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秋天的星,沒什么看頭。這話似乎也有幾分道理,畢竟除了仍然掛在天上的夏季大三角外,亮星寥寥。
但要論故事感,秋季星空可謂當仁不讓,星空中的兩大勢力也在這時漸漸映入眼簾。第一大勢力“王族星座”——仙王座、仙后座、仙女座、英仙座與飛馬座。
這組星座的故事,要從一個關于“禍從口出”的古老傳說講起。古希臘神話中,埃塞俄比亞有一位美麗非凡的公主安德羅墨達。她的母親到處夸耀:“我女兒的美貌,連海神的女兒都比不上!”這話傳到了海神耳朵里,他一怒之下,派出一只海怪,肆虐王國的海岸,吞噬百姓與船只。國王刻甫斯束手無策,只得求問神諭,得到的答案令人心碎:將女兒作為祭品,綁在石頭上被海怪吃掉,唯此方可平息海神怒火。當海怪撲向公主時,一位英俊的騎士騎著飛馬從天而降——他正是宙斯之子珀爾修斯。只見他取出一物,向海怪一舉,巨大的海怪瞬間化為石頭!
這個故事,正是“王族星座”的由來:國王、王后、公主分別對應仙王座、仙后座與仙女座;英雄珀爾修斯是英仙座,飛馬自然便是飛馬座,這五個星座在夜空中亦是緊緊相依。值得注意的是,仙女座的位置,更像是飛馬的一條后腿,仙女座最亮的一顆星,也是飛馬座中“秋季四邊形”的一部分。
為什么海怪會變成石頭?熟悉神話的朋友應該猜出了答案:珀爾修斯手中的,正是蛇發女妖美杜莎的頭顱。英仙座內有一顆“魔星”,也是英仙座的第二亮星。由于它莫名其妙地忽明忽暗,西方人便把它命名為Algol,意為“惡魔之首”,而我們的祖先也發現了這個特征,同樣覺得它不是什么好兆頭,就把它所在的星官命名為大陵——巨大的墳墓,這顆星的名字則是大陵五。事實上,大陵五的亮度變化原理并不復雜:這是一對旋轉的雙星,當它們中的一顆被另外一顆遮擋住時,整體亮度便會變暗,當兩顆星的位置錯開,亮度又恢復正常,在天文學上這被稱作“食變星”。
代表王后的仙后座,可能是王族星座中最容易辨認的,5顆主要亮星組成了一個明顯的英文字母“W”,而當它高懸天頂時,“W”會翻轉成“M”,因此也有人戲稱它為“麥當勞星座”。這個星座還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和北斗星一樣,幫助我們“找北”。這個季節的北斗星,在沈陽以北的地區,只是徘徊在地平線附近,而在中原地界,北斗星的部分成員會沉入地平線以下,而到了廣州,北斗星就會完全消失在地平線上。用北斗星勺子口的兩顆指極星,來找北極星的方法行不通了。通過仙后座找北極星的方法很簡單:先找到“W”中間的那顆星,再從“W”兩端的兩顆星分別向尖角星方向連出兩條想象中的直線,將直線交點與“W”中間的星相連,并向“W”開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了。

說完了身份尊貴的王族,我們再來看星空中的另一大勢力——“水族星座”。
寶瓶座這個星座的形象并非一個瓶子,而是一個手持水瓶,正在倒水的服務生形象,服務對象是赴宴的眾神。神話故事中,這個角色本來屬于宙斯和赫拉的女兒青春女神赫柏,赫柏嫁給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后,宙斯就化身一頭大鷹,去人世間尋來一位美少年伽倪墨得斯(也譯作加尼米德)來充當服務生。這便是寶瓶座的來歷。從水瓶里傾瀉而下的水流,暗喻著雨水。星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3000多年前,當太陽運行至寶瓶座時,正對應著當地一年中的雨季。
不光是寶瓶座,這一時期太陽經過的黃道星座,也多與水有關:摩羯座是半羊半魚的結合體,受這個造型的啟發,古人創造了“摩羯紋”的裝飾造型。用絲帶系住尾巴的雙魚座更不用多說,那是愛神和小愛神為躲避怪獸提豐而化作的模樣。這樣的命名習慣也蔓延到了黃道之外,在寶瓶座下方張口接水的南魚座,以及鯨魚座、海豚座等,也都集中在片天區,所以它們被合稱為水族星座。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