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耕作方式;除草劑;麥田雜草;防治效果;小麥產量;深翻耕;淺旋耕中圖分類號: S451.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35X(2025)03-0028-10
Impact of Herbicides on Weed Control Efficacy and Wheat Yield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of Fields
WU Jiawen',LI Xijie 2 ,JIA Ying3,WANG Xiaoyun3,YU Julong4, ZHANG Xinfeng4,WANG Xiaolin 4 MIAO Kang4, ZHANG Jianhua4,QIN Ling4, ZHANG Guo4 [1. Jiangsu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Nanjing 21O036,China; 2.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Zhenjiang 2124Oo,China; 3.Syngenta (Shanghai) Crop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Shanghai 2O0131,China; 4. Zhe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Jiangsu Hilly Area,Zhenjiang 2124Oo,China]
Abstract::Toclarifyimpactofherbicides onweedcontrol efficacyand wheat yieldunderdiferent tillage practicesof fields,thisstudy wasconducted touse two tilage practices:deep plowingandshallow rotary tilage.Various chemical herbicideswereappliedatthe three-leaf stageofwinter weeds before winter,follwedbyinvestigationsinto weeds numberat3Oand12Odaysafterapplicationandfinal wheatyieldatharvest.Theresultsshowed thatunder thesame tillagemode,treatment of diflufenican·flufenacet ?? flurtamone 33% SC + isoproturon 50% SCexhibited the highest weedcontrol eficacy.When using thesameherbicide,deep plowing significantlyreduced weedsnumbercompared to shallow rotarytillage.Inthe deepplowingsystem,the highest wheat yield wasachieved with treatmentof diflufenican·flufenacet·flurtamone 33% SC + isoproturon 50% SC.Under shallow rotary tillage,treatment ofdiflufenican·flufenacet 35% SC + isoproturon 50% SC yielded the highest wheat production.Across all herbicides treatments,deep plowing consistentlyresultedinsignificantlyhigher wheatyieldsthanshalowrotarytillge.Therefore,implementing deepplowingandapplyingchemicalherbicidesatthethree-leafstage of winter weeds could efectivelycontrol weeds, enhance wheat yield,and ensure stable and increased wheat production in fields.
Key words:tillage practice;herbicides;weeds in wheat fields;control efficacy;wheat yield
