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時代,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全球社會圖景,數字也成了無法繞開的理解城鄉關系的基礎性維度,鄉村振興不能再局限于傳統路徑,迫切需要數字媒介的深度介入,數字鄉村建設明確要求以數字技術驅動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轉型。事實上,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直播短視頻、智能平臺等媒介工具已經成為彌合城鄉差距、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關鍵抓手。
本次專題策劃共包括4篇文章,分別指出了數字媒介參與鄉村振興的四種可能性的路徑。
關注鄉村治理,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難點所在,但駐村干部使用短視頻進行治理的創新實踐,探索了一種數字時代制度供給、技術賦權與行動動力相協同的可能性路徑。
關注城鄉融合,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交媒體作為“城鄉橋梁”,正在打破城鄉之間的信息壁壘,搭建從生活文化交流到觀念情感交流的數字共同體。
關注文化傳承,知識生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數字媒介正在將傳統農耕智慧和鄉土文化從知識的邊緣地帶解放出來,實現系統性傳承,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力量。
關注青年主體,青年和鄉村相互成就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開創的重要傳統,沒有返鄉入鄉青年,鄉村很難振興。其中,如何建構返鄉創業青年兼具積極性、復雜性和過程性的媒介形象至關重要。
數字與鄉村的結合,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需求,還是社會關系價值重構的時代要求。從治理效能的提升到鄉村知識的傳承,從城鄉融合的推進到青年力量的激發,鄉村數字化進程正在重塑當代中國基層的基本格局。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化應用,鄉村的“數字生命力”將進一步釋放,而如何避免技術懸浮、激發內生動力,仍需政策引導與多方協作。
從學理出發,要提醒兩點:第一,數字媒介不僅為鄉村賦能,也可能為鄉村減能,因此有必要超越賦能與減能的二元爭議,建設性地討論更多未來可能性的方向;第二,數字媒介并不是從鄉土內部生產出來的,如何在外部普遍性和內部在地性之間找到一條適應性發展或妥協性發展的路徑?我們的全部實踐都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從社會基礎出發,而不是從資本、流量和技術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