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承擔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涵養必備品格,增強規則意識的重任。在完成使命過程中,課程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經驗,運用學生接受度更高的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感到親切的時空中提升學習能力,完善自身修養。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以家庭生活為背景,聚焦學生的日常行為與情感體驗,是實踐情境教學法的良好載體。教學中,教師需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幫助學生能夠更直觀地體會父母的辛勞,反思自身行為,為持續提高道德水平作鋪墊。
一、研析文本,情境中探究
對所授學科的課程屬性、育人導向、階段目標及內容架構,教師需要心中有數,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不斷完善認知,尤其應體現在對教材的把握上:縱向連接理解不同單元、冊次之間不同的教學任務;橫向把握找到同級課題、單元之間的橫向聯系,在教材中的教育教學定位。然后,基于實際分析課文的課題、課文結構和課文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等,結合時代發展變化,真實走進學生生活,讓教材內容與學生生命體驗產生深度鏈接。
四年級學生對父母之愛的理解,往往多停留在“父母為自己提供了哪些具體關懷”的直觀感受階段,較難意識到父母在家庭責任中付出的辛勞其實也是對家庭整體和孩子成長的深層愛意表達。筆者特意搜集了一些本班孩子的父母在不同工作崗位的勞累場景和父母的真心話告白,配上震撼人心的音樂制作成視頻,上課時一向活躍的課堂變得出奇地靜,有人默默地落淚,有人在沉思。一幅幅真實的畫面讓學生真切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感動于父母深沉的愛,激發出感恩父母之情,為后面的“管好自己、換位思考、主動分擔”等教學環節強有力鋪墊,也讓學生懂得愛需要付出與分擔,產生為家庭主動分擔的意識。
二、明確目標,方向上指引
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師要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人手,從彰顯鑄魂育人價值的角度來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第二學段的課程內容要求,結合單元整體教學內容,本課時核心素養目標可如此設定:道德修養培育一引導學生感悟父母養育的辛勞,養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質,學習如何為父母分憂;法治意識啟蒙一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幫助學生認識法律對家庭關系、未成年人權益及責任的規范與保護作用;健全人格塑造一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體驗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父母行為背后的關愛動機,學會審視自身言行,培養自我約束能力與共情能力;責任意識養成一鼓勵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家庭事務溝通,在實踐中強化家庭責任意識。具體教學目標這樣設定:讓學生深人感知父母的付出,以實際行動體諒和體貼父母,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結合文中案例分析,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與青少年行為規范相關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言行對父母的影響,學會換位思考;切實體驗承擔家庭責任的過程,學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健全學生人格發展。
這樣的設計,體現以核心素養為本位,緊扣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教學環節,進而價值導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確。
三、充實內容,循順序開展
教學推進中,要圍繞教學的關鍵內容有序展開,執教《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課,筆者是這樣操作的:
(一)豐富教學案例
結合教材內容,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如“活動明理,體諒父母”這一教學環節,設計“自找‘麻煩\"”和“為解決別人的麻煩支招”教學內容。將經常忘記文具在家麻煩大人送、玩手機放不下來等現象設計成新穎的“麻煩袋”,借助課件讓學生討論、支招,通過檢查自己的行為一一給父母帶來什么麻煩,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從而更好自我管理。再通過角色扮演、分享感受,小組探討、匯報交流等讓學生在情境創編中增強內心體驗,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入對法律知識的學習。
在活動“分憂解愁小主人”教學環節時,首先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張小宇天天堅持陪奶奶去散步,父母很欣慰案例,從而深思:在生活中可以怎樣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少給父母添煩惱;接著讓學生分享為父母分憂解愁的好方法;最后通過視頻介紹身邊例子:一位九歲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撐起一個不如意的家,是替家長分憂解愁懂事的典范。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激發學生學習身邊榜樣,引發學生深思、模仿,促進學生道德行為形成。
(二)銜接法制教育
在“換位思考”小環節,有這樣的一個情境:嘉偉在鄰居家的菜地邊踢足球,把菜苗踩倒了一大片…筆者讓學生思考:嘉偉的爸爸這時可能_,如果嘉偉能_就好了。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情境模擬創編“演一演”時,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到孩子犯錯誤了爸爸是怎么想的。當各小組匯報結束,隨即引導:“養不教,父之過,孩子們,有時看似小小的麻煩,可能會觸犯法律。”繼而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幫助學生認識法律對家庭關系、未成年人權益及責任的規范與保護作用。
(三)融入傳統文化
在開展“角色扮演,情境創編”小環節,因為“楠楠不吃藥父母很傷心時”,結合《孝經》中相關話語,回顧傳統孝道小故事,有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家”的含義,寫下“愛的分擔”,做出“愛的承諾”。這樣設計,引導和督促學生明白:百善孝為先,要從小懂得感恩父母,理解父母,回報父母,并延伸至社會倫理中對孝文化的傳承與實踐。
(四)拓展實踐活動
通過朗誦自編小詩《少給父母添麻煩》和手語舞《我愛我的家》啟發引導,滲透感恩教育,觸及學生內心情感,懂得愛需要付出與分擔,有愛的家才是幸福而美滿的家,產生為家庭主動分擔的意識。
教學內容的充實,不僅拓展了學生知識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家庭道德教育。
四、拓展創新,方法上優化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要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不同階段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用眼觀察、用耳細聽、用腦思考、用心感受,最終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轉化成道德行為,獲得道德發展。
(一)創設音樂情境的教學
先播放自制的《爸媽辛苦了》視頻情境導入,通過不同父母特殊情境下的勞動畫面,如累倒的醫生、冒著生命危險高空作業的工人、惡劣天氣依然忙碌的農民等,引發學生的視覺沖擊。當視頻里細節特寫出現父母蒼老的臉龐、緊握零錢開裂的雙手、“為了孩子吃點苦沒什么”樸實的話語學生已經深深感受到父母的付出與不易。再用音樂渲染氣氛,背景音樂《父親》響起一“讓時光慢些吧,別讓你變老了”這樣便更能勾起學生對某些特定環境中父母辛苦操勞的回憶,觸發隱藏內心深處的情感,真真切切體會父母的辛勞,為后面的教學作情感鋪墊。
(二)多種教學情境的融合
教學中,也可以多種教學情境融合,兼顧教學美感與教育邏輯,突出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創新。教學《少讓父母為我操心》時,筆者采用圖文并茂的板書設計,把板書設計成一個大大的“家”字,當導入主題時黑板上貼一個大大的寶蓋頭,隨之“橫筆”上出現本主題。隨著課題的深入,出現本課教學重點“管好自己、換位思考”附在“家”字兩撇上,彎鉤上是“懂事的好孩子”,學生已經漸漸感受到了家的溫情。最后在“點撇\"和“捺\"筆上補充上拓展的內容“分憂解愁”。當板書上醒目地出現大大的“家”字,學生的眼里有了光,心中有了“家”,繼而引導理解“家”的含義,寫下“愛的分擔”,做出“愛的承諾”,環環相扣,超出了預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華,最終把對父母的感恩化成實際行動一理解父母、為愛分擔。
五、回歸生活,日常中實踐
課堂教學完成后,要求學生放學回到家時主動做一件讓父母高興的事,可以是幫父母捶背、按摩,也可以是主動分擔家務,并每天堅持,每周填寫《在家我做到了_》反饋調查表,兌現“愛的承諾”,并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知”是基礎,“行”才是關鍵,通過情感升華,引導學生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一知回報、懂感恩。接著在班上落實“日行一善”活動,把對家庭的分擔延伸到對學校、對社會的貢獻,最終為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