雜草是我國農田生態系統中繼病蟲害之后的第二大生物威脅,我國農作物每年由雜草危害造成的產量損失高達 9.7%[1] 。雜草與農作物競爭水分、肥料、陽光等,并侵占作物生存空間,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有些雜草還是多種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會助長病蟲害的傳播擴散,降低作物產量的同時增加生產成本,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2]。江蘇省麥田雜草種類繁多,據統計有150余種,其中危害較為嚴重的有罔草、日本看麥娘、看麥娘、硬草、豬殃殃、薺菜、繁縷、牛繁縷、野老鸛草、澤漆等[3-5]。小麥從播種到翌年早春都在出草,其中約 80% 的雜草在冬前出苗,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約 20% 的雜草在翌年春季出苗,以闊葉草為主[。因此,除草時間重心前移,在雜草幼苗期除草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解決當下麥田除草難、成本高等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手段之一[7]
近年來,隨著耕作方式的改變,免耕、淺旋耕代替了傳統的深耕方式,導致農田雜草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田雜草的發生危害[8]。有研究顯示,相較于免耕、淺旋耕,土壤深耕能有效減少田間雜草數量和種類,降低赤霉病病穗率、病情指數和DON(deoxynivalenol,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毒素此外,深耕還能夠拓展土壤耕層深度,通過改善耕層土壤物理性狀和減少土傳病蟲害發生,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促進作物生長與產量提高[10-11]。因此,通過優化農田耕作措施,明確其與雜草群落形成之間的關系,成為農田雜草生態防治和化學除草劑減量施用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針對農田雜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玉米、油菜、水稻等作物[8,12-13]。小麥作為江蘇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雜草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藥物的防治效果、不同施肥量或耕作方式對雜草群落特征的影響上[14-15];同時結合耕作方式及早期化除對雜草防治效果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通過在不同耕作方式下,采用市面常用除草劑,在雜草3葉期施用后對麥田雜草群落變化及小麥最終產量進行分析,闡釋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結合除草劑封殺后雜草群落的變化特征,以期為區域性小麥田雜草綠色防治技術的選擇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江蘇省鎮江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31.964 6°N,119.311 1°E) ,田塊為左右相鄰的2塊田,面積均為 1333.4m2,2 塊田之間的泥埂寬度為 60cm 。該試驗田土壤類型為馬肝王,王攘 ΔpH 值為5.92,有機質含量為28.5g/kg ,全氮含量為 1. 1g/kg ,堿解氮含量為83.6mg/kg ,速效磷含量為 34.5mg/kg ,速效鉀含量為 71.4mg/kg 。往年耕翻方式為淺旋,前茬作物為水稻。2023年11月4日,采用電動多旋翼植保無人機T30(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飛播,小麥品種為揚麥25,用種量 15kg/667m2 ,飛行速度為 5m/s 。2024年6月2日機械收割。
1.2 試驗藥劑
33% 氟噻·吡酰·呋懸浮劑(SC,農藥登記號:PD20170003),拜耳股份公司;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懸浮劑(農藥登記號:PD20210474),四川利爾作物科學有限公司; 48% 吡氟酰草胺·異丙隆懸浮劑(農藥登記號:PD20210880),安道麥輝豐(江蘇)有限公司; 50% 異丙隆懸浮劑(農藥登記號:PD20212131),江蘇東寶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1.3 試驗設計
1.3.1試驗田塊翻耕設計設置土壤深翻、土壤淺旋耕2種耕作方式,每種耕作方式面積為1 333.4m2 。前作水稻于2023年10月25日用洋馬全喂入式收割機[YH1180R,洋馬農機(中國)有限公司]收獲,10月29日用1JH-172型秸稈粉碎還田機(河北雙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對稻草進行滅茬粉碎,粉碎后秸稈的長度約 8cm 。滅茬后在不同地塊分別進行深翻、淺旋處理;其中深翻處理為旋耕機深旋2次,旋耕深度 25~30cm ;淺旋耕處理同樣翻耕2次,旋耕深度 5~8cm 。
1.3.2試驗藥劑設計設置4個藥劑處理,各試驗藥劑組合、用量詳見表1。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次重復面積為 110m2 ,各小區隨機排列。施藥日期為2023年11月27日(小麥齊苗期,雜草 2~ 3葉期),一次施藥,施藥采用鄭州新秀農用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新秀牌 3WBS-D-16B 電動噴霧器(工作壓力 0.30~0.45MPa ),流速為 1.5L/min ,配置 F100-03 的扇形噴頭(臺州市黃巖幸福感電器廠),各處理施藥用水量為 30L/667m2 。
