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名中,帶“古城”二字的并不多見,石景山古城村尤為矚目。她坐落于長安街西延長線,是地鐵1號線西至石景山的重要站點,有著深厚的歷史。這里見證了唐代廣平縣興衰、遼代玉河縣湮滅與晚唐安祖寨變遷,藏著歲月沉淀的“古魂”;而如今的她,又煥發著怎樣的“新貌”?
歲月長卷
古城村的起源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確切年代很難考證。現有研究普遍認為,早在千余年前的盛唐時期,這里便已形成村落,且曾是唐末玉河縣城的舊址所在,其行政脈絡可追溯至唐代: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此地始設幽都縣;唐末時期,幽州節度使在此修建大安山館,同時設置玉河縣,開啟了本地作為縣級治所的歷史。
古城村與玉河縣的淵源,在多部史料中均有明確記載。《光緒順天府志》記載:“三十五里古城邨,亦呼城子邨,或曰《方輿紀要》所謂玉河廢縣,在府西四十里者,當即近此。”《日下舊聞考》亦提及:“宛平西四十里有城子邨,舊為玉河鄉地,當即玉河廢縣。” 這些內容共同佐證了古城村曾是玉河縣治所的史實。“古城村”這一地名始見于明代沈榜所著的《宛署雜記》。“(宛平)縣之正西有二道:一出阜成門,一出西直門。自阜成門二里,曰夫營;又一里,曰二里溝;又二里,曰四里園…… 又四里曰八里莊,又分二大道:一道二里曰兩家店…… 又八里曰磨石口…… 曰八角莊、曰古城村”。
古城村名稱中“城”字的由來,與歷史上的安祖寨有著一定的關聯。1995年,古城村曾出土兩座唐代古墓志,志文中明確提及“新安里”這一古地名。經考證,“新安里”之“安”字應當源自安祖寨,而古城村“古城”之名的形成,亦與新安里存在緊密的歷史淵源。更值得關注的是,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石景山區古城地區的路網結構與元上都的城墻城門布局存在驚人的吻合度——若將元上都的城墻與城門布局投影至古城地區,二者幾乎嚴絲合縫。具體而言,古城東街在古城路東口以南的不規則拐彎,正對應著上都宮城北垣中點(即被學界認為是穆清閣遺址的“古穆點”);古城南路至八角南路的走向,對應著宮城的東西門位置;古城南里的寬闊道路,與皇城南門遺址的布局相合;古城西街則對應著外城南垣西門的方位。這些路網與古城遺址的對應關系,為“古城”之名的歷史溯源提供了更鮮活的線索。
此外,考古發現也印證了古城歷史的重要性。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村西側及老古城西多次出土繩紋陶片與彩陶碎片,經鑒定為秦漢時期產物。研究者結合該區域毗鄰永定河、面向平原的地理區位特征,對出土陶器標本進行考古學分析后推斷,該區域存在古代建筑群遺址埋藏的可能性較高。這一發現為古城村早期形成年代的溯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
民俗賡續
京西自古便是民俗薈萃之地,各式傳統活動如繁花競放,而古城村的秉心圣會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項。秉心圣會起源于明朝萬歷元年(1573年),至萬歷四年(1576年)正式舉辦“走會”活動,此后逐漸發展成為京西妙峰山百會民俗中規模較大的一檔,以其獨特風貌廣為人知。
秉心圣會在早期名為“秉心會”,并無“圣”字。據《妙峰山瑣記》記載:“阜成門外古城村三義廟攢香秉心會。”關于何時演變為“秉心圣會”,深耕該領域研究多年的民俗專家馬振才老師考證認為,這一名稱最晚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就已出現,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秉心”二字意為一秉虔心,既蘊含著秉正虔誠的精神內核,也寄托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愿景。在北京民俗傳統里,香會素來有文、武之分,秉心圣會卻獨辟蹊徑,形成文武兼備的鮮明特色。經過百年的傳承發展,它構建起“花十檔”表演體系,具體包含“靈官旗”“櫳框”“錢糧筐”“石鎖會”“太平歌會”“龍旗牌棍”“中軍”“四執”“娘娘駕”“督旗”十個檔位,每一檔都具有不同的祈福主題與文化寓意。?
新中國成立后,承載著地方民俗記憶與文化基因的秉心圣會,在時代變遷中先后經歷了至少三次重要的復會歷程。其中前兩次復會分別于20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重啟,而第三次復會則成為其傳承史上的關鍵轉折——2004年,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古城街道前街居委會、后街居委會攜手古城農工商公司,由馬振才老師牽頭組織,專程邀請地籍范圍內的老“玩角兒”(資深民俗表演藝人)重新集結,正式啟動花會恢復工程。當年12月18日,古城村上演了一場匯聚200余人的大型會檔表演,精彩紛呈的民俗技藝展示在當地引發熱烈反響,一時傳為街巷美談。
新城肇建
與許多在時代浪潮中探索轉型的城鎮一樣,古城村也曾長期受困于“瓦片經濟”的發展瓶頸,走過一段環境治理的艱辛歷程。
曾經的古城村,巷道間堆滿了隨意丟棄的生活垃圾,塑料袋隨風飄散在墻角與屋檐;村民家門前的排水溝被污水雜物堵塞,一到夏日便散發著刺鼻異味;部分老舊房屋墻體斑駁脫落,亂搭亂建的棚屋擠占著公共空間,不僅破壞村容村貌,更讓村民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那時的村莊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濘難行,晴天則塵土飛揚,“臟亂差”成了外來者對這里的第一印象,更成為村民心中難以言說的痛點。
古城村的命運轉折,深深植根于北京城的發展浪潮之中。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北京城的發展版圖不斷向外延伸,為周邊村落帶來了轉型的契機。乘著區域發展的東風,古城村以一場聲勢浩大的社區改造工程為起點,開啟了從舊村落向新社區的跨越之旅。
憑借緊鄰城區的地理優勢,古城村成為區域發展規劃中的重要一環。區政府敏銳捕捉到村莊發展的困境與潛力,將古城村的改造升級納入城鄉統籌發展重點項目,從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到規劃設計,給予全方位支持。這份來自政府的“定心丸”,讓古城村的改造從構想落地為實踐,為后續蛻變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隨著拆遷工作正式啟動,古城村的社區改造工程全面拉開序幕。拆遷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重構,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曾經雜亂的巷道、低矮的棚屋在機械轟鳴聲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學規劃的安置社區藍圖。區政府聯合專業設計團隊,結合村民生活需求與現代社區標準,在新居建設中融入綠化景觀、休閑設施、公共服務中心等配套元素,讓“宜居”不再是城市的專屬名詞。
同時,針對村莊原有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區政府借助北京城的資源優勢,引入便民商業、社區服務等多元業態,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讓大家在“住有所居”的基礎上實現“業有所興”。曾經的古城村,正感受著城市發展的輻射,一步步蛻變為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現代化社區,讓村民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真切感受到從“舊家園”到“新生活”的幸福跨越。
如今的古城村早已褪去了“臟亂差”的舊貌,換上了整潔宜居的新顏。硬化后的村道平坦寬闊,兩旁的路燈在夜晚點亮回家的路;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分類垃圾桶,庭院內外收拾得井井有條。從環境“痛點”到民生“亮點”,古城村的改變不僅是村容村貌的華麗轉身,更折射出鄉村在發展進程中對宜居品質的追求,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愿景在這片土地上慢慢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