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課程內容設計應體現“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強調通過結構化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能進行遷移的數學知識體系”。本文以新課標理念為引領,聚焦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知識結構化教學,深入剖析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式與方程”復習課的教學實踐,從“情境串聯”“知識梳理”“思維進階”三個維度,探索如何通過結構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厘清代數知識脈絡,構建“數一式一方程”的內在邏輯網絡,并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
一、情境串聯,構建知識生長點
結構化復習需避免“習題堆砌”,以單一情境串聯核心知識,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自然銜接知識點,并在此過程中進行連續性的觀察、比較、歸納和推理。通過同一情境的逐步變式,學生直觀感受“數
符號 $$ 代數式 $$ 方程”的演變,理解“為什么用字母”“為什么要列方程”,而非被動記憶概念,體會代數式或方程的優越性。
【活動一】設計“一筐橘子”系列問題,形成邏輯鏈條。
1.從具體數到字母。
(1)“原有35千克,賣出7千克,剩多少千克?”(35-7=28 )(2)“原有35千克,賣出 a 千克,剩多少千克?\"(35-a)(3)“原有 ∣m 千克,賣出 a 千克,剩多少千克?”( m-a) 2.從代數式到方程。
(4)原有 ?m 千克,賣出 a 千克,剩下 k 千克。\" m-a=k 一
“一筐橘子”的情境串聯設計,符合新課標中“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的要求。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情景中,感受到變化的是具體內容,不變的是承載這些具體內容的“框架”。
圖1“一筐橘子”情境串聯設計示意圖

二、自主梳理,構建知識網絡
結構化復習需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其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而非教師單向灌輸。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構建知識網絡的“腳手架”一表格、思維導圖等,體現了新課標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理念。學生在自主填寫表格、匯報質疑的過程中,主動梳理知識,發現知識間的聯系,這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運用推理進行知識關聯的主動實踐,有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培養其自主學習和歸納推理能力。
1.任務驅動:提供空白表格,讓學生自主填寫“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舉例說明。(引導學生歸納推理)
2.匯報質疑:聚焦“代數式的多重意義”,如‘ ?-5′′ 既表示運算( a 減5),也表示數量關系(比a少5),還表示結果(剩余 a-5 )
3.教師提點:用思維導圖呈現“字母一代數式一方程的關系網絡。(將推理形成的知識關系可視化)
圖2“式與方程”知識關系網絡思維導圖

學生通過填表自主梳理知識間的關聯,再結合思維導圖將“字母表示數一代數式一方程”的層級關系可視化,進一步突破“知識點孤立記憶”的局限,形成“代數式是數學語言”的整體認知,體會符號表達的簡潔性與普遍性。
三、應用深化,實現思維進階
結構化復習需在應用中鞏固知識聯系,設計“由簡到繁”的問題鏈,應用深化通過“問題分層”實現思維進階,符合新課標中“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不同層次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階梯式的推理訓練場,讓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思維能力,從簡單的逆向問題解決到復雜的多步問題拆解,充分體會方程的工具價值,進一步鞏固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并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1.逆向問題順向解:凸顯方程的思維優勢。
【活動二】“媽媽花100元買3千克豬肉,找回22元,每千克多少元?”
算術方法(逆向):( 100-22)÷3 ;(需理解“付出錢一花的錢
找回錢”的逆關系)
方程方法(順向):設每千克 x 元, 100-3x=22. (直接按“付出錢-3千克的錢 Σ=Σ 找回錢”列式)
對比辨析:引導學生總結“方程是問題描述的數學翻譯”,將逆向思維轉化為順向思維,降低復雜問題的難度。
2.雙未知量問題模型化:強化等量關系的結構化。
【活動三】“師徒共做95個零件,師傅的
加徒弟的
共34個,各做多少個?”
關鍵:設師傅做 x 個,則徒弟做( 95-x )個,根據“師傅 做的 + 徒弟做的 =34\" 列方程: 
價值:通過“一個未知數表示另一個未知數”,將雙未知量問題轉化為單未知量方程,體現“化繁為簡”的結構化思想。
3.復雜問題拆解化:體現方程的邏輯力量。
【活動四】“李白提壺街上走,邊看桃花邊沽酒。遇店加一倍,遇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干壺中酒。李白原有幾斗酒?”
拆解過程:設原有 x 斗,分步表示每一次遇店遇花后的酒量。
一遇: 2x-1=y ;二遇: 2y-1=z ;三遇: 2z-1=0
思維突破:通過“用字母表示中間量”,將多步逆向操作轉化為順向方程鏈,讓“看似無解的神題”變得條理清晰。
設計邏輯:三個層次的問題形成“用字母表示數 $$ 代數式表示關系 $$ 方程解決問題”的閉環,學生在應用中體會知識模塊的內在聯系,而非孤立記憶解題步驟。
總之,小學數學復習課的結構化設計,本質是對“知識碎片化”教學困境的突破,其意義遠不止于某一課時或某一模塊的高效復習,更在于構建“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一學生認知規律一核心素養發展”的三維協同框架。復習課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溫故”,而是讓學生在知識的結構化重組中,發現數學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體驗運用邏輯推理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
【注:本文系昆明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第三學段學生數學推理意識培育的策略研究”(批號:JY20220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