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色迷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小鎮(zhèn)對很多旅行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是其“心頭好”,如果這些小鎮(zhèn)又為藝術(shù)大師們鐘愛,那它們受追捧的熱度又會進一步提升。西班牙的龍達,法國的圣保羅·德·旺斯、埃特勒塔就是這樣的小鎮(zhèn)。
龍達小鎮(zhèn)位于西班牙南部,因建在懸崖上又被稱為“懸崖小鎮(zhèn)”“天空之城”,不過最響亮的名頭當屬“海明威筆下的私奔之地”。
龍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相傳這里最早的居民是一群躲避追殺的人,他們逃到這里,憑借險峻的地形安頓了下來。龍達是西班牙現(xiàn)代斗牛(西班牙斗牛是源自西班牙古代宗教祭神活動的傳統(tǒng)競技,13世紀由阿方索十世始創(chuàng),18世紀中葉發(fā)展為現(xiàn)代斗牛表演)的發(fā)祥地之一,小鎮(zhèn)上至今仍存有一座斗牛場,還會舉辦斗牛比賽等活動。斗牛場門口有一座公牛雕像,來龍達的游客都會到這里打卡。

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文壇巨匠海明威酷愛斗牛這一競技表演,這也是他一生中幾次來到龍達的重要原因。在1932年出版的關(guān)于西班牙斗牛的專著《死在午后》(金紹禹譯)中,海明威寫道:“我覺得除了勃朗庫西(布朗庫西)的雕塑作品之外,現(xiàn)代的雕塑藝術(shù)無論如何都不能與現(xiàn)代斗牛這門雕塑藝術(shù)同日而語?!彼J為斗牛士在場上的系列動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人陶醉,能讓人有不朽之感”。不過,海明威酷愛斗牛不單單因為它是一門“雕塑藝術(shù)”,他在書中寫道:“戰(zhàn)爭結(jié)束了,現(xiàn)在你能看到生與死——即是說暴力造成的死——的唯一地方,就是斗牛場了,所以當時我非常想到西班牙去,到了那里我就可以對暴力造成的死加以研究?!彼劳?,是海明威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關(guān)注點。
不過,海明威眼中的龍達也是浪漫的:“那是你到西班牙去度蜜月,或者你跟人一起出走,該去的地方。整座城以及你目之所及的任何一個方向,都有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背景……還有美麗的小徑,醇香的葡萄酒、海鮮……如果你到龍達度蜜月或者與人私奔來到龍達仍舊感到不稱心,那么干脆還是回巴黎去,大家各自重新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去吧?!标P(guān)于龍達的地形地貌,海明威是這樣描述的:“龍達城地處高原,四面環(huán)山,高原為一峽谷切斷,把城一分為二,峽谷盡頭是懸崖峭壁,底下是河流與平原。”連接峽谷兩側(cè)、有200多年歷史的新橋是龍達的地標性建筑,也是龍達最著名的景點。橋上車來車往,但兩側(cè)的人行道足夠?qū)?,邊上建有石頭矮墻和鐵柵欄,游客可以安全地從橋上欣賞峽谷風光。如果你腿腳足夠利落,還可以順著小路下到谷底仰視新橋,場景極具震撼力。龍達的自然景觀給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靈感,在他另外的作品如《喪鐘為誰而鳴》中也可以看到龍達的影子。
我趴在懸崖邊的鐵欄桿上,時而望向峽谷底部,時而望向遠方的田野山巒,風從峽谷中強勁襲來,清冷感十足。目之所及,與海明威書中描寫的如此一致。一些酒店、餐廳就建在懸崖邊上,你可以坐在那里喝一杯“懸崖咖啡”——或許叫做 “私奔咖啡”更貼合,目之所及都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刀削斧劈般的崖壁,白墻房屋在青山綠野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純凈。我們在鎮(zhèn)上一家極具西班牙風情的餐館享用了一頓海鮮飯,配上當?shù)禺a(chǎn)的紅酒,進一步感受一下“私奔之地”的浪漫。




圣保羅·德·旺斯小鎮(zhèn)(以下簡稱旺斯)位于法國南部,從蔚藍海岸線上的度假勝地尼斯過來不到1小時車程。走出停車場,我們沿著馬路邊的人行道前行,不一會兒就看到了建在山丘上的小鎮(zhèn),教堂鐘樓高高聳立,16世紀修筑的城墻也清晰可見。繼續(xù)前行幾分鐘再拐個彎,便來到了小鎮(zhèn)的入口處。這個入口讓人過目難忘:旁邊的石墻中間有個洞,一根古炮炮管從洞中伸出來,黑洞洞的炮口正對著站在入口處的人,似乎在提示這里在歷史上曾是一座要塞。從入口進去,通過一個石砌的門洞才能來到鎮(zhèn)上,門洞又窄又深,上下左右全是石頭,以至于我當時有點恍惚:這是走在隧道里嗎?
旺斯的房子全是石頭砌成的,街巷狹窄,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小鎮(zhèn)幾百年前的韻味。沿著主街走不多遠,就看到一座古老的噴水池,旁邊的拱門內(nèi)是曾經(jīng)的洗衣房。之前我也去過歐洲的一些美麗小鎮(zhèn),與它們相比,旺斯小巷蜿蜒迂回的特點讓我印象深刻,而且每一次轉(zhuǎn)彎你都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風景。旺斯是古老的,也是精致的,鮮花綠植裝點著整個小鎮(zhèn)。鎮(zhèn)上有很多家藝術(shù)工作室或店鋪,門口的布置都非常有個性,值得駐足欣賞,隨便推開一扇門進去,主人要么正在創(chuàng)作,要么正在打理店鋪。走在小巷里,各種藝術(shù)作品無處不在——它們會被掛在空中的鐵絲上,也會被隨意放置在一個普通的窗臺上,游人時不時就會發(fā)出“哇!”的驚喜和贊嘆聲。旺斯之所以會吸引眾多藝術(shù)界人士來此居住、創(chuàng)作,除了小鎮(zhèn)的古老風貌能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外,更是與20世紀畫壇大師們在這里的生活、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緊密相連,或者說年輕一代是追尋著大師們的足跡而來的,這些大師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就是馬克·夏加爾——一位與馬蒂斯、畢加索比肩的畫壇大師。戰(zhàn)后夏加爾來到旺斯居住,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直到1985年去世,享年97歲。在夏加爾的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包括20世紀60年代他為巴黎歌劇院創(chuàng)作的穹頂畫和為紐約聯(lián)合國大樓創(chuàng)作的玻璃畫《和平》。

