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在北京的栽培規模龐大,并于20世紀80年代被定為北京的市花之一。北海公園自開園開始進行菊花的養殖栽培,使北海的菊花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花卉。自1980年起,北海公園聯合北京菊花協會每年舉辦菊花展,吸引了無數市民觀賞、游玩,到北海賞菊已是北京市民秋季的一項專屬活動。
菊花栽培的歷史
菊花在我國有3000多年栽培史,早在《禮記·月令篇》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文字記載。漢代已將菊花作為藥用植物栽培,晉魏時期也已大量栽培,以后逐步發展為觀賞花卉。宋代是菊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宋朝的劉蒙泉所著《劉氏菊譜》收有菊花品種35個,這是我國最早的菊花專著。明代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收錄菊花品種270多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國傳出的。
菊花,別名秋菊、黃花、節華、金蕊、鞠。在園林和庭院綠化中,可布置花壇、花境,也可置于室內觀賞,特別是獨頭菊(標本菊)及盆菊(多頭菊)。菊花為多年生宿根草本,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菊花喜涼爽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其中尤以小菊類耐寒性更強。部分品種在華北地區可露地越冬,在東北地區可覆蓋越冬。菊花喜光,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人工控制光照時間,可以提早或延遲開花。
《山海經》里說:“女幾之山,其草多菊?!睉饑鴷r,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同時人們又將菊花發展成為藥用植物。《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為主的野生菊種。
著名詩人陶淵明所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南北朝時,每年夏至,人們常把菊花和小麥研制成灰,用來防治蠹蟲。南朝梁簡文帝的《采菊篇》中“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的詩句,道出當時菊花已在更多方面為人們生活所用。陶弘景將菊花分為“真菊”和“苦薏”兩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這對菊花的認識又進了一步。進入唐代,種菊者日趨普遍,田園、庭院已到處可見,詠菊詩文也大量出現。唐太宗有“細葉凋輕翠,圓花飛碎黃”;李太白有“時過菊潭上,泛此黃金花”之句;白居易詩:“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李商隱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边@說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漸豐富,觀賞價值日益提高,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后出現。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同時,菊花栽培專著也相繼問世。1104年,我國第一部菊譜,也是世界第一部藝菊專著,劉蒙泉所著的《劉氏菊譜》問世。該書依菊花的顏色分類,以黃為正,其次為白,再次為紫,而后為紅,對后人影響很深。全書共記載菊花35個品種,另附聞而未見的4個品種,以及兩個野生種。形色之外,兼敘述栽培的產地。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此后,菊花栽培專著也日益增多:有史正志撰寫的《菊譜》,記錄了古菊27個品種;范成大的《范村菊譜》,記古代菊花35個品種。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記錄菊花58個種類;史鑄著《百菊集譜》,匯輯了各家專譜加上他自撰的新譜和許多書上所載的有關菊花故事,書中記菊花品種160個以上,有“綠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說明綠菊、墨菊已育出問世。到了元代,菊花專著較少。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錄下菊花136個品種。明代,菊花栽培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著《菊譜》,記錄菊花220個品種;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記錄菊花270個品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箋》,記錄菊185種,并總結出種植菊花八種方法(分苗法、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旸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年間,鄒小山繪有西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菊花栽培之風更甚,以北京為中心,從官府到城鄉民間,養菊、賞菊在京城蔚然成風。由于官府提倡種植菊花,各地紛紛向宮廷奉獻名菊,現存清代的藝術菊專著也不下20部,主要有:陳淏子的《花鏡》,記錄下菊花153個品種;汪灝的《廣群芳譜》,記錄了菊花192個品種。此后,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等。菊書、菊譜如雨后春筍,不一而足。到了近代,菊花發展盛況空前,特別是在菊花栽培的理論和技藝方面,把數千年來的傳統技術結合現代植物學生長發育的理論,發展成一套完整的菊花栽培體系。
獨樹一幟的北海公園菊花
民國時期,菊花栽培專著不多,但北海公園卻獨樹一幟。北海公園開放于1925年,開放之初,董事會即聘請留法園藝師李超然為公園顧問,并在園內開辟花圃種植菊花。據資料記載,北海公園養菊地點設在北岸九龍壁西北,種植規模千余盆。新中國建立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優良的菊花630個品種。1949年前,菊花品種散佚很多,但后來菊花栽培活動迅速得到恢復。菊花栽培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并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在國外雜志及學報上也常發表有關菊花的文章和報告。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北京地區的藝菊賞菊之風自遼、金、元時期開始形成,歷經明、清幾代的發展逐步成為全國的藝術菊花中心之一。
1954年11月,北京市園林處在北海公園雙虹榭內舉辦了第一次菊花展覽。參展單位以北海公園、中山公園等市屬大公園為主,共展出了209個品種2000余盆,受到廣大市民的普遍歡迎。為此,誕生了北海公園標本菊傳統養殖技法這門技藝。
非遺北海公園標本菊
傳統養殖技法
北海公園標本菊傳統養殖技法技藝是由北京市北海公園使用傳統工藝創制、培育標本菊的方式方法。標本菊即為“獨本菊”。北海公園標本菊的傳統養殖技法特點是“獨本菊”養護。獨本菊是指每盆只栽培一株能夠表現品種特性的菊花,每株只能獨放一花,這種傳統培育方法可以使菊花發育充足,所以又稱為“標本菊”?!皹吮揪铡钡呐囵B需要一年的時間。首先,菊花的繁殖采用無性繁殖技術,“標本菊”的培養使用扦插腳芽的方法,保持了菊花種質的優良品性。
其次,在菊花盆下面增加墊盆,以有效防止地下蟲害侵蝕;選苗要選發育健全、粗壯豐滿的植株,上盆后不要把母本剪去,待一個月后再剪去母株。
再次,要鋪設防蟲網,此項技術自古有之,北海公園按照傳統工藝使用防蟲網,既降低了農藥的使用率,又符合現代綠色、生態環保理念。
最后,裱扎的技術特別要精細。從最后一次填土到展出前,需歷時70余天,使用的裱桿更要精選江西葦稈,以此和菊花莖桿渾然一體。
要想把花養好,培育者還要了解菊花的習性,菊花生長所需的土、肥、水,其中土是養花的基礎,選取的土壤要適合“標本菊”的培養;水是養花的關鍵,須掌握好水質及給水時間和容量;肥是養花的營養,肥得跟上菊花的需求,要控制好肥量、種類及施肥時間。
2014年3月,“北海公園標本菊傳統養殖技法”被列入第四批西城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