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家各項戰略落地的主力軍,在參與國際競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境外融資是國企獲取低成本資金、優化債務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一活動的政策環境近年來有了明顯變化。從2023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外匯管理局、國資委等部門陸續出臺政策文件,既要進一步規范境外融資秩序、強化金融風險防控,也要為國企開辟更靈活多樣的境外融資渠道。
新政策及其對國企境外融資的作用
增強中長期外債審核登記制度規范性
國內于2023年2月正式推行的《企業中長期外債審核登記管理辦法》,是現階段國有企業開展境外融資活動需遵循的基礎性政策。這一政策強調將超過1年期的各種中長期外債全部實施統一管理,要求企業須于借用外債前完成審核登記,若未完成登記活動不得開展融資。此項政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構建風險防控機制。這一政策強調,國有企業應該提交外債本息償付計劃及相關風險防范方案,要求企業必須打造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此項規定推動國有企業主動加強現金流管理以及債務方面的可持續性分析工作,防止由于過度舉債而引發償債危機問題。
這一政策對資金的具體用途作出精準引導。所有外債資金必須聚焦主業,且能夠滿足國家宏觀調控以及產業政策要求,嚴禁用于投機或者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上述要求使國企將境外融資活動開始與國家戰略(包括科技創新等)產生緊密結合,防止資金出現空轉問題。
優化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2023年7月,國家外匯管理局以及中國人民銀行聯合推出《關于調整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通知》,該政策將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之前的1.25調整為1.5。借助市場化措施進一步擴大企業境外融資空間,且更好地應對當時人民幣匯率正在面對的貶值壓力,從而促使外匯市場實現供求平衡。此項政策的核心機制是借助調整計算公式中的主要參數,從而對企業可借用的外債規模產生影響。對國有企業來講,此項政策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直接擴大國企境外融資規模,從而緩解國內資金壓力,尤其是基建以及能源等資金較為密集的行業。借助擴大境外融資規模適當補充資金缺口,從而支持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
改善融資結構。國有企業能夠結合國際市場環境科學靈活地對融資工具進行選用,從而進一步降低對國內信貸機構的依賴。
政策借助提升境內美元流動性,進一步緩解外匯市場當中美元供求偏緊這一矛盾,能夠促進人民幣匯率的有效穩定,為國企跨境業務創造一個相對更為穩定可靠的金融環境。
推動外匯便利化
進入2025年之后,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正式實施外匯便利化改革政策,其中涉及的核心政策內容為“擴大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
對于試點企業而言,通過自主決定外債以及境外放款的具體集中比例,借助國內資金主賬戶有效辦理境外成員企業的一系列資金收付活動,從而達到全球資金實時調撥的目標。
強化合規管理與風險防控
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較大,一些國有企業由于風險管控不足造成違約事件頻發,這不但對國企自身信譽產生影響,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在此背景下,我國推行了《中央企業債券發行管理辦法》,該政策明確指出央企應該打造完善的境外債券風險防控機制,具體內容如下:
企業應該編制能夠覆蓋發行前、存續期以及兌付期的高質量全周期管理方案,比如借助現金流預測模型科學精準地評估償債能力,通過實施壓力測試模擬一系列極端市場情景,同時打造應急資金池用來高效應對各種突發流動性危機。
政策強調央企應該定期披露財務信息,主動與國際評級機構進行溝通交流,以此保證信用評級穩定。若實際評級下調至投資級以下,將會導致企業面臨融資成本迅速提升問題,甚至可能直接被市場拒之門外。
企業應該通過建立專業團隊,實時跟蹤國際貨幣政策以及地緣政治等。比如處于美聯儲加息周期時,在專業團隊的幫助下,企業及時對美元債發行計劃采取調整措施,防止發生利率成本大幅度提高情況。
