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有這樣一位編劇兼導演,在3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編導過60多部舞臺劇、影視劇、網絡劇,其中他為首都12個區創作排演了以該區歷史事件或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話劇。他擔任編劇、導演的3部京味話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他還獲得了中國話劇金獅獎編劇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等榮譽。
他就是北京一九九八國際青年藝術劇團編劇、藝術總監兼導演王鵬博。在京味話劇的編導中取得如此藝術成就,讓我們走近他,探訪他的心路歷程。
文學根脈扎京城
王鵬博小時候住西城區武王侯胡同,在西四北小學上學。王鵬博的叔叔是一位話劇演員。那時候,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他幾乎都看過。晚年的于是之曾經為王鵬博題字“藝術青春長駐”。
王鵬博當過首鋼工人,做過《戲劇電影報》記者,為《北京青年報》寫過“京哥主侃”專欄等。還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工作過,負責為大學出版的書籍設計封面和畫插圖。業余時間,他來到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參加工人話劇團的排練演出。當時,工人話劇團里有后來成為著名演員的王奎榮、關少曾及導演趙寶剛等,表演指導老師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系主任金乃千、梁伯龍等。
幾位老師鼓勵王鵬博深入生活,他連續3年創作了3部話劇,分別是描寫絹花廠改革的《搖動吧,駝鈴》,謳歌環衛工人生活的《朋友,請把愛留下》和醫患題材的《004號女病房》,3部話劇都榮獲了北京市戲劇創作一等獎。北京市文化局將王鵬博調入了北京市文工團及北京兒藝,還保送他到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進修學習,師從戲文系主任譚霈生老師,譚先生將自己的著作《論戲劇性》贈送給了他。
王鵬博成為專職編劇以后,恩師金乃千赴南極拍片途中不幸去世。他和金乃千夫人唐愛梅教授主編了《金乃千的藝術生活》一書,請時任中國文聯主席、戲劇泰斗曹禺先生寫序題詞。曹禺先生在北京醫院住院時,王鵬博曾經多次前去探望,聆聽教誨。此后,他與京味話劇的創作有了不解之緣。
打造京城新經典
2010年的春天,王鵬博來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佇立良久:五十多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面對大自然災害和毒蛇猛獸,能生生不息地代代繁衍不被滅種,該是何等艱難啊!他找到楊海峰館長,表示要寫一部北京猿人的話劇,展示遠古時期北京人的風采。
他來到首都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根據猿人的生活習性,創作出了劇本《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戀》。他將劇本發給楊館長和有關專家,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2010年9月10日晚,中國第一部猿人題材的話劇在北京海淀劇院首演。
猿人的家長叫“根”,為了繁衍子孫,他搶來了幾個女人,進而與年輕的猿人“山”結下了仇。當“根”發現自己與女人生的孩子非呆即傻時,他知道自己老了,已經不能繁衍出健康的后代了,便把女人們托付給了曾經的情敵“山”,并和“山”為保護女人們與大自然的磨難頑強斗爭著。凜冽的嚴寒中,猿人們陷入了絕境,快要凍餓而死了。“根”踏雪殺虎,反被虎咬得奄奄一息。彌留之際,他點燃了自己,讓家人食用,全家人活了下來!為了子孫后代,“根”這位壯士,雖九死而不悔!
觀眾被猿人的故事所吸引、所感動,爆發出一陣陣經久不息的掌聲……多家媒體進行報道,《環球時報》英文版對《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戀》的演出盛況進行了整版報道。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北京市豐臺區委、區政府有關領導找到王鵬博,希望創作一部豐臺區歷史題材的話劇。
為了寫劇本,他到宛平城去體驗生活,聽“七七事變”的親歷者——86歲的鄭福來聊起當年的那些事:日本人讓中國人在燒紅了的磚頭上走過去,還說是走金橋;在永定河畔殺死29軍戰俘和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數以千人,中國人的鮮血染紅了整整一條河呀……
某些日本人妄圖抹掉“七七事變”這段歷史,但是在宛平城墻上,侵略者攻城時留下的彈痕依稀可見,歷史不容篡改!他要用話劇警醒激勵后人,尤其是讓青少年們,銘記國恥,奮發圖強!
