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中共中央迅速將對臺工作列入工作議程,展開周密部署。1946年7月,中共正式成立地下黨組織“臺灣省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臺灣省工委),積極開展各項秘密工作,為解放臺灣做準備。因受限于一手史料的獲取,本文僅就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還原其發展歷程。
中共中央決定在臺建立地下黨組織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軍隊由美軍運送到臺灣,開始全面接收工作。面對這一重大歷史轉折,中共中央結合自身的政治追求與現實需要,立即向臺灣派遣了一批干部,決定成立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1945年8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在延安向蔡孝乾下達指示,明確由其負責籌建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據臺灣“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保存的蔡孝乾檔》記載: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決定派蔡到臺灣建立工作,由周恩來召去談話。因當時缺乏干部,指示到華中局調遣一批干部入臺,具體工作也由華中局指示。對于建立組織原則,還是依照精干隱蔽的政策,深入調查研究,與群眾取得聯系,以取得自己的立足。
這清晰反映了中共中央對臺工作的基本思路:即以“精干隱蔽”為核心原則,強調組織的保密性與靈活性,避免暴露目標;同時注重與臺灣社會各階層的聯系,尋找合法掩護,逐步擴大影響力。
1945年9月,蔡孝乾遵照中央指示從延安出發,前往江蘇淮安,與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負責人張鼎丞、曾山、劉曉等人會面。他向華中分局請求調派臺籍及閩粵籍干部赴臺工作,得到積極回應。在華中分局的支持下,蔡孝乾先后從新四軍中挑選了張志忠、林英杰、林昆、洪幼樵、許敏蘭夫婦、莊五洲、崔志信等8人,作為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的建黨骨干。1946年2月下旬,蔡孝乾等人分批從淮安出發赴上海。上海地下黨組織安排上海臺灣同鄉會會長、中共臺籍黨員李偉光秘密接洽即將返臺的張志忠、蔡孝乾等人。李偉光利用其公開身份,為他們辦理赴臺證件、安排秘密接頭點,成為中共在臺滬之間的關鍵聯絡人。同年4月,張志忠、洪幼樵等先行抵臺,以“商人”“教員”等身份為掩護,在臺北、臺中、基隆等地建立秘密據點,積極聯絡舊臺共、原臺灣義勇隊、東區服務隊昔日革命同志,為建立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做準備。蔡孝乾則因需等候參加國民黨“國民大會”(中共當時仍對和平談判抱有希望),暫緩赴臺,于同年6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后才秘密返臺,完成黨組織的正式組建。
舊臺共干部為中共在臺建立地方黨組織做準備工作
臺灣共產黨(1928-1931)作為日據時期臺灣人民抗日運動的領導核心,雖于1931年因日本殖民當局鎮壓而解體,但謝雪紅、楊克煌等核心成員仍保持革命信念。1945年臺灣光復后,這批“舊臺共”成員迅速重新集結,成為中共在臺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由于舊臺共長期與大陸黨組織失聯,他們無法獲取中共中央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只能在摸索中嘗試開展革命準備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臺灣民眾普遍對國民黨抱有美好期待,但謝雪紅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認為國民黨政權未必能帶來真正的民主與自由。8月25日,謝雪紅與謝富、林兌、李喬松等舊臺共干部秘密集會,商討臺灣革命運動方針、方式等問題,并起草《告臺灣青年書》,明確提出:“若臺灣同胞不能獲得政治上的民主,則仍須與國民黨繼續斗爭。”9月初,她在臺中召集林良才、廖瑞發、楊克煌、謝富、楊來傳等人開會,討論如何組織群眾。會議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尚未到來,我們不了解黨的群眾方針和建黨方針,但我們必須把群眾組織起來,繼續爭取群眾,以便今后開展斗爭。”10月5日,謝雪紅等人在臺中正式成立“臺灣人民協會”,宗旨為團結臺灣各階層人民,爭取實現民主政治。