表1麥田雜草防控試驗藥劑及用量
Table1 Herbicides and their dosages of weedscontrl experiment in wheat fields

1.4 調查時間及方法
分別于藥后30、120d調查各處理的株防效,并于藥后 120d 加測各處理的鮮重防效。每個小區隨機選取4點,每點 0.25m2 ,進行抽樣調查,分別記錄主要雜草的株數或鮮重,并計算防治效果。防效計算公式如下:
株防效 Σ=Σ (空白對照區雜草數-藥劑處理區雜草數)/空白對照區雜草數 ×100% :
鮮重防效 σ=σ (空白對照區雜草鮮重-藥劑處理區雜草鮮重)/空白對照區雜草鮮重 ×100% 0
1.5 除草劑安全性調查
采用目測法,施藥后15、30、45d觀察幼苗的長勢(株高、葉齡及根系發育情況等)。如有藥害,詳細描述藥害癥狀(生長抑制、褪綠、畸形發生)及發生的時間;并在每次藥效試驗調查時,觀察藥害變化情況和完全恢復的時間,按目測法分5級確定藥害程度。安全性分級標準如下:0級,小麥生長正常,無任何受害癥狀;1級,小麥偶見藥害植株;2級,小麥輕微藥害,藥害少于 10% ;3級,小麥中等藥害,以后能恢復,不影響產量;4級,小麥藥害較重,難以恢復,造成減產;5級,小麥藥害嚴重,不能恢復,造成明顯減產或絕產。
1.6小麥產量調查
于小麥收獲前3d,對各處理進行測產評估藥劑安全性。測產方法采用實測,每個小區對角線選5點,每點 1m2 ,實收實測;同時每點取10穗,記錄穗粒數,測定千粒重。
1.7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WPS2016、SPSS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除草劑藥后30d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2.1.1深翻耕田塊藥后30d不同除草劑對雜草防治效果調查結果(表2)表明,深翻耕田塊不同藥劑處理藥后 30d ,對禾本科雜草的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其中 33% 氟噻·吡酰·呋 SC+50% 異丙隆SC(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防效最高,為93.19% ,顯著高于 48% 吡氟酰草胺·異丙隆SC(處理3),但與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 SC+ 50% 異丙隆SC(處理1)無顯著差異。3種處理對闊葉草防效均在 90% 以上,其中處理2對闊葉草防治效果為 100.00% ,顯著高于其他2個處理。3種藥劑處理對總草防效也均在 90% 以上,但不同處理間均差異顯著,處理2的防效最高,為 94.60% 0
表2深翻耕田塊藥后30d不同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Table 2Control eficacyof different herbicides on weeds at3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indeepplowing plots of wheat fields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 Plt;0.05 ),CK數據為雜草數量,表3至表7同。
2.1.2淺旋耕田塊藥后 30d 不同除草劑對雜草防治效果調查結果(表3)顯示,藥后30d,處理1對禾本科雜草株防效最高,為 85.11% ,顯著高于處理3,但與處理2無顯著差異。處理2對闊葉草株防效最高,為 86.51% ,顯著高于處理1,但與處理3之間無顯著差異。處理2、處理1對雜草總株防效均在 84% 以上,且兩者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處理3。
表3淺旋耕田塊藥后30d不同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
Controlefficacyofdiferentherbicidesonweedsat30daysafterapplicationinshallowrotarytillageplotsof whea

2.2 不同耕作方式藥后30d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
調查結果表明,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5C+50% 異丙隆SC處理(處理1)下,藥后 30d 深翻耕田塊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總雜草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淺旋耕田塊三者株防效僅在 85% 左右,二者差異顯著(圖1-A)。與處理1類似,33% 氟噻·吡酰·呋 SC+50% 異丙隆處理(處理2)下,藥后30d,深翻耕田塊雜草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淺旋耕田塊雜草株防效僅在 85% 左右,二者差異顯著(圖1-B)。 48% 吡氟酰草胺·異丙隆SC處理(處理3)下,深翻耕田塊雜草株防效同樣在 90% 以上;而淺旋耕田塊雜草株防效僅在 80% ~85% 之間,顯著低于深翻耕田塊(圖1-C)。空白對照下,深翻耕田塊的禾本科雜草為58.33株 /0.25m2 ,闊葉雜草為15.33 株 /0.25m2 ,雜草總數為73.67株 /0.25m2 ,三者均顯著低于淺旋耕田塊(圖1-D)。