這個政策對國企境外融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促使國企從“重融資輕風控”逐漸地轉變為“融資與風控并重”,從而降低由于市場波動引發違約的概率,有助于更好地維持國際投資者信心;另一方面,一個良好的風險防控記錄,能夠增強國企在國際市場當中的議價能力。結合有關數據來看,在推行政策之后,一些合規管理達標的國有企業實際境外債發行率平均低于行業基準0.5—1個百分點。
國企利用政策提高境外融資水平的策略
提升自身資質,滿足優質企業要求
新政策背景下,優質企業資質開始成為國企有效獲取境外融資政策紅利的關鍵。借助優化財務表現、打好信用根基以及錨定戰略方向,國有企業能夠精準對接政策要求,切實增強境外融資競爭力。具體做法如下:
優化財務。國有企業應該打造“降本+盤活”雙輪驅動機制。比如完善成本動態監控體系,按照季度全面梳理原材料采購以及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重點成本項,針對已經明顯超行業均值的環節做出針對性整改。此外,通過打造閑置資產盤活方案,針對非核心業務的廠房以及設備等實施清產核資,借助租賃、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措施達到保值增值的目標,以此將閑置資產占比控制在國企總資產的合理范圍內,并借助剝離虧損子公司以及債轉股等措施,切實保證國企資產負債率能夠處于行業平均水平以下。
強化信用管理。國有企業應該打造全鏈條的信用保障機制,通過成立信用評級維護專班,以半年為周期與一系列國內外評級機構展開專題交流,并有針對性地優化評級關注指標,比如將流動比率控制在1.2以上,切實將利息保障倍數控制在3倍以上等。同時,通過打造標準化信息披露流程,比如在官網當中增設“國際投資者專區”,定期更新審計完畢的財務報表以及重大投資進展等各類有關數據信息,尤其是重大事項應確保于24小時內完成相關披露工作。
聚焦國家戰略。國有企業應該將境外融資與國家戰略進行深度綁定,比如對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與推行的《境外投資敏感行業目錄》以及《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等,針對海外項目庫進行系統梳理,隨后篩選出“一帶一路”沿線涉及的基建以及新能源等各種滿足政策導向的項目。在編制融資方案期間,應該明確資金的具體用途,比如國企在實際發行碳中和債券過程中,應該詳細列明融資取得的資金投向光伏電站建設的具體比例,同時定期發布資金使用情況的詳細報告,確保與ESG(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考慮在內的一種投資理念)投資標準接軌,以此提升對國際綠色投資者的吸引力。
優化融資結構與策略
靈活選用融資工具。國企應該根據自身需求精準匹配工具,比如對于成熟期國企一般可通過發行永續債方式有效補充資本金,借助“無固定到期日”這一特性合理地調整債務結構;對于成長期國企建議對可轉換債券進行優先選用,并設置3—5年轉股期,以此進一步降低初期利息成本。正式發行前國企應該全面梳理政策允許的相關工具清單,防止觸碰監管紅線。
多幣種與限期配置。國企應該打造動態調整機制,通過成立匯率利率動態監督小組,以月度為周期分析一系列主要幣種具體走勢情況。比如當美元指數已經突破105時,應該及時地將美元融資占比調整在不超過 30% 范圍內,同時進一步增加人民幣或者歐元融資;對于期限上可以推行“ 3+2 ”這一組合模式,其中 30% 設定為1—3年的短期融資以此滿足流動性要求,剩余 70% 應該設定為5—10年的中長期融資主要用來匹配項目周期。借助辦理外匯遠期合約或者是利率互換等措施,有效地提前鎖定未來償債成本,從而對沖波動風險。
充分利用政策便利化措施
跨境資金集中運營。這一措施的使用應該精準對接試點要求,針對一些集團型國企,首先審查自身是否符合外匯局試點相關條件要求,然后備齊營業執照以及跨境資金管理方案等相關材料,直接向屬地外匯局提出申請。在通過審批后,借助國內資金主賬戶有效開展境內外成員企業資金的歸集工作,以此統籌調配所有外債額度,使得一些零散額度能夠得到有效整合增強議價能力。
加大對線上流程的運用力度。國企在運用線上流程時應該注意規范操作,充分借助發展改革委政務服務平臺注冊賬號,然后依照模板上傳一系列外債申請報告以及財務報表等相關材料,并通過系統自動校驗功能審核格式正確性以及內容完整性。完成提交后,應該通過系統動態跟蹤審批狀態。若收到補充材料提示,應該于24小時內借助平臺及時完成修訂文件的上傳工作,防止出現流程中斷問題。在有效完成境外融資活動后,及時完成在線填報外債實際使用情況的相關備案表工作,并保證數據信息實時更新。
新政策為國企境外融資構建了“規范與支持并重”的制度框架。其中,中長期外債審核登記制度、合規管理要求等政策提升了風險防控效果,確保境外融資符合國家戰略;優質企業差異化支持、外匯便利化措施等則為國企提供了更豐富靈活的境外融資渠道,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國企境外融資成效。因此,國企需結合政策提升自身資質、優化融資結構、加強合規管理,更好適應政策變化,充分發揮政策支持作用,讓境外融資真正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