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助力,但長期以來,教師對這股力量的掌握并不充分,通常還顯得有些吃力。一方面,課外閱讀內容、進度、節奏不像常規課堂教學各環節,教師能沉浸式參與乃至主導;一方面,課外閱讀的效果檢驗缺少系統的可量化指標,對學生讀得怎么樣,教師的指導針對性強不強,難以準確監測。鑒于此,教師應在對課外閱讀重要性有比較透徹認知基礎上,從為學生核心素養持續提升打牢基礎的高度,把培養其良好課外閱讀習慣放在顯著位置,讓學生在主動課外閱讀中感受樂趣和進步,體現并增強教師作為引導者的價值。
一、書目選取尊重學生成長和閱讀規律
要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首要應明確的就是“學生讀什么”。書目的選取要遵照分級閱讀規律,還需兼顧學生的個性化訴求,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去參與、樂于投入精力的成長體驗。
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水平呈現顯著差異,書目推薦應精準貼合其成長節律。就低年級學生而言,可以重點推薦《猜猜我有多愛你》《小熊和最好的爸爸》這類圖文結合的繪本,通過鮮活生動的畫面跟簡潔易懂的文字,把閱讀門檻降低,逐步地培養起閱讀興趣;進入中年級,逐步引入《窗邊的小豆豆》《夏洛的網》等經典兒童文學佳作,引導學生去接觸完整敘事架構,重點增強長篇閱讀時的專注力與持久度;對高年級學生,推薦《城南舊事》《昆蟲記》等既具文學性又含思想性的經典名著,幫他們去適應復雜的敘事邏輯,在閱讀之際拓展思維深度與認知的范疇。

對一些個性明顯,教帥相對熟悉的學生,針對性就更強了:給熱愛探險的學生量身推薦《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等,讓他們從冒險故事里體驗勇氣與智慧;給喜愛動物題材書籍的精選《夏洛的網》《狼王夢》等,讓他們在動物世界的敘述里體會生命的力量;給熱衷幻想題材的學生推薦《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等奇幻系列,讓他們在魔法世界的想象里釋放出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真正實現“讓每個孩子都找到屬于自己的閱讀樂園”。
優質的閱讀體系還應構建多學科融合的知識圖譜。在書目推薦里,需系統地囊括科學、歷史、哲學等多元范疇:《神奇校車》系列憑借有意思的探險故事傳遞嚴謹的科學知識,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激發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欲望;《中華上下五千年》《蘇東坡傳》等歷史類書籍,助力學生形成歷史時間框架,在人物故事里提升文化修養與人文情懷;《小王子》則借助童話這一載體,潛移默化地實現哲學啟蒙,引領學生思索愛與成長的實質。
二、豐富活動形式激發并維持閱讀動力
解決了“讀什么”的核心問題后,教師就需設計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步入廣闊的閱讀天地。
(一)課本劇表演
要求學生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劇本并進行角色扮演。這種活動形式能讓學生深度參與到文學作品中,在實踐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某班級在演繹《小王子》中的“玫瑰與狐貍”片段時,學生通過臺詞設計與情感表達,深刻體會到“馴服”與“責任”的主題內涵,讓抽象的文學主題變得可感可知。
(二)圖書交換
倡導學生帶上喜歡的書籍跟同伴互換,活動完結后分享閱讀的心得。同伴之間的推薦往往更有吸引力,能打破學生閱讀存在的局限。有名參與交換的學生說道,通過同學推薦,他讀到了《夏洛的網》這部作品,這本書令他重新體悟友誼的意義。
(三)故事接龍
要求學生交替閱讀同一本書的不同章節,并在課堂上借接力的形式復述故事情節,這種互動途徑不僅加大了閱讀的趣味性,還能推動學生協作與表達能力的培育。在合作共讀《綠野仙蹤》當中,學生依次訴說多蘿西碰到稻草人、鐵皮人和獅子的故事,在接力環節理清情節線索,增進對故事的記憶和理解。故事接龍時,還可以設懸念增加趣味,如閱讀《夏洛的網》,導入環節借助懸念式進行:“有只普通小豬眼看要被送到農場,命運好像已成定局,可一只聰明的蜘蛛靠一張網改變了它的命運你們想知道蜘蛛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主動翻開書籍找答案。實踐表明,如此開展故事片段分享的班級里,課后主動借閱推薦書目的學生數量明顯增多,跟傳統推薦方式比起來,對應書目借閱率也顯著提高。
閱讀活動的形式絕不只有這些,還有諸多富有新意與吸引力的活動可供選擇,類似閱讀手抄報競賽活動,讓學生把閱讀后的所感、書籍里的精彩片段通過繪畫跟文字結合的形式呈現出來,既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又強化了對書籍的領悟;作家面對面交流活動或線上分享講座,邀請兒童文學作家同學生交流創作方面的故事及閱讀心得,讓學生近距離領略文字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三、緊盯核心素養提升思維品質
(一)強化閱讀工具使用
