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曾路盡在山中。”——日本著名詩人、小說家島崎藤村在作品《黎明之前》中呈現了這般經典開場。木曾路因途經長野木曾地區而得名,一路都是深山幽谷,是中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部分。
1600年關原之戰后,德川幕府以江戶(現東京)為中心,面向全國建起了道路交通網。既方便了公務通行和官方物流運輸,也促進了民間商旅的發展,帶動了沿途文化的交流。
中山道與東海道同為連接江戶和京都的主干道,但以木曾路為代表的中山道,山路卡道眾多,人馬往來并非易事。相較而言,東海道的交通量更大,宿場也更具規模。大名們參勤交代(江戶時代幕府控制各地大名的制度,要求大名定期前往江戶城替將軍處理政務,后返回領地執政)時,中山道的利用量僅為東海道的四分之一。然而,由于中山道不像東海道那般河川眾多,鮮少水路泛濫造成不便,因此不乏女性旅人的身姿,更是成為京都公家的“姬君”(貴族女性)們前往江戶將軍家時的“降嫁”(皇室與幕府聯姻)路線,留下了諸多遺跡,于是得了“姬街道”的別名。老百姓們常常經此道,前往長野善光寺、名古屋熱田神宮、三重伊勢神宮等大社參詣。因此中山道雖多崎嶇山道,卻也因行旅的興旺而帶動了宿場(日本古代驛站)的繁華。


中山道共設有69個宿場,其中的11宿位于木曾路。42番妻籠宿與43番馬籠宿聲名在外,如今仍留有江戶時期的風情。兩個宿場之間相距約9公里的道路,被整備為舊中山道信濃路自然游步道,成為今人也能徒步賞景的著名路線,曾被冠以“武士之道”(Samurai Trail)的美譽被英國BBC取材介紹,在海外也聚集了極大的人氣。馬籠宿和妻籠宿的觀光案內所(旅游咨詢中心)提供檜木制作的完步證明書,在啟程和結束時分別蓋上紀念章,可作為這一段旅途的紀念。有大件行李在身也沒關系,兩頭都提供行李運送服務,讓游客輕松走完全程。
我從京都乘坐新干線前往名古屋,再換乘普通電車前往岐阜的中津川,在現代便捷交通的輔助下,開啟了馬籠宿和妻籠宿的徒步之旅,體驗了一下江戶旅人的行旅日常。
前一刻還在現代城市里輾轉的我,就這么“空降”至深山。穿過了山間重重綠意之后,突然置身于一座江戶時代的聚落,大有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刻有“中山道馬籠宿”的石標醒目立在街道入口,下書小字“京五十二里半,江戶八十里半”。正所謂行程近半,無論向哪行進都是前路漫漫,想必幾百年來定有不少旅人曾對此興嘆。古香古色的旅店、土產店、食肆鱗次櫛比,一條陡峭的石疊坂道順著山勢延伸開來。旅人來往如梭的昔日面影仿佛清晰可見,似與眼前身著戶外裝束的現代旅客交錯重合。
馬籠宿位于岐阜縣中津川市,2005年跨縣合并前屬于長野縣木曾郡山口村。江戶時代的宿場具有要塞的作用,德川幕府曾下令所有宿場的街道必須設置成枡形——將宿場出入口的兩處道路故意拐成90度,借此延緩敵人的入侵。馬籠宿在明治和大正時期曾歷經兩次火災,舊街道除了石疊和枡形以外基本都是重建。石疊坂道已經被無數人的鞋底打磨溫潤,兩側建筑延續著濃郁的江戶時代町屋風情,不被現代世界里的電線等元素干擾,唯有古樸的看板(傳統廣告牌)、暖簾在招徠著旅人。撥開寫有“五平餅”的暖簾,要上一份當地名產。飯粒被搗碎揉成團子或草鞋形狀,淋上醬汁在火上烤制后,便成就了樸素的鄉野之味。對于長途跋涉的人來說,是便宜又飽腹的人間美味。






