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與全球化進程加速,我國已成為重要的對外綠地投資國。近五年,綠地投資從追求效率轉向注重安全與韌性,涌現出本土化、區域化的新趨勢,企業更加注重融入當地市場。我們聚焦境外綠地投資財務風險,分析當前突出的資金、稅務、信息孤島風險,并從頂層設計、項目生命周期角度提出管理策略,旨在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
境外投資發展概況
近年來,我國企業境外投資領域持續拓寬、國別不斷增加,正從傳統資源尋求型轉向技術驅動型與市場導向型。2025年上半年,對外直接投資800億美元,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189億美元,同比增長 20.7% ,“一帶一路”已成對外投資新增長引擎。企業出海不再是單打獨斗、簡單建廠,而是更注重與當地市場深度融合,推進本地化生產、技術合作與供應鏈集群建設。
在眾多境外投資形式中,境外綠地項目因獨特屬性受關注。它是國際直接投資主要形式,由投資者在東道國從零開始進行項目的開發運營,且資金投入大、周期長、風險復雜,這些特點直接凸顯了項目財務風險。
境外投資項目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
資金風險
外匯風險。受投資國經濟狀況、項目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匯率風險是境外資金管理中最直接、最普遍的挑戰。當項目收入為軟幣,成本或融資為硬幣時,貨幣錯配引發的匯率風險會更加顯著。這類風險主要集中在三種業務場景:一是項目運營中,匯率變動使未來已發生但未結清的外幣現金收付價值產生變動,形成交易風險;二是會計期末,將境外項目公司外幣財報合并至國內母公司人民幣報表時,匯率變動導致資產、負債項目價值波動,產生折算風險;三是未預料的匯率變動,通過影響市場需求、競爭格局、生產成本等,改變項目未來現金流現值,帶來經濟風險。
資金流動風險。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多通過新設企業開展本地經營。新設企業因缺乏本地信用記錄,難以從當地銀行獲取低成本貸款,通常需要母公司提供增信,才能獲取低息貸款。此外,各國外匯管理政策存在差異,對資本流動設置了多重限制,這將導致境外子公司資金常難以歸集至母公司。境外資資金分散分布,無法形成合力,直接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
稅務合規風險
不同國家稅收環境、稅制差異較大,稅務合規風險成為境外項目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主要包括組織形式風險、轉讓定價風險、稅務申報與繳納合規風險、實質經濟風險等類型。
組織架構風險。這類風險源于境外項目投資組織形式與路徑選擇不當,最終導致稅務成本偏高。組織架構設計是投資前的重要準備工作,不同組織形式、控股架構會直接影響企業稅收成本。若控股架構設置不合理,將大幅降低項目經濟性。比如選擇境外投資主體時,企業未關注雙邊稅收協定簽署情況,可能使運營期支付股息時產生高額稅務成本。
轉讓定價風險。境內企業開展境外綠地項目時,常常會涉及集團內部關聯交易。若企業的交易定價不遵循獨立交易原則,利用稅率差異不合理、不公允地分配收入與費用,就會引發這類風險。常見情形包括貨物與設備關聯交易定價不合理、管理費用分攤比例缺乏依據、關聯方借貸利率不公允等。
稅務申報與繳納合規風險。因不熟悉或不遵守東道國稅收法規,企業可能直接觸碰合規紅線,比如錯過申報截止日期、算錯應納稅額、使用不合規發票等。同時,對東道國稅收法規的不了解,也會使企業無法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進而增加稅務成本。
經濟實質風險。部分投資企業利用各國稅率差異,在低稅率國家(地區)設立平臺公司,但未落實實際管理職能,就會產生這類風險。通常以獲取股息、資本利得為目的的控股業務,往往會觸發經濟實質要求。例如境外投資架構中,企業通常會選擇低稅率的國家或地區作為投資目的地,若平臺公司未向注冊地派駐管理層、未在當地實際開展經營決策,將面臨較高的實質經濟風險。
財務信息孤島風險
不同國家對會計核算、財務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加上境內公司需合并控股境外公司報表,境內財務信息往往無法滿足東道國要求。因此不少境外公司會聘請當地中介,用當地語言在東道國編制財務報告,導致境外財務信息形成孤島,與境內總公司難以高效、暢通地共享交互財務信息。這類信息孤島的成因較多,包括財務信息系統與東道國系統不兼容、數據標準不統一、存在語言障礙,以及商業習慣帶來的流程差異等。
境外投資項目財務風險管理策略
頂層設計,明確境外財務管理模式。面對復雜環境,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企業需結合集團對境外公司的定位與管理模式,加強財務頂層建設,明確境外財務管理模式。首先要確定“管什么”“誰來管”,據此明確集團對境外公司的主導模式,同時厘清各管理層級的財務權責邊界。再在組織架構上明確“如何管”,按層級設置組織機構,搭建“集團一區域(板塊)一境外機構”三級財務管控架構。隨后企業要建立標準化制度體系,明確“依據什么管”,區分制度層級,形成“核心制度——般制度—實施細則”的體系。還需建立統一財務信息系統,明確“通過什么管”,以此打破信息孤島、推動頂層設計落地。最后是要建立KPI考核體系,通過績效評價明確“管得怎么樣”,同時搭建境外財務風險指標預警體系,不定期開展風險監控。
按項目生命周期開展資金管理。投資前期,企業需調研投資目標國的匯率歷史、走勢及外匯管理政策,提前識別、評估風險??尚行匝芯侩A段,企業要對匯率開展敏感性測試與壓力測試,量化風險發生概率;同時優化融資結構,匹配收入與融資幣種,運用金融衍生品對沖匯率和利率風險。投資協議談判期,企業可在投資、銷售協議中加入匯率調價公式與價格調整機制,將匯率風險向上下游轉移。項目建設運營期,企業應當堅持本地收入覆蓋本地支出原則,以自然對沖降低風險敞口;借助遠期外匯合約等工具鎖定換匯匯率,加快資金周轉,結余資金及時換匯匯回,還需建立多條付款通道,降低匯路不通的風險;持續關注匯率變動,搭建預警機制,警惕風險敞口擴大。
開展稅務籌劃,防范稅務風險。投資前期,企業需開展稅務盡職調查,全面評估投資目的國的稅收環境、優惠政策及潛在風險;同時結合公司組織架構,利用稅收協定,設計高效合規的投資控股架構與融資模式。建設運營期,要識別合同涉稅條款,明確EPC(工程總承包)合同、分包合同、采購合同的納稅、稅負承擔及開票主體,堅持過程控制與合規執行;聘請當地專業機構處理報稅繳稅,與稅務機關保持溝通;境外公司需建立規范稅務流程;關聯交易堅持獨立交易原則,完整保存決策文件和交易文本;定期開展自查審計。
統一財務信息系統,打破信息孤島。針對財務信息孤島問題,企業需提升財務信息戰略地位,由最高層牽頭推動系統性解決方案。技術上,部署覆蓋多國別、多幣種、多語言的全球性ERP系統,確保境外公司共用一套系統;流程上,規范主數據標準,統一會計科目表等,優化核心財務流程,可授權境外團隊在框架內靈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