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光伏組件價格從年初每瓦近1.9元一路下探至年底的1元以下。這一劇烈波動,在全球市場引發連鎖反應。背后核心原因有兩點:一是產能階段性過剩,光伏產業的高景氣度吸引大量資本涌入,推動產能快速擴張,2022至2023年這兩年新增的產能,已超過行業此前十余年的累計規模,供給過剩直接拉低了價格;二是全產業鏈成本下降,從業者持續深耕降本增效,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優化,推動光伏產品成本穩步走低,進一步加劇了價格下行。
價格戰往往催生非理性競爭,最低價中標現象就是典型例證。產能過剩壓力下,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報價逐漸脫離理性軌道。2023年末不少報價已逼近甚至低于制造成本,而企業還需承擔管理、研發、銷售等多項費用,這種定價必然導致虧損,且難以持續。長期來看,企業要么偷工減料、延遲交付,要么硬扛虧損,最終只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破壞行業生態。
值得關注的是,國網等企業已開始探索更科學的招標模式,有效平均值基準法便是其中之一。這一模式剔除投標中的最高價與最低價,以剩余報價的平均值作為基準,報價高于或低于基準均會被扣分。這一規則既保留了競爭的激烈性,又能遏制低于成本的非理性報價,為行業健康發展筑牢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