該協會發行機關報《人民公報》,開展政治啟蒙教育,救濟日據時期被捕的外省人,調解民間糾紛,深受民眾歡迎,迅速發展為全省性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然而,國民黨當局對人民協會的政治立場高度警覺。11月,陳儀頒布《人民團體組織臨時辦法》,要求所有戰后成立的民間團體必須重新登記或解散。盡管人民協會申請登記,但因其社會主義傾向明顯,被國民黨視為威脅,于1946年1月10日被迫解散。盡管如此,謝雪紅并未停止活動,而是仍秘密維持該組織運作,在臺中擴大政治影響力。后來,楊克煌、王天強、林兌、謝富、李喬松等人均成為中共臺灣地下黨的骨干成員,顯示出舊臺共干部在組織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舊臺共干部籌錢接辦“建國職業中學”,培育革命人才。建國職業中學原為日本人經營的私立學校,專授漆器加工等技藝,實行三年制學徒式教育。日本投降后,該校設備被沙鹿火車站站長蘇天乞接收,但因不愿經營而計劃關閉。師生反對停辦,引發爭議。謝雪紅得知后,立即聯合林西陸等人籌款買下學校設備,成立經營基金,繼續辦學。她親任校長,任命楊克煌為教務主任,實際由楊克煌負責管理。學校不僅教授職業技能,更對學生進行革命思想教育。事后,謝雪紅對周明坦言:“辦學校無利可圖,目的在于培養自己所需人才,即使虧損亦在所不惜。”這所學校后來因參加“二二八”事件的多名“二七部隊”重要干部任職其中,被國民黨認定為共產黨的“大本營”,最終遭封鎖廢校,但其在革命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6年1月,謝雪紅、楊克煌、王天強、廖瑞發、林良才等人在原人民協會地址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委員會籌備會”(簡稱“籌備會”),并確立以下五項原則:⑴因對中國共產黨在臺建黨方針不了解,先自行成立籌備會;⑵全體出席者分別吸收“籌備會”新成員;⑶籌備會任務是為中共在臺建黨打下基礎;⑷不設領導機構,指定謝雪紅負責對外聯絡;⑸必要時可加入國民黨以作掩護。這一舉措體現了舊臺共在與中共失聯條件下主動成立黨組織的努力,為日后中共在臺建立地方黨組織奠定了組織基礎。
1946年4月,張志忠返臺后立即與謝雪紅取得聯系,獲悉其已于1946年1月成立“籌備會”。根據上級指示,6月17日,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與“籌備會”在臺北舉行聯席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中,僅張志忠一人代表臺灣省工委,其余四人為籌備會成員:楊克煌、楊來傳、廖瑞發、林良才,謝雪紅因目標大而未出席。會議由臺灣省工委提議并通過以下三項決議:⑴籌備會立即解散,其組織與成員均接受臺省工委領導;⑵籌備會成員今后不再發生組織聯系,但在移交期內可暫時保持溝通;⑶籌備會成員基本全部吸收為中共黨員,由臺灣省工委分別審批。聯席會議后,張志忠陸續吸收楊克煌、王天強、廖瑞發、林良才等人為中共黨員。自此,謝雪紅領導的舊臺共組織正式納入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體系,實現了組織整合與政治統一。
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的正式成立與組織架構
1946年7月,蔡孝乾返回臺灣,正式成立“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并擔任書記。張志忠任委員兼武裝工作部部長,負責新竹、海山、桃園地區的工作;洪幼樵任委員兼宣傳部長,負責南投、臺中地區的工作;林英杰任機關報《光明報》主編。1948年香港會議后,上級派陳澤民赴臺,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高雄、屏東、臺南地區的工作。
臺灣省工委根據革命需要,設立五大職能部門,具體情況如下:
財務部:由黃石巖負責,通過開設“建昌行”商號經營房地產,解決經費問題。黨員徐淵琮利用臺北市參議員身份,為組織活動提供合法掩護。
交通部:構建以上海為樞紐的交通網絡,李偉光任上海聯絡站負責人,劉英昌負責基隆“三榮行”聯絡點,通過商船水手傳遞情報與人員往來。
情報部:由季沄領導,通過嚴秀峰丈夫李友邦(臺灣義勇隊創始人)的社會關系,搜集國民黨軍事情報。重要情報經張志忠審核后報蔡孝乾。
電臺部:羅定天(化名黃堃)負責建立秘密電臺,計劃在臺北市建成發報站,以便與中共中央上海局聯絡。
事務部:張秋山(張明顯)主管后勤保障,通過“華盛行”商號購置辦公用品,安排干部住宿與會議場所。
中共臺灣地下組織在臺采取的基本策略和主要任務
