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與“三國”相關書籍,深感曹操是個性格很矛盾的人。例如,他喜酒又禁酒,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組織釀酒獻給朝廷,企圖為個人仕途鋪路。至今他的家鄉安徽亳州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魏王貢酒”“曹操貢”佳釀。曹操掌權之后,隨著應酬增多,酒更是常伴他左右,這點從他的詩作《短歌行》中可以看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就連找人談話,也離不開酒,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豪情壯志。
既然對酒如此鐘情,曹操為什么又要禁酒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一是為了節糧備戰。釀酒需要糧食,而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糧食危機時有發生,嚴重時甚至出現“人相食”的現象,糧食是剛需,喝酒是彈性,為了保障戰爭,需要大量糧食,禁酒是為了節糧。二是因為飲酒易誤事。當時已發生的教訓,如“張飛醉酒丟徐州”,“典韋醉酒失性命”,“呂布醉酒陷囹圄”等,都讓曹操深知縱酒的危害。三是吸取夏商亡國的教訓。夏商兩代因酗酒亡國的歷史,始終警醒著曹操,千萬不要重蹈覆轍。然而,在政治腐敗、奢靡成風的東漢末年,禁酒談何容易!當時的名士孔融就跳出來反對,他用“堯飲千盅成圣”“劉邦醉斬白蛇”等典故來反駁,甚至反問“也有講女人亡國的,何以不禁婚姻?”對于這種逆龍鱗行為,曹操豈能容忍!于是找了個借口,將孔融殺了。
借古是為了鑒今。民間婚喪喜慶飲酒本是個人消費,但酒風蔓延到官場則易成腐風。有人借酒疏通關系、營私牟利;有人嗜酒成癮,非高檔酒不喝,從喝酒到收酒,最終滑向貪腐;更有甚者因飲酒致死,如今年5月某縣政法委干部聚餐飲酒致1人死亡,還有三年前某省6名廳級干部在黨校學習期間聚飲也致1人死亡等等。
曹操為推行禁酒令,曾以霹靂手段殺人立威。而我們共產黨人的作風建設,則始終依靠教育引導和制度約束。早在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負面清單對工作餐明確要求:只提供家常菜,不得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肴和野生動物菜品,不得提供香煙和高檔酒水,不得使用私人會所、高消費餐飲場所等。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通知》,針對一些黨員干部屢屢“破紀”,多始于思想“破防”的情況,旨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在立根固本上狠下功夫。
中央八項規定的核心是讓制度“長牙”“帶電”,只要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就要依規依紀嚴肅處理。如今,平時定期通報典型案例,每逢年節提前進行警示教育,已成為常態,這便是制度剛性化的生動體現。有人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比作《西游記》里的“防護圈”:當孫悟空外出化齋時,為防止唐僧等人亂走動被妖怪捉去,就用金箍棒劃了一個可阻隔妖魔鬼怪的“防護圈”。實際上,孫悟空自己頭上也戴著一個圈,有了這個圈,他就不能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只能一心一意地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對于黨員干部來說,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既是守護初心的“防護圈”,也是規范行為的“緊箍咒”。只有時常“三省吾身”,始終保持一顆敬畏心、平常心,心中有法紀、有組織、有人民、才能“小節”不失范,“大道”不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