通過深度閱讀工具的使用,可幫學生梳理文本脈絡、提煉關鍵信息,訓練歸納總結能力,進而在語言運用能力外,較強幫助思維能力躍升。其中,閱讀筆記與思維導圖是梳理文本邏輯的有效工具。如在閱讀《西游記》時,學生可通過思維導圖繪制師徒四人的性格特點與取經事件關聯,從而更清晰地把握人物形象與情節發展;在閱讀《駱駝祥子》時,采用“摘錄 + 感悟法”,記錄祥子三次買車又失去的情節,并批注思考:“個人奮斗為何無法突破社會環境的束縛?這種悲劇是否具有普遍性?”此類訓練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與問題分析能力。
(二)聚焦主題閱讀
主題式閱讀是一種有效的深度閱讀方式,是強化跨學科整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協助學生在不同書籍之間建立聯系,提高跨學科思維,實現素養融合。以“環保”主題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昆蟲記》,通過法布爾對昆蟲生態的細致觀察,理解生物多樣性對自然平衡的意義;結合《寂靜的春天》中關于農藥危害的論述,反思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最后通過思考為什么要保護地球探討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路徑。此類閱讀不僅拓寬了知識面,更促使學生從科學、倫理、社會等多維度思考問題。
(三)鏈接生活實踐
閱讀與生活的聯結是深化閱讀意義的關鍵。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書中內容與現實經驗結合,如在閱讀《昆蟲記》后,組織校園自然觀察活動,鼓勵學生記錄身邊的昆蟲行為并與書中的描述對比;在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后,開展歷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通過服飾、臺詞與情境還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與歷史背景。
通過借助閱讀工具梳理文本邏輯,開展主題閱讀拓展認知廣度,并結合生活實踐實現知識遷移三重策略,在知行結合中深度思辨深化表達能力,從而系統性地促進批判性思維、文化理解、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讓閱讀習慣的培養成為核心素養提升的強勁引擎。
四、推動閱讀習慣持續,鞏固增效
閱讀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構建長效機制實現持續發展。“協同育人”整合家校社資源,為習慣培育提供土壤;“正向激勵”通過即時反饋強化行為,讓習慣生根發芽;“動態評價”則科學追蹤成長,推動習慣迭代升級。三者環環相扣,形成從外力推動到內力驅動的良性循環。
(一)協同育人機制,推動習慣持續
家校社協同是構建閱讀生態的重要保障。家庭應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如設立“家庭閱讀角”,家長每周抽出固定時間與孩子共讀;社區則可聯合圖書館、文化中心舉辦“周末讀書沙龍”或“名家講座”,營造社會閱讀氛圍。此外,數字化閱讀工具的引入能夠適應碎片化學習需求,如“微信讀書”青少年版提供線上打卡與互動社區功能,學生可記錄閱讀進度并分享書評,教師則通過后臺數據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動態,實現個性化指導。
(二)正向激勵反饋,助力習慣鞏固
為助力閱讀習慣養成,教師可采用“閱讀打卡”與“閱讀挑戰\"等可視化激勵手段。如在班級設立“閱讀成長樹”,學生每完成一個目標即可在樹上粘貼一枚果實貼紙,累計10枚果實可兌換一本新書或“閱讀達人”勛章。筆者實施該機制一學期后,學生的月均閱讀量和閱讀意愿都有了看得見的變化。此外,教師可引入小組競賽模式,將班級分為若干閱讀小組,每月統計各組的閱讀總量與筆記質量,優勝組可獲得“圖書館優先選書權”或“課外閱讀課自主設計權”。此類競爭機制不僅能激發集體榮譽感,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督促與交流。
(三)閱讀評價優化,促進習慣改良
科學合理的閱讀評價機制可促使學生反思閱讀過程,逐步培育自主閱讀習慣,傳統的閱讀評價大多時候憑借讀后感或測驗的方式開展,然而這樣的方式容易讓學生感到有負擔??刹捎酶`活的評價方式,如“閱讀成長記錄卡”,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閱讀進度、感受與收獲,如在卡片上填寫:“今天我讀到了《城南舊事》的哪一部分?這部分內容讓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是哪里?”
當協同機制構建支持網絡,激勵反饋點燃持久動力,科學評價指引優化方向,閱讀習慣便突破困境,實現從“刻意堅持”到“自發行為”的質變。這種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的鞏固過程,能讓閱讀行為常態化。
總之,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要想在新時代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融合理念創新并實踐深耕:借助分級資源與興趣動力為培養閱讀習慣筑基賦能,借思維工具與主題探究為培養閱讀習慣深化思維品質,借協同機制與動態評價為培養閱讀習慣賦能長效發展,逐步形成“基礎-動力-能力-生態\"四位一體的課外閱讀科學策略。當閱讀從單一輸入升華為素養輸出的完整閉環,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文化自信的沉淀、思維能力的飛躍與終身學習志趣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