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上,杭州、溫州雙雙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讓浙江實現了國際濕地城市創建“零”的突破,更成為全國首個一次性有兩個城市獲此認證的省份。
國際濕地城市是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自2022年起組織杭州、溫州啟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工作,秉持濕地與城市融合發展理念,協同推進濕地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城濕共生\"的東方智慧,貢獻濕地保護的浙江方案。
堅持立法先行。修訂《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指導杭州市出臺《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和修訂《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指導溫州市發布《溫州市濕地保護辦法》。
堅持規劃引領。編制《浙江省濕地保護規劃》,指導杭州、溫州等設區市將濕地保護內容納入國民經濟發展、國土空間、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
堅持系統治理。在杭州實施推進國際一流濕地打造、濕地文化培育等“六大行動”。在溫州率先成立全國首個地市級的紅樹林研究中心,完成全省首單紅樹林藍碳交易。
堅持共建共享。依托中國濕地博物館等濕地科普宣教場所,常態化開展濕地科普宣教活動。以“綠色顏值\"鋪就“金色價值”,依托濕地公園的治理成果和優良生態,科學引導布局康養休閑、現代農業、夜間經濟等業態,打造濕地經濟特色金名片。
杭州:人與自然和諧 濕地與城共生
杭州濕地面積約13.43萬公頃,濕地率 8% ,以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一一西溪濕地為核心,探索形成了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金鑲玉\"模式,做好濕地\"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四篇文章。
全域保護,涵養濕地杭州韻味。通過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系統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實現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濕地生態功能充分發揮、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數智管理,護航濕地生態品質。依托數字之城優勢,繪就“一軸二帶,二核三區,五群多點\"濕地保護藍圖,建成\"星一空一地\"濕地監測體系,形成濕地資源管理\"一張圖”。
科學經營,加速濕地價值轉化。合理利用濕地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西溪濕地新春探梅節、端午龍舟節等6大民俗品牌貫穿全年,“觀鳥研學”等活動為家庭帶來沉浸式體驗至2024年底,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近20年來累計入園人數6500萬人次,實現總經營收入28億元。
多維研究,推動濕地共建共享。建成國內首個權威“中國濕地植物數據庫”,收錄2000多種中國濕地植物;開展國家水專項西湖課題研究及工程示范,累計種植31.7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同時,通過科普宣教、志愿者服務活動吸引市民自愿加入濕地保護中來。
溫州:保護與發展共融
溫州為沿海城市,全市濕地面積22.33萬公頃,濕地率16.76% 。近年來,溫州創新開展“濕地 + ”綜合治理,精心繪就“三江碧水、千里海岸、萬頃水鄉\"的濱海濕地畫卷。
項目聯動,重煥水系生機。結合“五水共治”“小微水體整治\"和“剿滅劣V類水\"等攻堅行動,系統修復甌江、飛云江、江、塘河等水系沿線的重點城市濕地。
特色營造,擦亮濱海名片。立足資源稟賦,構筑濱海濕地生態廊道,南麂列島獲評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融合“藍色海灣”工程,率全國之先成立地市級紅樹林研究中心,打造“中國最北”的萬畝紅樹林濕地,并促成浙江省首單紅樹林碳匯交易落地。
全域提升,編織生態網絡。以溫州灣、南麂列島等10處代表性濕地為基礎,在周邊河道、溝渠、坑塘等地域打造小微濕地102處。通過全域保護治理,使溫州市域內東亞一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暢通,黑臉琵鷺等300余種珍稀鳥類頻現溫州,三垟濕地、洞頭南北山相繼獲評浙江省觀鳥勝地。
共建共享,增進民生福祉。近3年開展“碳中和溫州濕地保護論壇\"等重大活動30余次。組織群眾參加濕地攝影展、濕地觀鳥、龍舟賽事等活動,南麂列島年接待游客8萬人次,創收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