分級:乳缽中、下層顏色需加膠水調和,充分漂洗沉淀,潷(bì,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把液體倒出)去上層水,直至下層顏色表面無雜質。此時在下層的顏色就是頭青(石綠則為“頭綠”),將其晾干,隔水烘干,經分散、過篩,即可包裝。將頭青(頭綠)上層的色水潷入第二器皿,沉淀后得到“二青”(二綠);將第二器皿上層色水再潷入第三器皿,沉淀后得到“三青”(三綠);重復操作,得到“四青”(四綠)。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過程中淘、漂、沉、潷,是根據經過反復、充分漂洗后的干凈程度來決定的,全憑眼觀手摸的實踐操作經驗來定。因天然礦石的比重、質地、密度、成分等即使在同一礦床中也存在差異,所以在制作中“有法而無通法”,正是這種靈活與嚴謹的結合,才讓每一份顏料都獨具生命力。
給礦物色彩“搭穩架子”?
工匠先把崖壁鑿平清理,再用敦煌本地的澄板土(質地細膩、不吸色)混合麥秸、麻絲等植物纖維,分2~3層涂成“地仗層”——底層粗泥加纖維防開裂,上層細泥打磨光滑。這層地基能牢牢吸附礦物顏料,避免色彩因墻面松動脫落,是色彩留存的基礎。?
給礦物色彩“畫準位置”?
用柳炭條在干透的地仗上輕輕勾輪廓(柳炭條顏色淺、擦改方便),遇到飛天、藻井等復雜圖案,就用“粉本”(預先畫好的畫稿)拓印定位。這一步相當于給后續上色“畫地圖”,確保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涂得精準,不會因構圖跑偏浪費顏料。?
讓礦物色彩“顯層次”?
先把石黃、赭石、石青等天然礦物敲碎,用石臼反復研磨成細粉,再通過淘洗篩選出6~9種色階(石青分出的“頭青”“二青”,顏色深淺不同)。上色時遵循先淡后濃、先鋪大色塊再畫細節:例如先涂淡赭石打底,再疊深石綠表現明暗,讓礦物色彩既有立體感,又不會因顏料堆積開裂。?
給礦物色彩“鎖邊界”?
最后兩步關鍵操作守護色彩:一是“瀝粉堆金”——用膠液調和石青粉、金箔碎等礦物粉末,堆出立體紋飾(如佛像寶冠、衣紋褶皺),讓色彩從平面變立體;二是“線描定型”——用墨線或赭石線(兩種顏料都耐風化),以鐵線描(剛勁)、游絲描(細膩)勾勒輪廓,“鎖住” 每塊礦物色塊的邊界,避免色彩暈染,讓千年后的我們還能看清鮮艷的礦物色澤。?
(責任編輯 / 段雯娟"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