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粗加工到精密拋光,他能讓金屬煥發出鏡面光彩,也能讓傳統行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從英國留學生到無錫華中不銹鋼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元鵬用15年的光陰,將一家傳統的不銹鋼代工廠打磨成跨界融合、智慧升級的行業標桿。他的戰場,在毫厘之間的拋光面上;他的夢想,是讓中國不銹鋼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他的故事,不僅是一位企業家從起步到蛻變的生動寫照,更凝聚著堅持創新與務實的精神,彰顯了中國商人的智慧與勇氣。
從“多元加工”求廣度到“鏡面深耕”掘深度
2008年的春天,中國不銹鋼行業正隨著“四萬億計劃”的落地迎來爆發式增長。剛剛留學回國的張元鵬,拖著行李箱走進了家族創辦13年的華中不銹鋼加工有限公司。彼時的他,沒有頂著“海歸碩士”的光環直接坐進辦公室翻看報表“走過場”,而是主動提出跟著老前輩學習。張元鵬每天跟著老員工跑鋼廠、對接下游客戶,在嘈雜的加工車間里觀察裁剪流程,在堆滿單據的辦公桌前梳理銷售數據。這一學就是整整兩年,直到2010年他才開始正式接手公司業務。那時候的不銹鋼行業就像剛冒芽的樹苗,到處都是機會,但也到處都是學問。
兩年的學徒生涯,讓張元鵬不僅摸清了公司的生產節奏、洞悉了客戶的隱性需求,更看清了當時的公司定位——不過是鋼廠與客戶之間的“一座橋”。當時,公司年銷售額雖然穩定在6億至7億元,但眾多合資外資企業,連同國內部分頭部企業都在紛紛入局這個行業。張元鵬意識到,“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公司轉型已迫在眉睫。
張元鵬在車間黑板上畫了一張“生存地圖”:橫軸是加工品類,縱軸是客戶黏性,而原點正是“沒有核心技術”的
公司現狀。他作出第一個關鍵決策:投資8000萬元購置新廠房和新設備,從單純的代理銷售、裁剪業務轉向“采購一加工一配送”一體化模式,提升自有生產力。
但轉型的陣痛遠比預想中劇烈,客戶的接受度也未達到張元鵬的預期。為此,他花了5年時間,循序漸進引導那些對不銹鋼材料不了解的客戶,從主動“靠近”不銹鋼、“體驗”不銹鋼,到“愛上”不銹鋼。
截至2017年,公司已形成發絲加工、拋光處理、中厚板裁切的多元業務矩陣。就在此時,張元鵬又做出一個“反常”決定:砍掉 70% 不盈利的常規加工業務,專注于鏡面拋光這一“小眾賽道”。“當時團隊反對聲很大,說產能會下降 30% 利潤也會下滑。”張元鵬卻看到了行業深處的機遇——汽車內飾的鏡面飾條、光學設備的反光面板、高端裝修的金屬幕墻,這些領域對鏡面不銹鋼的需求正快速爆發,而國內能做好這項技術的企業不超過5家,這正是難得的市場窗口期。
這份堅持終于在今年迎來回報,新增客戶數量遠超張元鵬的預期。“以前我們追著客戶跑,現在客戶主動找上門。”張元鵬拿起一塊剛加工好的鏡面鋼板,指尖拂過光滑的表面:“你看,這不是普通的金屬,這是能幫客戶創造高附加值的‘發光材料’。”
張元鵬的轉型戰略,植根于他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早年在中科大攻讀空調與制冷專業時,他便對工業通風、暖通工程中的材料應用積累了深刻理解;而后赴英國留學,主修建筑環境專業,進一步塑造了全球化視野與跨界融合的思維方式。“這些知識看似分散,實則都與不銹鋼應用緊密相關。”張元鵬坦言。
不久前,一位在廈門金龍客車擔任技術工作的老同學找到他,提出一個現實困境:當時市場上銅價持續高企,每噸接近8萬元,而不銹鋼價格卻處于低位,二者差價接近5倍。對方希望嘗試用不銹鋼替代銅管,應用于空調冷凝器的制造。
張元鵬當即接下了這個挑戰。他將技術資料逐字逐句翻譯成英文,與遠在英國的導師反復溝通探討,逐步攻克材料延伸率、抗拉強度等一系列加工難題。目前,雙方已進入工藝優化的實質性推進階段。
從“科技賦能”求效能
到“人才深耕”壘基石
走進華中不銹鋼的智能車間,最先入耳的不是傳統工廠
的轟鳴聲,而是機械臂運行的“嗡嗡”聲。鏡面拋光生產線正并排運轉,每個機械臂末端都裝有壓力傳感器,能根據鋼板厚度自動調整拋光力度。“以前一條線要7—8個工人,現在3—4個人就能管兩條線,而且合格率也明顯提升。”張元鵬指著屏幕上的實時數據,細數智能化帶來的改變——屏幕上清晰顯示著每塊鋼板的加工參數。
這場智能化變革,始于一次“人工失誤”。當時,張元鵬正帶領工人制作一批鏡面門板,因工人操作時拋光輪角度出現偏差,導致整批板材全部報廢,直接損失上萬元。“那天我在車間待了一整晚,終于想明白一個道理:傳統加工靠經驗,智能加工靠數據,經驗會出錯,但數據不會。”從那以后,張元鵬便把“降本增效、智能化轉型”確立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并從銷售、生產兩大板塊同步推進變革。
