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北京文聯與
八家單位的聯合宣言
1950年,朝鮮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人民抵御美國侵略。曲藝,被譽為文藝輕騎兵,剛剛翻身當家作主的廣大曲藝工作者,正在用自己的說唱“武器”,積極投身到謳歌新中國、謳歌新社會的大潮中。從當年10月26日起,北京的曲藝工作者開展了宣傳“打倒美帝國主義”“抗美援朝”的政治活動。同年11月,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等九家單位聯合發表《北京市文藝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宣言》。《宣言》提出,“我們要組成一支強有力的文藝隊伍,組成一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服務大軍,我們北京市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愿一起為這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而服務。我們在全國人民面前莊嚴宣誓:我們要完成這個神圣任務貢獻我們的一切……”
《宣言》在廣大曲藝工作者中產生了轟動。前門箭樓有一個“北藝社”,是著名單弦表演藝術家曹寶祿先生成立的。在他的帶領下,很多演員都積極要求報名參加抗美援朝的志愿活動,而且沒有一個提條件的,大部分藝人雖然沒有文化,但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在有關單位和部門的籌措協調下,1951年3月組建成立了“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曲藝服務大隊”。考慮到戰時的情況,第一屆曲藝服務大隊以曲藝和雜技為主。全隊共有八十六人,分為四個中隊。
曲藝服務大隊人員名單如下:
大隊部
連闊如(大隊長、評書演員)、侯寶林(副大隊長、相聲演員)、曹寶祿(副大隊長、單弦演員)、常寶堃(相聲演員)、張富忱(政委)、劉大為(副政委)、李甦、沈彭年(秘書)、李泰峰、魯揚、張景華、劉軒、劉同發、劉公毅;
第一中隊
侯寶林(相聲演員)、孫玉奎(相聲演員)、謝舒揚(弦師)、宋惠玲、于韻芳(京韻大鼓演員)、宋志斌(弦師)、高鳳山(數來寶演員)、賈振良(相聲演員)、魏喜奎(奉調大鼓演員)、程文森、程文祥、程治國、李文華(河南墜子演員)、羅仕海(弦師)、顧榮甫(蓮花落演員)、譚伯如(相聲演員)、孟憲有、尹福來(蓮花落演員)、魏長林(樂亭大鼓演員)、劉增惠、徐元倫、湯金澄(相聲、口技演員)、郭啟儒(相聲演員);
第二中隊
曹寶祿(單弦演員)、吳長寶(弦師)、金震、胡寶鈞(弦師)、良小樓(京韻大鼓演員)、金世昌(弦師)、羅凌、翟俊川、孫硯琴(梅花大鼓演員)、羅沛霖(拉洋片演員)、朱國勛、李德福(弦師)、高元鈞(山東快書演員)、關學曾(琴書演員)、楊清波、孫寶才(雙簧演員)、王文祿(雙簧演員)、張英杰、楊振林、劉有義、彭子富(鐵片大鼓演員)、沈德元(弦師);
第三中隊
侯一塵(相聲演員)、劉逢春、范立儉、魏炳良(西河大鼓演員)、趙長發、屈國瑞(蓮花落演員)、崔子明(“滑稽大鼓”演員)、王秀英(京韻大鼓演員)、聊榮慶、崔溫如(河南墜子演員)、李炎城(弦師)、王文杰、徐云川、蔡連貴(西河大鼓演員)、胡振言;
第四中隊
常寶堃(相聲演員)、富少舫(“滑稽大鼓”演員)、程樹棠(弦師)、陳亞南、陳亞華、陳海蓀、趙佩茹(相聲演員)、郭少泉、謝啟福;
檢場員
王俊、張永利、李延年、楊尊仁、馬興奎。
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的同志們從北京出發到天津,和天津的演員會合。再乘坐火車到沈陽,住在東北旅社,作出發前的最后準備。開會、學習,聽取形勢報告,介紹戰況,同時也讓演員們學習一些隱蔽逃生的知識和技巧。
創作與硝煙相伴
隨時隨地都是演出舞臺
慰問團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新義州市,開始分隊進行慰問演出。演員們除了演出傳統節目以外,也排演了一些反映時勢的曲藝節目,如連闊如的評書《追擊敵人在凈水亭》,侯寶林的相聲《為杜魯門畫像》,良小樓的京韻大鼓《董存瑞》,魏喜奎的奉調大鼓《女護士王穎》《朝鮮女英雄趙玉姬》,關學曾的琴書《尚廣和抓特務》《模范黨員姜士福》,高元鈞的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單弦《金圣元打飛機》京韻大鼓《飛虎山》等,得到了志愿軍官兵及朝鮮人民的喜愛,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慰問團演員一路艱難地往前推進,隨時會遇到敵機的轟炸。在途中,斷壁殘垣和無助的朝鮮兒童,觸動著每一位演員的心靈。在防空洞前、防御工事里,場院、劇場都有演員們的身影。鼓板絲弦是他們的武器,說學逗唱是他們的戰斗檄文。1951年4月23日,相聲演員常寶堃所在的四中隊勝利完成了演出任務,所有演員都非常高興,精神上也放松了很多。到駐地后稍作休整,常寶堃到搭檔趙佩茹房間去研究回國以后匯報演出的節目。突然之間來了敵機,一陣低空掃射,人們猝不及防,常寶堃當場中彈犧牲,趙佩茹也中彈多處負傷,胳膊被打斷,同時犧牲的還有琴師程樹棠。犧牲時,常寶堃剛剛29歲,在相聲界也是位才華橫溢,技藝全面,思想進步,為人熱情,好學上進的好演員,在業界內外,口碑極佳。
他的犧牲是相聲界的一個巨大損失。事情發生后,志愿軍總部作出安排,將他的遺體送回安東。后來在天津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活動,并與程樹棠一起追認為烈士,被稱為常程二烈士。常程二位的犧牲,在曲藝界乃至全國文藝界引發了極大的反響,激發了群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情,同時有很多演員也積極報名,投身到抗美援朝的工作當中。
1951年5月中旬,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勝利完成任務歸國,又迅速組成抗美援朝后方宣傳隊馬不停蹄奔赴西北、西南、中南、華北、東北等地宣傳演出,號召全國人民捐飛機捐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當時西安紅星社的創始人、相聲演員王本林積極組織募捐義演,捐獻了“魯迅號”飛機,被傳為佳話。
后來,又組織了兩次赴朝慰問團,曲藝人仍舊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參與,為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讓世人看到了曲藝人的社會擔當,同時也扭轉了當時社會上一些人對曲藝演員的偏見,曲藝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