2015年6月底,《宛平人家》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進行了首演。他記得,那時還有很多學校的師生參與了演出,選擇在十二中首演,也是因為它的前身宛平簡易師范學校就是在“七七事變”那晚被炸毀的。所有師生都被劇情打動,當演員喊出“誓死不做亡國奴”時,舞臺下面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宛平人家》首演以來,連續10年在京演出,尤其是應邀到各高校演出時,受到了大學師生們的熱烈歡迎,稱這是一部優秀的愛國主義文藝作品。話劇榮獲了北京市金秋戲劇展演優秀劇目,先后在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地演出一百多場,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那段抗史記憶猶新。
飽蘸激情共命運
1998年,國企進行改革,大量工人面臨下崗再就業,其中不乏悲觀失望者甚至家庭解體者。在工廠工作過的他,深知飯碗沒了意味著什么。但在下崗人員的抱怨、訴苦聲中,他不想看著他們沉淪,于是憑著激情、飽蘸同情,創作了下崗題材話劇《下崗了,別趴下》。邀請了張凱麗、關少曾等著名演員加盟,并于當年9月28日在北京工人俱樂部推出。尉健行、賈慶林、劉淇等領導觀看了演出,并給予了極高評價。
為了紀念這部話劇,王鵬博成立了北京一九九八國際青年藝術劇團。
北京大學成立100余年,王鵬博懷著對北大的崇敬,寫出了大型史詩話劇《教育就是興國》。他把劇本送到了北大領導和專家手中。沒想到,領導和專家一致認同,閔維方、許智宏為該劇寫下致辭,并邀請劇團到北大留學生樓吃住3天體驗生活。
2005年教師節這一天,《教育就是興國》首演了:當舞臺上出現了北大之父、老校長蔡元培,以及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毛澤東等眾多北大前輩時,北大師生給予經久不息的掌聲。該劇在北大演出了13場,受到熱烈歡迎。王鵬博這部話劇的手稿也被永久保存在了北大圖書館。
2008年汶川地震時,幾位老師用生命保護學生的事跡,再次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他用3個不眠的晝夜,流著熱淚,寫下了話劇《在掩埋下雄起》。地震后一個月就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首演。教學樓坍塌了,一位人民教師為了保護4名學生,用血肉之軀扛住了鋼筋水泥澆筑的預制板,學生們悲觀失望,老師鼓勵孩子們堅持活下來,堅信人民子弟兵會來救援!老師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么響亮……”歌聲中,老師流盡了最后一滴熱血。各界人士觀摩此劇時,無不為之落淚。令王鵬博高興的是,話劇在清華大學進行了第100場演出。
北京故事更燦爛
從《教育就是興國》到《升起天安門廣場的國旗》《長城腳下桃花源》《林則徐傳牌良鄉》等作品,他已為北京市的12個區創作了反映區情的話劇,有的劇目已演出100多場。
2008年7月底,應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領導之邀,他承擔了為北京奧運會大學生志愿者寫話劇任務。要求奧運會一結束,馬上在北京上演。可謂是時間緊任務急。
在創作之初,他深入到北大、清華等高校,傾聽大學生志愿者的心聲,他還在多家比賽場館感受運動員摘金奪銀的現場氣氛。他從一個宿舍落筆,描寫了大學生志愿者的豪情和悲情。
劇情中,有的志愿者在電話里吹牛說,能夠隨意見到世界超一流的體育明星,實際上在整個奧運會期間,他的全部工作就是在酒店打掃衛生間;有的志愿者在場館里只能背向賽場,中國運動員奪得金牌,升國旗奏國歌的時候,他含著眼淚說:“我也是中國人,我也想轉過身去看一眼咱們的國旗呀!可是我不能,我要面向觀眾維護秩序……”他用優美的舞蹈表現了這段由埋怨到委屈,到理解再到歡快戲水的情節,觀眾們再次含著熱淚報以掌聲!
從8月9日開始動筆,到25日完成第一稿,這部話劇的創作可謂與奧運同步。劇本經過有關專家、高校志愿者研討論證,四易其稿,終于將志愿者們那可歌可泣的事跡呈現在首都話劇舞臺。
演出現場,受到了大學生們的熱烈歡迎,每場演出結束演員們謝幕時,他們喝彩鼓掌,久久不愿離去。中國奧委會、北京奧組委、北京奧運博物館向全球征集“奧運藏品”,話劇《第五十二塊金牌》演出說明書、光碟、劇照,劇本手稿榮譽入選首批重點藏品,保存在北京奧運博物館。
他為北京昌平區創作的大型話劇《京張魂》,通過張家5代人的傳承,講述了從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大典至2021年北京冬奧會即將舉行的100多年歷史。特別讓觀眾入戲的是話劇結尾處。
英靈們上場:詹天佑說:“我們的鐵路修到西藏拉薩了嗎?八國聯軍被我們趕走了嗎?”鄧世昌說:“致遠號的兄弟們,沒能撞沉倭寇旗艦,讓你們葬身海底,我對不起你們吶!”村支書說:“十三陵水庫的水真甜呀,甜到咱們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八路軍戰士張永平說:“感謝鄉親們獻出家里的棺材,掩埋了我陣亡的戰友,讓他們入土為安,我代表八路軍謝謝百姓了!”此時的觀眾席里能不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嗎?
為創作《京西那一片晚霞》,王鵬博和主創人員曾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體驗生活,還查閱了有關開國將帥們的大量紀實資料,了解到有些開國元勛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他們的兒女是普通老百姓中的奶娘用乳汁哺育長大的。話劇真情講述了老將軍岳燎原的故事:奶娘彩霞為了掩護八路軍連長岳燎原的兒子,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慘遭日寇槍殺!新中國成立后,將軍欲給彩霞經濟上的補償,彩霞卻說:“俺什么都不要,俺上不了戰場,給八路軍帶娃也是在打鬼子。守著俺的娃和娃他爹比什么都重要,俺死了也要和他們爺兒倆埋在一起!”岳燎原晚年給兒孫們留下遺囑:我和兒子的生命是戰友和人民給的,我死后,夫人要把將軍的待遇還給國家和人民……
談到今后的話劇創作,王鵬博說:我準備到沒寫過話劇的北京4 個區進行采風,繼續創作出具有區域特色的話劇,講好咱北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