銷售端,企業引入AI+ERP系統,徹底改變了“人工核算數據”的傳統模式。“以前統計銷售數據需要財務手動核算,現在輸入員工姓名,就能實時查看客戶合作情況、同比環比增長數據,AI還能給出客戶需求調整建議。”張元鵬介紹,這一變革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讓銷售決策更精準,客戶響應速度提升30%以上。
生產端的突破,則藏在張元鵬發表的論文里。在與寶馬的合作中,為滿足對方對鏡面飾條“零瑕疵”的要求,他帶領團隊開展《基于遺傳算法的鏡面8K拋光工藝參數優化模型研究》。傳統拋光依賴工人“憑感覺調參數”,而通過這項研究,他們將拋光壓力、轉速、時間等變量輸入算法,經上千次的模擬計算找到最優參數組合,最終制作出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
另一項《基于PLC與工業視覺的不銹鋼板材自動化分揀系統》研究,則解決了“人工分揀效率低”的行業痛點。張元鵬牽頭與設備制造商合作,在分揀線上安裝高清攝像頭和PLC控制系統,可自動識別鋼板的尺寸、瑕疵,隨后將其分配到不同料框,使分揀效率提升 20%-30%
在傳統應用型企業向智能化轉型的賽道上,人才建設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命題。而張元鵬這位深耕行業的掌舵者,早已摸索出一套獨樹一幟的“用人方法論”——不唯學歷論英雄,只以“實戰+專業”為標尺。在他眼中,人才選拔從不是“學歷越高越好”的簡單選擇題,而是“肯鉆、能落地”的適配題:面對銷售與服務崗位,他打破學歷門檻的束縛,更看重員工身上“肯鉆研、能扎根”的韌勁;能否沉下心吃透業務邏輯、能否在客戶服務中精準破解痛點,才是衡量崗位價值的關鍵。而對于設備操作、數控建模等直接支撐
智能化升級的技術崗,他又劃出清晰的“硬標準”:大專以上學歷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相關崗位實戰經驗,能快速上手智能化設備,為企業技術升級筑牢人才底盤。
從“全球拓局”求突破,到“綠色續航”守持久
當國內市場發展穩扎穩打時,張元鵬也悄悄按下了國際布局的啟動鍵。早在2013年,他就敏銳地抓住鋼廠資源這一紐帶,為企業搭起通往國際市場的橋梁,將自家的鏡面拋光材料打入歐美市場。然而,2018年國際貿易戰的硝煙與關稅政策的變動,給歐美市場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市場份額隨之逐步收縮。
面對這一困境,張元鵬迅速調整戰略方向,將國際業務的“主陣地”轉移至越南、土耳其、尼日利亞等新興市場。談及這一選擇,張元鵬有著清晰的判斷:“這些市場的工業化進程,就像中國十年前的模樣:對不銹鋼加工產品的需求正處在快速上升期,我們過去在國內積累的經驗,完全可以在這里復制,找到新的增長空間。”
聊起企業未來的產品發展方向,張元鵬也早已勾勒出一條清晰的突破路徑:將核心精力聚焦于超薄不銹鋼鏡面拋光技術,劍指電子產品、航空航天、芯片等常人難以觸及的高精尖領域。“目前超薄不銹鋼的市場需求雖每年不足5000噸,但利潤率高、技術壁壘高,是我們的核心突破方向。”他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內啃下這塊“硬骨頭”,研發出完全滿足客戶需求的超薄不銹鋼拋光產品,帶動企業實現每年8%—15%的穩定增長。他要在高端市場里進一步站穩腳跟,把份
額做得更扎實。
在企業發展的長跑賽道上,張元鵬始終信奉“既要向前沖,也要守底線”的平衡之道。作為園區內的耗能大戶,他在綠色發展上布下關鍵一棋,不僅計劃引入光伏、風電等綠色能源來降低生產成本,還在生產流程上精雕細琢,通過減少無效能耗實現間接減排,讓“綠色制造”的理念真正落地到每一個生產環節。
這份“守底線”的清醒,也延伸至企業經營的每一處,構成了華中不銹鋼加工有限公司穩健經營的核心底色。如今,公司先后拿下“無錫市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江蘇銀行3A信用企業”等榮譽,談及背后的秘訣,張元鵬用“誠信經營、健康發展、簡化流程、砥礪前行”十二個字總結。在他看來,這些認可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長期穩健經營的水到渠成。也正是這份穩扎穩打的底氣,讓企業在行業起伏波動中始終站穩腳跟,更為融資合作、客戶信任筑起了堅實的“護城河”。
2008年,張元鵬拖著行李箱第一次踏入工廠注視著不銹鋼時,他只覺得那是一塊“冷硬的金屬”。可誰能想到,15年后再站在車間里,看著那些光滑如鏡的鋼板,他眼里滿是不一樣的光芒:這些鋼板不僅能清晰反射出頭頂的陽光,更映照著整個不銹鋼行業一路轉型的風雨與榮光。這15年的朝夕相伴,早已讓張元鵬與不銹鋼結下了不解之緣。用他的話說,這輩子大概就是要跟這“會發光的金屬”死磕到底:不只是要在工藝上精益求精,拋光出更亮、更精的鋼板;更要帶著這份執著,在高端化賽道上不斷突破,把中國不銹鋼的高端名片,打磨得更亮、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