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第一家店的客群里,八成是外國年輕人,他們對冰激凌的認知更成熟。當時主打甜筒,定價從5塊到15塊,在校園里算得上輕奢消費。這家店最終盈利可觀,為我們的創業路鋪好了第一塊磚。更重要的是,第一家店讓我摸清了核心:做生意得先和客人做朋友。我的手機里至今存著不少北語學生的聯系方式,那些年常有中國學生帶著外校老鄉專程來打卡,直言“這是我們學校最好的冰激凌,必須請你嘗嘗”。
為了拉近距離,我們主動贊助校園里的各類活動,演唱會、演講大賽、體育賽事都有我們的身影,現場免費試吃,就想和大家多交個朋友。門店不只是賺錢,更攢下了親密熱鬧的氛圍。大概一年后,我現在的合伙人姜博、余學清實地體驗后,被我們品牌的活力打動,才堅定了加入創業的想法。畢竟,光靠口頭描述,遠不如實際體驗有說服力。
可惜好勢頭沒延續,第二、第三家店接連失利,第一家店的盈利全打了水漂。問題出在選址上,這兩家店都開在了超市出入口。那時候北京的物美超市人氣正旺,我們只盯著高客流,卻忽略了關鍵:超市的核心客群是中老年人,且多是目的性消費,買齊家用就大包小包返程,根本沒手再拿冰激凌。再加上超市里滿是優惠券,顧客習慣了精打細算,對比下來,我們的產品在性價比上沒了優勢。
場景錯位,客群不匹配,失敗早已注定。三家店的起落沒讓我們積累多少運營經驗,卻讓我們真正學會了敬畏選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