2.3不同除草劑藥后 120d 對麥田雜草的防治效果
2.3.1深翻耕田塊藥后 120d 不同除草劑對雜草的防治效果調查結果(表4)顯示,藥后 120d ,深翻耕田塊雜草數量為94.60株 /0.25m2 ,處理1、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顯著高于處理3;3種藥劑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均為100.00% ;3種藥劑對雜草總體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處理1、處理2顯著高于處理3。就鮮重防效而言,藥后 120d ,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總雜草鮮重防效均為最高,分別為 97.12%.97.15% ,顯著高于處理3,但與處理1無顯著差異。
2.3.2淺旋田塊藥后 120d 不同除草劑對雜草的防治效果由表5可知,藥后120d,淺旋田塊空白對照雜草總數為939.96株 /0.25m2 ,其中禾本科雜草為 934.60株/0. 25m2 ,闊葉雜草為5.36株 /0.25m2 。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總雜草株防效均最高,分別為 82.39% 82.48% ;其次為處理1,株防效分別為 77.69% .77.82% ,二者均顯著高于處理3;3種藥劑處理對闊葉雜草株防效均為 100.00% 。就鮮重防效而言,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總草鮮重防效最高,分別為 83.72% 、83.82% ,但與其他2種藥劑處理均無顯著差異。
圖1不同耕作方式下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 Control efficacy of herbicides on weeds in wheat fields with different tillage

2.4不同耕作方式藥后 120d 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
由圖2可知,3種不同藥劑處理下,深翻或淺旋田塊藥后 120d 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為 100.00% ;3種藥劑處理下,深翻耕田的禾本科雜草、雜草總株防效及鮮重防效均顯著高于淺旋耕田塊。空白處理下,深翻耕田塊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總草的株數和鮮重均顯著低于淺旋田塊。
表4深翻耕田塊藥后120d不同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
Table 4Control effcacyof different herbicides on weeds at120daysafterapplicationindeepplowing plots of wheatfields

表5淺旋耕田塊藥后120d不同除草劑對麥田雜草防治效果Table5Controleffcacyofdiferenthrbicidesonweedsat120daysafterapplicationinsallowrotarytilageplotsofweatfields

2.5不同除草劑施用后對小麥籽粒及產量的影響
2.5.1深翻耕田塊不同除草劑對小麥籽粒及產量的影響處理2小麥每穗實粒數最高,為44.67粒/穗,顯著高于空白對照,但與其他2種藥劑處理無顯著差異;千粒重仍為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5C+50% 異丙隆SC 處理最高,為 46.07g ,各藥劑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空白對照;就產量而言, 33% 氟噻·吡酰·呋 SC+50% 異丙隆SC處理最高,為 370.20kg/667m2 ,其次為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 SC+50% 異丙隆SC處理,為360.23kg/667m2 ,兩者間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 48% 吡氟酰草胺·異丙隆SC處理及空白對照(表6)。
表6深翻耕田不同除草劑處理下小麥籽粒性狀及產量
Table 6Grain traits and yield of wheat in deep plowing plots employing different herbicides

2.5.2淺旋田塊不同除草劑對小麥籽粒及產量的影響由表7可知,淺旋耕田各處理間每穗實粒數為 33.43~38.73 粒/穗,各處理及空白對照間無顯著差異;處理1的千粒重最高,為 38.73g ,顯著高于其他2個藥劑處理及空白對照;處理1的產量最高,為 286.77kg/667m2 ,顯著高于其他2個藥劑處理及空白對照。