不止因中山道的宿場而聞名,馬籠宿也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巨匠島崎藤村的故鄉,因此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巡禮。在馬籠宿觀光案內所對面,坐落著藤村紀念館,里面有藤村祖父母的宅邸、紀念堂、研究室及展示室。江戶時代,藤村家代代擔任本陣(大名等身份高貴者出行時的住宿設施)、村落問屋(從事商品運輸、倉儲、代售的機構)等的管理職務。藤村的父親是17代家主,
藤村的名作《黎明之前》描畫了明治維新前后新舊思潮碰撞下的世間亂相,書中的老派文人就是以他的父親為原型。藤村的長子為紀念館捐贈了5000多件藏品,包括珍貴的作品原稿和藤村的愛用物品。每一個展廳里,都凝結了這位文豪壯闊人生的重要片段,供后人瞻仰與懷念。紀念館中庭內仍留存著本陣的基石,可窺見宿場時期的遺痕。
沿著坡道一直走到展望臺,便能望見海拔2192米的惠那山。層巒疊嶂的景致盡收眼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何謂“木曾路盡在山中?!彪m然馬龍宿的街道上游客不少,但山里的徒步道上卻意外地行人寥寥,遇到的多是西方面孔,看來“武士之道”確已名揚海外。參天的巨木之間盡是陰翳,四下靜寂異常,只有白噪音般的鳥叫蟲鳴、響徹山間的清流之音,以及自己堅定的腳步聲。倒也不必擔心萬一落單可能會迷路,因為一路都有明確的路標指引,是一條可以安心體驗徒步之趣的成熟路線。
有意思的是,每走一段就會發現設在路邊的大型熊鈴(用于驅趕熊的鈴鐺),提醒徒步者萬一遇到“熊出沒”一定要敲響防身。這大概算得上是日本徒步道的特色裝置了,而且深山中熊襲擊人的事情并不罕見,所以具有必要性。當終于越過海拔790米的馬籠關卡,便踏入長野的縣境,剩下的幾乎都是相對易行的下坡路。在江戶風情猶存的茶屋喝杯茶休憩片刻,再度穿越山林,路過劍豪宮本武藏(1582—1645,劍術家、兵法家)曾修行過的一對瀑布——男滝和女滝,經過安靜而美好的小村落,路過碩果累累的農田,便看到了妻籠宿的標識。


沒有馬籠宿那樣起伏的坡道與熱鬧的人流,妻籠宿是一副安逸的舊時光模樣。主街道寬闊而平整,兩側的民宅和店鋪古意幽幽,賣著木制手工藝品或是山野小食,沒有突兀的招牌與裝飾,一切都好像定格在了幾百年前。街道的盡頭,是近在眼前的重重青山。繞到外側便能瞧見蘭川湍急北去,奔向木曾川。
由于位于中山道與伊那街道交叉的要沖,妻籠宿古時是山間的繁華之地。隨著幕府統治的終結,屬于國道和鐵道的新時代到來,失去宿場町功能的妻籠宿一度衰退。在二戰后的經濟高速發展期,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舊的東西被新的文化取代,一些傳統的街道景觀也面臨消失的境況,妻籠宿卻率先掀起了保存運動,制定了街道保存條例。為了盡可能地延續江戶時代的舊風景,當地居民堅守著自家土地和房屋“不出售、不租賃、不破壞”三原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1976年,該地被選定為日本首個國家重要傳統建筑群保存地區??上攵?,眼前的這番景致有多生動,背后的付出就有多艱難,因為這是一場逆潮流的堅守。
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妻籠宿的街上沒有車輛行駛,送電鐵塔的顏色刷成了與建筑主色調一致的茶色系。商品不擺在店頭,店家不隨意叫賣,不設置垃圾箱,等等,諸如此類的小細節依然被當地居民嚴格遵守至今。這里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觀光地,而是幾百年間傳承下來的珍貴遺產,也是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家園。


在妻籠宿觀光案內所蓋完完步證明章,發現妻籠宿本陣和脅本陣奧谷就在附近。本陣是島崎藤村母親的娘家,最后一代戶主是藤村的哥哥,后來他搬去東京,本陣建筑也被拆毀。1995年,根據島崎家所藏的江戶時期布局圖,對其進行了重建。土間的質感、家具的擺放、燒柴火的鍋爐等都得到忠實復原,大名和家臣們居住的房間格局一一再現。漫長旅途中,這些位高權重者是如何在此度過焦灼一夜,實在是引人遐思。
脅本陣相當于本陣的后備設施,在本陣客滿或是多個藩“撞車”的情況下,作為地位較低的藩下榻之用,2001年登錄日本國家重要文化遺產。房間里的地爐非常富有傳統風情,冬天陽光正好時,從格子窗里照射進來的光線演繹出幻想般的畫面,那是現代化的建筑與照明無法抵達的瞬間,是谷崎潤一郎筆下的陰翳之美最直觀的寫照。
我在街上悠閑地游走著,仿佛看見了幾百年的時光如流水般悠悠而去,而屬于妻籠宿的時間絲毫未變。于是,明明已經領取了完步證明的我,毅然決定放棄現代交通,繼續徒步返回馬籠宿。
回程輕車熟路,我像老手一樣輕快地穿行于山野之間,體會到了更深的寂靜。當我在傍晚時分到達,馬籠宿的游人基本已散去,只剩下三兩行人漫步于夕陽下的古樸街道。光線溫柔似水,遠山淡影如畫,腳下的石疊路如同延伸進另一個時空。我停下腳步,用手中的鏡頭定格住這一刻。
(責編:劉婕)

中山道東起江戶日本橋,西至京都三條大橋,經過埼玉、群馬、長野、岐阜、滋賀,是連接西國與東國的重要街道,與東海道、日光街道、奧州街道、甲州街道并稱為江戶五街道。五街道之中,屬中山道的路程最長,全程約53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