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家公司,本質上都是一個物種。不管是單個個體還是一個組織,它們的發展都得在具體環境里進行。這就說明,組織不光要有自己的目標、戰略和方向,在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還得能快速適應,主動調整前進的節奏和路線。你不能和環境對著干,不然就是自己糊涂了,再厲害的博弈者也得懂概率。真正的“下賭注”不是靠膽量,而是依據模型和數據作出的理性選擇。
當年百度、谷歌剛出現的時候,有人能想到它們后來能收錄這么多信息,能解決這么多問題嗎?答案是沒有。亞馬遜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線賣書。馬斯克研發火箭的時候,大家覺得這種事真的能實現嗎?其實,所有了不起的成功,最初都只是一個理想。
我覺得梁文鋒做DeepSeek,并不是先有了明確的“釘子”;我也覺得ChatGPT的伊利亞(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做相關技術,也不是先有了明確的“釘子”才去造“錘子”。我打心底里不認同那種“先有釘子再造錘子”的說法。很多人剛開始創辦企業的時候,不一定能想明白未來的業務要在哪些場景里用。但就算沒想清楚,也能先行動起來。這些人心里其實已經有了“錘子”,只是不一定已經找到了對應的“釘子”。
對我來說,過去確實有過很慘痛的經歷。從這些經歷里我能明白,核心是要對技術的成熟程度、轉化周期有準確的判斷。還有一點更難,就是你要對需求端的時機也有一定的判斷,別在中途就失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