2.6不同耕作方式下除草劑處理對小麥籽粒及產量的影響
由圖3考種結果可知,相同處理條件下,深翻耕田小麥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產量均高于淺旋耕田塊;其中處理1、處理2、CK處理下,深翻耕田塊的小麥千粒重、產量均顯著高于淺旋耕田塊;處理3條件下,小麥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產量在深翻耕田和淺旋耕田處理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2.7不同除草劑使用后對小麥的安全性評價
在除草劑使用后的15、30、45d,通過觀察田間小麥生長情況,發現各藥劑處理均不會影響田間小麥生長,對小麥安全。
3討論與結論
近年來,隨著優質食味晚熟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水稻收獲期推遲,小麥晚播、遲播現象普遍,導致稻茬麥田雜草出苗時間拉長,雜草發生量大[16]曹瑛等研究發現,旋耕深度為 10~15cm 時,對多花黑麥草、節節麥、野燕麥的出苗量無影響,但對日本看麥娘、假看麥娘出苗率影響較大,尤其對個體小、重量輕的假看麥娘影響最大[17]。本試驗中,禾本科雜草以蘭草、日本看麥娘為主,深翻耕處理下,麥田雜草發生情況顯著低于淺旋耕處理;這可能是由于南草、日本看麥娘種子較小和輕,深翻耕能有效將草籽埋入土表較深處以下,使其無法出土,降低雜草出苗量,減輕雜草危害程度。此外,小麥播種期常遇干旱或陰雨連綿天氣,苗前化除難以實施,因此在越冬早期選擇兼具土壤封閉和莖葉處理作用的除草劑,降低雜草基數,緩解中后期化學除草的壓力,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采用 35% 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 SC+50% 異丙隆 5C,33% 氟噻·吡酰·呋 5C+50% 異丙隆SC、 48% 吡氟酰草胺·異丙隆SC這3種處理在冬前雜草3葉期進行封殺處理,藥后 120d (小麥拔節期),深翻耕田雜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在90% 以上;淺旋耕田 33% 氟噻·吡酰·呋 SC+ 50% 異丙隆SC處理,藥后120d雜草株防效以及鮮重防效均在 80% 以上,其余2種處理的雜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僅在 75% 以上,防治效果顯著低于深翻耕田。同一藥劑條件下,深翻耕和淺旋耕之間的藥效有較大差異,可能是由于淺旋耕處理后雜草基數大,雜草吸收的除草劑低于致死劑量,不同程度地影響藥劑的除草效果。王慧敏等的研究顯示,深翻耕能顯著降低春小麥田雜草生物多樣性指數[18];易軍等研究發現,深耕且減少 30% 除草劑用量下,水稻分藥期田間的莎草科、禾本科、闊葉雜草的發生量顯著低于常規除草劑用量的淺旋耕作[12];王能偉等研究表明,深耕能顯著降低冬小麥-夏玉米農田春季雜草密度[19;方日堯等研究發現,深松覆蓋有效控制了小麥田雜草的孳生[20],本試驗結果與之一致。因此,建議每隔2~3年進行1次深耕翻種,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作物根系生長,減少田間雜草發生。
圖2

表7淺旋耕田不同除草劑處理小麥籽粒性狀及產量
Table7Grain traits and yield of wheat in shallow rotary tillage plots employing diffrent herbicides

圖3不同耕作方式下除草劑施用后小麥籽粒性狀及產量
Fig.3The grain traitsand yield of wheat after herbicide application under differenttillage methods

不同田間管理措施能顯著影響農作物產量,而作物產量是植株各器官干物質積累與轉運的結果。合理使用除草劑能有效起到穩產、增收的作用[2I-22]。王曉琳等的研究表明,冬小麥播后苗前使用除草劑能有效降低麥田雜草發生危害,挽回產量損失 13%~40%[5] 。朱文達等的研究表明,稻田千金子密度增加,能降低水稻株高,減少干物重,導致水稻產量受損[23-24]。Dhaliwal 等的研究表明,深耕能顯著促進作物根系生長,促進地上部發育,從而增加地上部干物質積累量[25]。本研究結果顯示,耕作方式能顯著影響成熟期小麥穗粒結構。其中,深翻耕處理較淺旋耕處理能顯著提高成熟期小麥千粒重和產量;深翻耕處理的小麥每穗實粒數較淺旋耕也有所增加,但未達顯著水平。這可能是由于深翻耕能顯著減少雜草發生,而產量與田間雜草發生也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12]。結果表明,在相同除草劑使用下,通過深翻耕的方式仍能進一步減少雜草發生,且有利于田間小麥生長,進而提高小麥實粒數、千粒重和最終產量。
綜上所述,通過深翻耕可顯著降低麥田禾本科和闊葉類雜草數量,在使用相同除草劑情況下,雜草發生顯著低于淺旋耕作,利于小麥生長,且成熟期小麥產量較淺旋方式高。因此,在保證田間病蟲草害有效防控下,通過深翻耕可以有效防控田間雜草,從而有效提高肥藥利用效率且保持小麥穩產高產。
參考文獻:
[1]李香菊.近年我國農田雜草防控中的突出問題與治理對策[J].植物保護,2018,44(5):77-84.
