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企業債務處置中,首封權與優先受償權的銜接矛盾愈發突出。隨著企業融資需求增長,以資產抵押為核心的融資模式廣泛應用。但在司法執行時,首封法院處置權與抵押權人等優先受償權人的實體權利,常因規則模糊、協調不足產生沖突,導致企業資產閑置貶值、債務化解效率低,既削弱了金融機構信貸信心,也制約中小企業發展。我們深入探討兩類權利屬性、法律框架及實踐沖突,探索優化處置機制,對規范司法執行、保障債權人權益、維護市場信用、助力企業脫困意義重大。
首封權與優先受償權相關的現有規定
首封權指首次對債務人資產采取查封措施的法院,依法享有的優先處置權,屬于保障執行程序有序推進的程序性權利,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控制資產流轉節奏避免執行沖突。優先受償權是特定債權人依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獲得的實體權利,比如抵押權人對抵押財產的優先受償資格,目的是體現風險與收益匹配原則,為企業融資提供基礎保障。二者既存在程序與實體的銜接關系,又因價值取向不同可能產生沖突,共同構成企業債務清償的關鍵權利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擔保編明確規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對擔保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還界定抵押權登記生效、清償順序等內容,為企業以財產抵押融資筑牢法律根基。《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及相關批復細化首封權行使規則,明確首封法院自查封超六十日未處置資產的,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可商請移送處置權,通過時限約束避免資產閑置。法律同時劃定權力邊界,要求優先債權法院處置資產后按法定順序分配,且為未決首封債權預留份額,既保障了擔保交易安全,又借跨法院協調機制平衡了各方利益,構建起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執行規范體系。
首封權與優先受償權在實踐中的沖突及經濟影響
沖突表現
實踐中,部分法院因案件涉及多方主體、法律關系復雜,或受執行人員不足、評估機構對接遲緩等資源限制,對已查封的企業廠房、生產設備、應收賬款等資產,長期未啟動評估、拍賣程序。這導致銀行等抵押權人無法通過資產變現及時收回貸款,企業也因核心資產被凍結,既難以通過抵押融資獲取資金,又無法調整資產配置優化經營,逐步陷入發展困境。
首封債權人與優先受償權人的利益沖突,進一步加劇處置拖延。部分首封普通債權企業秉持“先查封先受益”的傳統認知,不愿與抵押權人協商資產分配方案,還通過反復提出執行異議拖延進程。跨法院執行的處置權爭議更易激化矛盾,如甲地法院首封企業核心資產,乙地法院作為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因地域管轄差異、溝通不暢,難商請移送處置權,最終導致資產處置停滯,整體債務清償進度大幅延緩。
沖突產生的經濟根源
從經濟角度看,首封方意圖獨占資產處置收益,是其與優先受償權人產生沖突的關鍵。尤其是首封債權人為普通企業時,因無優先受償資格、無法優先分得處置款,常會通過掌控處置權爭取更高清償比例,甚至以拖延方式擠壓抵押權人等優先受償權人的合法權益,以此彌補自身缺乏優先受償權的不足。
執行資源分配失衡會進一步加劇這一矛盾。基層法院常面臨案多人少的問題,資產評估、拍賣等環節推進遲緩,處置效率明顯偏低;優先債權執行法院雖因急于收回債權而有更強處置意愿,卻難以主動參與,只能被動等待首封法院推進流程。部分企業融資時隱瞞多筆債務,導致首封債權人與優先受償權人到執行階段才發現彼此存在,雙方又因資產估值、清償順序存在分歧,使處置進程再次滯后。
沖突造成的經濟后果
沖突會直接導致涉案資產長期閑置貶值。企業生產設備、庫存商品等若未及時處置,易出現技術過時、價值縮水問題。比如原本可通過處置獲得1000萬元清償資金的資產,閑置后拍賣價款
可能不足600萬元,既損害債權人利益、浪費社會資源,還會打擊債權人信心、破壞市場信用體系。銀行等金融機構因優先受償權實現難度加大,會收緊企業抵押融資政策,使中小企業融資更難、成本更高。
重復執行會造成司法與社會成本的雙重浪費。不同法院對同一企業資產重復調查評估,既占用大量司法資源,企業也需耗費人力物力應對多輪執行,經營壓力驟增。此外,債務化解效率大幅下降,許多本可通過資產處置重組再生的企業,因處置停滯最終走向破產清算,也會影響員工就業的穩定性,對地方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優化首封權與優先受償權處置機制的建議
構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規則體系。明確首封處置權轉移觸發條件,規定首封法院需在查封后90日內啟動資產評估程序;超期未啟動或處置停滯超60日,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可直接銜接處置,無需商請,能夠避免資產因程序拖延貶值。同時細化首封權人補償比例,允許從優先受償款中提取5%—10%作為程序貢獻補償,上限不超首封債權金額,既保障了首封方積極性,又不會擠壓優先受償權人權益。該規則能穩定企業融資預期,推動銀行通過抵押為中小企業放貸,緩解資金壓力。
建立經濟高效的協調機制。構建全國統一跨法院執行信息共享體系,實時聯動企業資產查封、處置進程及債權人信息,企業無需多頭對接遞交材料,因而能夠大幅削減溝通成本。首封與優先債權執行法院建立月度聯席會議機制,跨區域資產處置糾紛可依托線上會議快速定方案,縮減地域協商時間。簡化權利主張流程,優先受償權人能通過平臺直接提交證明文件,法院須于7個工作日內反饋,助力企業把握處置的黃金窗口期。
強化執行監督的經濟效能,需確立清晰的執行監督指標,將資產處置周期、債權清償率納入法院執行考評體系,且直接關聯執行人員績效。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可參與執行監督,定期評估企業資產處置的合規性與效率,評估結果對外公示,供債權人和企業監督。對故意拖延處置、設置程序障礙的執行人員,需啟動問責程序,采取通報批評、績效降級等措施督促執行效率提升,確保企業資產及時變現用于債務清償,幫助具備挽救價值的企業重回正常經營狀態。
首封權與優先受償權的銜接優化,是破解企業債務處置困局的關鍵。落實前述舉措,能盤活閑置資產、提振債權人信心,助力企業脫困重生,還可規范市場信用秩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司法保障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