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復合經營模式
近年來,隨著政策引導,浙江省各地在大力發展“一畝山萬元錢”林業增收致富模式過程中,結合當地條件,突出當地特色,不斷探索總結出了適合當地發展的林下復合經營模式和經濟樹種栽培模式,如林茶模式、森林康養模式、油橄欖栽培模式等,還有多種模式混合在一起,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這些模式成為提高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促進林農快速增收致富和加快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樣板。
經營主體:杭州商章強茶葉專業合作社。
經營地點、面積:余杭區百丈鎮溪口村金竹塢、黃泥嶺,山 櫻花觀光林套種‘白葉1號'茶葉100畝,杉木林套種‘龍井43” 茶葉120畝,檫樹用材林及香榧林套種‘黃金芽'茶葉80畝,薄 殼山核桃經濟林套種‘龍井43'茶葉50畝。
經濟效益:茶葉‘白葉1號'產量15千克/畝,產值1.5萬元/畝,總產值150萬元,成本1萬元/畝,總成本100萬元,利潤0.5萬元/畝,總利潤50萬元;茶葉‘龍井43'產量20千克/畝,產值2萬元/畝,總產值340萬元,成本1.3萬元/畝,總成本221萬元,利潤0.7萬元/畝,總利潤119萬元;茶葉‘黃金芽'產量15千克/畝,產值1.65萬元/畝,總產值132萬元,成本1萬元/畝,總成本80萬元,利潤0.65萬元/畝,總利潤52萬元。
技術要點:一是生態種植技術革新。采用福建山櫻花林、杉木檫樹混交林、香榧及薄殼山核桃等經濟林木作為茶葉種植的復合生態系統。林木下施肥,有效減少對傳統化肥的依賴,實現化肥使用量減少 50% 以上的目標。運用科學生態技術手段,農藥使用量減少 90% 以上。二是種植技術與產品優化。重點經營‘白葉1號’‘龍井43'‘黃金芽'等優質茶葉品種,通過優化種植密度、調整修剪方式、改善灌溉制度等措施,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開發不同等級、風味的茶葉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三是林業基礎設施完善。加強茶園內部道路硬化與拓寬,便于機械化作業與物資運輸。完善灌溉系統,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特色創新:一是科技富民與生態優先的深度融合。引入現代農業科技,不僅提升了茶葉及其他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與品質,還確保了生產活動的環境友好性,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打造優美宜人的種植環境,確保基礎設施完善且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增設作業道5000米、防旱管網6000米、抗旱水池3個、1000米長運輸軌道4條等,達到種植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目標,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三是持續學習與創新能力提升。參加有關農業的各類培訓,學習借鑒各類先進經驗,不斷提升團隊的創新能力。及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拓展農村經濟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推動全鎮林下經濟的發展,助推生態林業、休閑觀光林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