旺斯憑何種魅力吸引夏加爾在此長期居?。恳驗檫@里有著“世界上最美的光亮”,而光與色彩是分不開的。畢加索認為在馬蒂斯去世后,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shù)家,從夏加爾在南法的作品中,畢加索看到了“對光的極致表達”。法國南部日照充足,這里有著明亮的光線、豐富艷麗的色彩。從旺斯的觀景臺眺望,遠處的地中海呈現(xiàn)出迷人的光色——3小時前我還在尼斯海邊漫步,感受了蔚藍海岸線的魅力,地中海的光色對尤其偏愛藍色的夏加爾的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影響。不過,考慮到夏加爾1887年出生于俄國維捷布斯克(現(xiàn)屬白俄羅斯)的一個猶太家庭、二戰(zhàn)期間為躲避迫害從法國逃到美國的經(jīng)歷,我覺得他對“世界上最美光亮”的追求不只是自然層面的。
旺斯的小巷很窄,但并不影響貼著石墻放幾張小桌、幾把椅子,人們可以坐下來安逸地喝上一杯咖啡,當你從旁邊經(jīng)過時他們會對你微笑——你甚至分不清他們中間誰是游客誰是小鎮(zhèn)居民,讓你感受到旺斯的友善與溫暖。我想這應(yīng)該也是夏加爾眼中“世界上最美光亮”的一部分吧。當然,愛情、戀人也應(yīng)該是夏加爾眼中的“最美光亮”,其作品對這個主題也有充分的詮釋表達。
埃特勒塔小鎮(zhèn)位于法國諾曼底大區(qū),瀕臨英吉利海峽。小鎮(zhèn)沿著“大海的唇邊”而建,岸邊是長達幾公里的白堊懸崖,在海水海風作用下形成了3座天然石拱崖,造型宛如大象將鼻子伸進海里,所以這里又被稱為象鼻山。埃特勒塔海岸有著“法國第一海岸”的美譽,迷人的風光吸引了莫奈、莫泊桑等名家大師來此創(chuàng)作。以埃特勒塔的石拱崖、鵝卵石海灘、漁船等為題材,莫奈筆下誕生了多幅藝術(shù)佳作。 2021年7月16日至10月15日,“從庫爾貝、柯羅到印象派——來自法國諾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跡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莫奈的畫作《埃特勒塔》作為鎮(zhèn)展之作展出。
3座石拱崖都有其法文名稱,但為了便于記憶,根據(jù)外形特征人們分別將它們稱為“小象”(阿蒙懸崖)、“母象”(阿瓦勒懸崖)和“公象”(馬訥堡爾特懸崖)。站在埃特勒塔海邊,就可以看到“小象”和“母象”——東北邊的“小象”乖巧可愛,西南邊的“母象”健碩從容。“公象”位于“母象”的西南邊,要想見其真容,得爬上西南邊的崖頂。我沿著海邊的石板路向西南走了幾分鐘,眼前便出現(xiàn)了一段臺階,沿著臺階上去,再經(jīng)過一段坡度不太大的沙礫路終于到達了崖頂,領(lǐng)略了“公象”的風采——線條硬朗,有幾分酷。崖頂也是欣賞埃特勒塔和英吉利海峽景色的極佳位置,不過這里風很大,加上白堊崖質(zhì)地不夠堅實容易坍塌,有些地方距崖邊1米多遠就拉起了警戒線。之前看過這樣的介紹:1773年埃特勒塔的整整一座海岸白堊崖崩塌了,崖上的村莊沉入海底,至今還有潛水員在海底尋找。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美,但不知哪一天又會將其毀掉。




從崖頂下來,無意間我發(fā)現(xiàn)了混凝土地堡的遺跡,這是二戰(zhàn)時期納粹德國為防止盟軍登陸而修建的“大西洋壁壘”(Atlantic Wall)的一部分。之前做攻略時沒注意到這里有二戰(zhàn)遺跡,意外收獲讓我很興奮。地堡遺跡上貼著一張黑白照片,拍攝的是“小象”以南的這段海岸風景,白堊崖與現(xiàn)在相比沒有明顯不同,但海灘上滿是障礙物。照片下面的文字說明中寫道:“海灘上埋著1500枚地雷,布滿了各種障礙物,懸崖間修建了19座混凝土地堡?!碑敃r我就想:莫奈要是看到這樣的場景,他的畫筆會如何表達呢?
獨特的地質(zhì)景觀、迷人的海岸風光、濃郁的藝術(shù)氣息,再加上冰冷的二戰(zhàn)軍事工程遺跡,這些元素都在“法國第一海岸”展現(xiàn)出來,作為游客的我很滿足。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