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陽光燦爛的屋頂、海風呼嘯的灘涂,還是廣袤無垠的沙漠,光伏板與風力發電機的身影隨處可見,且形態各異——柔性可折疊的光伏膜、巨型三葉片風機……這些新能源設施如何將自然之力轉化為電能?它們由哪些核心部件構成?新能源電力和傳統電力有什么區別?下面,就讓我們跟著電的腳步,開啟一場新能源探索之旅,看風能和太陽能這兩大主角如何給插座“注入活力”。
風能和太陽能是新能源中的“主力軍”,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造電”本領。
在廣袤的草原與遼闊的海邊,常常能看到一排排巨大的“風車”,它們就是風力發電機組,其核心作用是把風力轉化為電能。風力發電機的葉片采用類似老鷹翅膀的流線型結構,能最大限度地捕捉風能,當氣流通過時,會驅動風力發電機的葉片快速轉動。葉片與主軸相接,主軸則帶動發電機內部的線圈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物體在磁場中運動時,與磁感線成一定角度而不與磁感線平行),依據電磁感應定律,這一過程會產生電流,從而實現風能到電能的轉化。

當前,風力發電機組的單機容量與高度持續提升,部分海上風力發電機高度超過200米(相當于70層樓),能捕捉到更高空更穩定的風。而且,風力發電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氣、廢水等污染物,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綠色禮物。
太陽作為地球能量的重要來源,其蘊含的能量規模極為龐大。太陽能發電主要分為光伏發電與光熱發電。
我們最常見的太陽能電池板,就是光伏發電的“主角”。它由大量半導體材料構成。當太陽光照射到電池板上,光子與半導體材料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激發電子產生移動,形成電流,實現從光能到電能的直接轉換。目前,柔性太陽能板已逐步投入應用,它像布一樣可以彎曲,能貼在房車、背包等地方,隨時隨地收集太陽能。
太陽能光熱發電則是利用鏡子把太陽光聚集起來,以加熱水或其他傳熱介質,產生高溫高壓蒸氣,這些蒸氣驅動汽輪機發電。該過程與傳統火力發電機制相似,只不過“燃料”變成了清潔的太陽能。
新能源發出來的電,要走進千家萬戶,得闖過重重關卡,才能匯入龐大的“電力大軍”。
第一步是電力收集。風力發電機發出的電會通過電纜傳輸到附近的變電站。在這里要完成關鍵的升壓操作——電壓越高,電能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就越小,也就輸送得更遠。同樣,太陽能發電站產生的電也會經過類似的處理。
接下來是電力“長征”。高壓電通過輸電線路,跨越高山、河流,來到城市和鄉村的各個角落。這些輸電線路有的架在高高的鐵塔上,有的則埋在地下,像一張巨大的電網,把電力輸送到需要的地方。
最后一關是“降壓入戶”。當電到達目的地附近的變電站時,電壓會被調低到安全范圍。就像高速行駛的列車進站前要減速,這些電力經過“降壓”后,才能安全穩當地鉆進千家萬戶的插座,為冰箱、臺燈、電腦等電器提供能量。
傳統電力大多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這些能源是經過漫長地質年代形成的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而且在發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新能源的電,來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它們不會枯竭,并且在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污染物,對環境非常友好。
不過,傳統電力系統的發電出力(發電設備在單位時間內實際輸出的電能功率)相對穩定,因為火電、水電等可根據用電需求及時調整發電量。而新能源電力就有點“任性”了,風能發電易受風力大小和風向變化影響,太陽能發電則依賴日照強度和時間。風突然停了,太陽被烏云遮住,都可能讓發電量呈現出間歇性和波動性。目前,科學家通過建設電力儲能設施、組合多個新能源發電場(風能和太陽能相互補充)等方式,提升其穩定性。

新能源的故事,藏在每一陣風、每一縷陽光里。它們闖過山川湖海,點亮萬家燈火,也照亮遠方的路。關注它,加入它,讓綠色能量,跑得更遠。
(責任編輯 / 段雯娟"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