[2]潘浪,劉敏,劉偉堂,等.我國雜草科學學科發展現狀與展望[J].植物保護,2023,49(5):295-302,389.
[3]黃紅娟,黃兆峰,姜翠蘭,等.長江中下游小麥田雜草發生組成及群落特征[J].植物保護,2021,47(1):203-211.
[4]于居龍,董紅剛,張國,等.不同時期單次施藥對江蘇丘陵地區稻茬麥田雜草的控制效果[J].雜草學報,2022,40(4):36-42.
[5]王曉琳,繆康,于居龍,等.苗前除草劑對江蘇丘陵地區小麥田雜草防除效果和產量的影響[J].雜草學報,2024,42(2):69 -74.
[6]朱阿秀,張紹明,鞠國鋼,等.近年江蘇省麥田雜草發生情況及防除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7):54-57.
[7]陳將贊,戴以太,楊廉偉,等.不同除草劑組合和防除方式對麥田雜草的防除效果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22,63(4):772 -774,776.
[8]白文斌,張建華,高振峰,等.不同施肥與耕作方式對高梁一玉來輪作田雜草多樣性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24,33(10):1858-1871.
[9]張磊.農機深耕、深松、旋耕作業對比試驗[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6):33-36.
[10]關劫兮,陳素英,邵立威,等.華北典型區域土壤耕作方式對土壤特性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27(11):1663-1672.
[11]黃國勤.長江經濟帶稻田耕作制度綠色發展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1):1-7.
[12]易軍,符慧娟,李星月,等.耕作與肥藥減量化方式對水稻田間病蟲草害及產量的影響[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23,29(1):42-51.
[13]黃愛軍,趙鋒,陳雪鳳,等.施肥與秸稈還田對太湖稻-油復種系統春季雜草群落特征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6):515-521.
[14]王新媛,李好海,閔紅,等.河南省麥田雜草發生現狀及防除技術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12):49-53.
[15]朱建義,鄭仕軍,趙浩宇,等.不同耕作方式對小麥田雜草發生規律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33):12 -16.
[16]習敏,杜祥備,吳文革,等.稻麥兩熟系統適期晚播對周年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20,31(1) :165-172.
[17]曹瑛,范變娥,許西梅,等.農業措施對小麥田主要禾本科雜草出苗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33):7-11.
[18]王慧敏,蘇元紅,李有良,等.不同耕作方式對河套灌區濕地春小麥田雜草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4) :127-131.
[19]王能偉,葛秀麗,李升東.耕作和養分管理方式對冬小麥一夏玉米輪作農田春季雜草群落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7,28(3) :871-876.
[20]方日堯,趙慧清,方娟.不同保護性耕作下冬小麥田雜草滋生情況調查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26(5):90-93,104.
[21]王秋菊,高中超,張勁松,等.黑土稻田連續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水稻產量大田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17,33(9):126-132.
[22]Dossou-Yovo ER,Saito K. Impact ofmanagement practicesonweedinfestation,waterproductivity,riceyieldand grainqualityinirrigated systems in Coted'Ivoire[J].Field Crops Research,2021,270:108209.
[23]朱文達,周普國,何燕紅,等.千金子對水稻生長和產量性狀的影響及其防治經濟閾值[J].南方農業學報,2018,49(5):863-869.
[24]潘登,許江巖,王寧,等.精唑甘草胺對稻田禾本科雜草活性的影響及其對水稻的安全性[J].雜草學報,2024,42(3):83-90.
[25]DhaliwalJ,KahlonMS,KukalSS.Deep tillageandirrigationimpacts on crop performance of direct seeded rice—wheat croppingsysteminnorth-west India[J].PaddyandWaterEnvironment,2021,19(1):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