雖然臺灣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臺灣經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與祖國大陸隔絕,使其客觀情況不同于祖國大陸。因此,中共臺灣省工委強調,為在臺灣開展革命工作,必須認清“臺灣革命與中國革命的一致性與區別性”,要“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考慮臺灣革命問題”。
中共因地制宜確定對臺工作,在策略路線、工作路線與行動口號,均與祖國大陸有所不同,即:
革命性質:雖然認為“臺灣革命性質”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其任務為“反蔣、反美、反官僚資本”,但規定“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臺灣具體的表現”,應以“民主自治運動”的面目出現。
革命對象:規定“革命對象”為“祖國大陸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及親國民黨政府的臺灣本地少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而并非一般的臺灣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更非臺灣一般的中小地主。
革命動力:規定“革命動力”為工農群眾、“中小資產階級”、自由資產階級及“革命知識分子”。
革命路線:根據臺灣城鄉關系的特點,認為對臺工作不能照搬在大陸所采取的“以農村包圍城市”革命路線,而應采取“城鄉并重”的革命方針。
行動口號:以“反蔣”“反美”“反官僚資本”“反對征兵”“反對運糧出口”“反對國民黨中央政府只取不予”“反對出賣臺灣人民利益”等為主要行動口號,并以此廣泛地團結各階層人民,建立“反蔣反美統一戰線”和“愛國愛鄉民主自治統一戰線”。
1946年7月蔡孝乾回到臺灣,開始全面主持臺灣省工委的工作,地下黨在臺正式運作。臺灣省工委主要革命任務如下:
建立戰略據點:在海岸、港口、要塞、交通要道等地建立具有戰略意義的據點,并加強地下黨組織及群眾組織的發展。在解放軍可能登陸的地方,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工作,以便為解放軍帶路和出售糧食;在重要資源和工廠中建立黨組織,團結工人,組織“護廠隊”,以防止在國民黨敗退時遭到破壞。
搜集軍政情報:因解放軍武力攻臺主要是海空作戰,所以注意搜集國民黨海空軍基地各方面情報,以及海空軍實力與作戰計劃;調查沿海岸的重要地標,港口的水深、水流速度、潮汐情形、交通情形(注意鄉道)、地形及居民情形(尤其注意漁民生活);調查沿海岸防御工事,并附帶調查各地駐軍團以上番號和重武器配備。
策反軍政人員:利用關系策反思想上動搖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解放臺灣,實際上就是海空軍聯合作戰,因此,特別重視對國民黨海空軍的瓦解工作,而對陸軍則放在次要地位。積極地廣泛地在海空軍中建立工作點,并以此為核心擴大組織,以達到“集體起義,配合進攻”的目的。
建立地下武裝:以工農為主體建立“武裝小組”及“武工隊”;潛伏農村、山區,待機配合解放軍作戰;越村越鄉,建立梅花形的小根據地,逐漸由點到面;收容國民黨逃兵及中下級軍官和退休軍警等,作為武工隊干部;配合高山族工作,在山地建立革命武裝基地;儲藏槍械彈藥,及策反軍警,伺機武裝暴動。
秘密政治宣傳:對臺灣同胞作秘密的政治宣傳。宣傳工作目的既使國民黨人心渙散、喪失斗志,以致不戰而敗,又使臺胞能起來革命。其具體做法:出版地下報刊書籍(如《光明報》),并印發傳單標語;利用合法報刊雜志,刊載適合群眾閱讀的“啟發性”和革命性的文章;組織各種會社及戲劇團體,伺機進行各種革命宣傳等等。
開展高山族工作:省工委強調,高山族的自治自衛運動必須與臺灣人民“反國民黨反美帝”的斗爭密切配合,以完成其“民族解放”。因此,中共臺工委積極爭取高山族的頭目、鄉長和村長;爭取高山族的知識分子,尤其注意鄉公所與合作社的職員、學校的教員、警察所的警員以及鄉民代表等;爭取在山地工作的平地人,并通過他們以爭取山地鄉政機構。
中共臺灣省工委的成立,不僅使處在水深火熱的臺灣同胞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而且給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共臺灣省工委為實現臺灣人民的解放,開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歷程,臺灣革命由此便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至1947年“二二八”起義時,中共臺灣省工委已有70余名黨員參與斗爭。至1949年,黨員發展至千余人。1950年,蔡孝乾被捕叛變,致使工委組織全面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