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0月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行動。經過3年艱苦戰斗,最終迫使美國于1953年7月簽署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的勝利。在這3年中,有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我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1951年4月初至5月底,中國人民組成了規模龐大的“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當時參團的戲曲界和曲藝界的知名人士,分成戲曲和曲藝兩個服務大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慰問演出。
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和他的搭檔郭啟儒,在朝鮮戰場上不僅演出了拿手劇目《戲劇雜談》《空城計》等,還創作了許多新段子。像《如此美國》《杜魯門畫像》《狗腿子李承晚》等,為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帶來了歡樂。
天津市曲壇的著名相聲藝術家常寶堃是相聲世家。在慰問演出中,和他的搭檔,同樣是相聲表演藝術家的趙佩茹,除了他們的拿手節目之外,還表演了《新燈謎》《新酒令》等新節目。不幸的是,常寶堃在4月底即將完成慰問任務返回祖國之時,遭到美軍飛機瘋狂轟炸,在朝鮮沙里院市壯烈犧牲。與他同時犧牲的還有富少舫的著名弦師、相聲作家程樹棠 。
常寶堃的遺體被運送回國,天津市人民為他舉行了近十萬人的公祭。他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追授“人民藝術家”“革命烈士”等稱號。
除了慰問,她們還捐獻飛機
第二次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1952年9月至12月),團長為劉景范 ,著名工商業人士胡厥文等擔任副團長。參加慰問團的戲曲和曲藝界的藝術家人員眾多,有當時中國京劇院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盛蘭、李和曾、杜近芳及著名評劇藝術家小白玉霜等。
這里還要特別介紹一位參加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的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那時她正年富力強。在朝鮮前線,她帶著她的香玉劇社每每都去最艱苦最危險的地方演出,所演的劇目以豫劇《花木蘭》為主,演花木蘭替父從軍,抗擊突厥侵略一十二年。花木蘭愛國保家的精神,極大地激勵了志愿軍戰士的愛國情愫。常香玉不但捐物,而且在1951年,通過不間斷的巡回演出,還捐獻了一架“香玉劇社”號米格-15戰斗機。
還有一位捐獻飛機的藝術家,她就是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她1951年參加了解放軍戰友文工團評劇團,擔任團長和主演。抗美援朝期間,她帶領劇團到處巡回演出,并將演出的收入捐獻了兩架飛機,署名“青年號”。她參加了第3屆赴朝慰問團,評劇藝術家的愛國熱忱,譜寫在她的光榮榜上。
“天下第一團”
第三次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1953年 10月至12月)是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由賀龍擔任團長,許多黨政軍領導及文化藝術界名人如吳唅、老舍、梅蘭芳、周信芳等擔任副團長。隊伍中還有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梅葆玖、言慧珠、李玉茹等許多著名京劇藝術家以及新鳳霞、鑫艷玲、陳書舫等著名評劇和川劇藝術家,這屆赴朝慰問團參加人數最多,有4000多人,規格龐大、陣容整齊,所以賀龍團長自豪地稱這屆慰問團是“天下第一團”。
慰問團來朝鮮主要是慶祝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并慰問中朝軍隊和朝鮮人民。第三屆慰問團雖然面對的沒有槍林彈雨,但環境依然十分艱苦。
譚富英,這是一位積極要求進步的藝術家。當聽說中央組織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譚富英便積極地報名參加。可沒過幾天,他的父親,著名譚派藝術家譚小培突發心臟病,病情十分嚴重。譚富英是出了名的大孝子,為此他顧慮重重舉步維艱,打算在家照顧病重的老父親。可沒想到病榻上的譚小培卻喘息著對兒子說: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忠還是在孝的前面,你還是赴朝吧,我一時半會兒不礙事,不用惦記我。于是譚富英遵父訓整裝赴朝,他們先在天津集訓,可就在這時,北京傳來噩耗,譚小培藥石無靈,仙逝了。譚富英馬上趕回北京,為老爺子辦理后事。譚富英身著重孝,為老爺子出了一個大殯,眾多京劇界的同人都去送殯,長長的送殯隊伍,使前門一帶萬人空巷,成了當時梨園界中一個重大事件。可誰也沒有想到,在父親下葬的第二天,他便奔赴天津去參加慰問團的集訓,然后和慰問團的同志們一起奔赴朝鮮。
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等藝術大家先留在邊境丹東市,在新搭建的露天劇場上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部隊。程硯秋和著名老生沈金波先演了《三擊掌》,后面梅蘭芳和馬連良要共演好戲《打漁殺家》。可演出那天,從開場戲《收關勝》起,天就開始下雨,且越下越大,廣場上已經有約兩萬戰士淋著大雨仍坐在地上看戲。空軍首長怕雨淋病了老藝術家,淋壞了戲裝,后面就沒法再作慰問演出了,所以就堅決不允許梅、馬兩位藝術家再上場。梅蘭芳大師卻不干了,他面對被大雨淋得濕透仍然一動不動看戲的兩萬部隊觀眾,激動地說:“那怎么行呢?我們來慰問大家,同志們趕來看我們的戲,我們怎能不演呢?別說是下點雨,就是下錐子我們也要演!”空軍司令員只好繃起臉來說:“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你們到了我們部隊,就得聽我們的,這是命令!”
梅先生無可奈何地笑了。可是他終覺過意不去,便提出要求說:“為了回報大家的盛情,我們給大家清唱幾段吧!”首長們同意了,梅先生、馬先生才卸了裝,各自穿上了呢大衣,走上臺來,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冒著寒風冷雨給大家清唱。馬先生先唱了《借東風》,梅先生唱了《鳳還巢》,都是這兩位大師拿手劇目中的選段。梅先生還表示,從朝鮮慰問歸來時,定再給大家正式演出。臺底下紋絲不動冒雨看戲的兩萬名志愿軍戰士,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梅大師的眼睛濕潤了。
其他藝術家,如須生泰斗周信芳和馬連良在朝鮮第三次合作了《群英會》《借東風》。周信芳扮演魯肅、馬連良扮演孔明 ,這是周和馬第三次合作這出絕妙的好戲,想不到是在朝鮮的前線陣地上。藝術家把最強的陣容獻給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周、馬這兩位藝術家還合作演出了《法門寺》,馬連良扮演趙廉,周信芳扮演劉瑾。
另外,著名藝術家言慧珠演出了她拿手的傳統劇目《花木蘭》,新編戲《梁山伯與祝英臺》。李玉茹演出了有自己風格的《貴妃醉酒》,羅蕙蘭與劉斌昆合作演出了《蘇三起解》,梅葆玖演出了《二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