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知道2000多年前的秦國人如何記錄生活,“法官”如何斷案,戰士又如何給家人報平安嗎?本期《文明誕生記》帶領大家走進湖北省博物館,探尋云夢睡虎地秦簡里的秘密。這些秦簡是我們了解秦朝統一前后的法律制度、重大歷史事件的一把“金鑰匙”。通過《法律答問》問答疑問,你們將上一堂生動的“普法課”,讀懂各種法律條文;翻開《封診式》,你們仿佛走進古代的“刑偵現場”,看古代神探如何斷案……同時,你們還會看到黑夫與驚兩兄弟寫給家人的木牘書信,字里行間滿是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趕快去揭開這些簡牘背后的神秘面紗吧!
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 張曉云

現在,我們寫字都是在紙上。你們知道紙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人們已經用植物纖維造出紙了。到了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紙漸漸得到普及。那在紙發明之前,人們又是如何做記錄的呢?遠古時期,人們采用結繩記事;殷商時期,人們選擇將重要的事情刻在甲骨上;商周至秦漢時期,青銅器成為權貴階層記錄重大事件的選擇。不過,青銅器造價高昂,無法普及。此時,竹簡和木牘逐漸成為主流的書寫材料。

簡指的是竹簡。竹簡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書寫載體之一,不僅使用廣泛,而且影響也很深遠。紙張發明之后,竹簡仍在使用,一直延續到東晉才退出歷史舞臺。竹簡是用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制成的,工匠們要先將竹子鋸成一定長度的竹筒,然后將竹筒劈成寬度均勻的竹條,再把竹條打磨至平整光滑,用細繩分上下兩道把這些光滑的竹條編在一起,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可以先寫字,然后再按順序編連成冊。
牘一般用木片制成,也叫“木牘”。制作木牘時,人們會選用質地較軟的木材,將其切割成規整的長方形木板,之后還要經過打磨,讓表面變得平整光滑,方便書寫。它和竹簡最大的區別是:一枚竹簡可以寫一列文字,人們可以將多枚竹簡用繩子編連起來記載較長的文章;一片木牘的寬度一般只有幾厘米,適合記載較短的文章,而且木牘較為厚實,不適合用繩子編連起來使用。不過,木牘可以兩面書寫。木牘的長度一般為一尺(約33厘米),所以木牘也被稱為“尺牘”。
文字發明之前,先民采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來記錄事件。這種方法大致是大事結大結,小事結小結。有時候人們還會把繩子染成不同的顏色來區分不同的事件。此外,結繩也可以用來計數。比如,人們想記住出門的天數,常常用繩子打結,每走一天就打一個結。不過,先民用繩結的大小、多少表示記錄的各類事物,時間一久,就無法區分了。那怎么辦呢?于是,文字就這樣慢慢產生了。
在距今4000多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倉頡(jié)的人,相傳他是黃帝的史官,有四只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楚。一天,倉頡參加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同行的幾個老人因為定不下來該選擇哪條路而爭論起來。一個堅持要往東,說東邊有羚羊;一個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就可以追到鹿群;一個偏要往西,說西邊有兩只老虎。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根據地上野獸的腳印做出的判斷,倉頡靈光一閃:既然一種腳印代表一種野獸,為什么不用一種符號來表示一種事物呢?受到啟發的倉頡創造了許多符號來表示不同的事物。
到了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刻畫符號??坍嫹柎笾驴梢苑譃閹缀涡畏柡蛣游镄畏枺渲袆游镄畏栆贼~紋、豬紋為多,還有鹿、蠶、鳥、蟲等。它們被視為文字的雛形。

商代后期,出現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熟文字。甲是指龜甲,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等獸骨,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后人稱為“甲骨文”。金文則是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先秦時期人們稱青銅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稱作“金文”。后來,還有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文字的不同書寫形式。
這些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用途,它們不僅反映了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進步,還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寶貴財富。

有了書寫材料及文字,古人就可以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部特殊的“圖書”吧,是用竹簡和木牘做成的。
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一個叫睡虎地的地方,工人們在挖排水渠時意外地挖到了一個神秘的“寶藏”——12座古墓!這些墓葬屬于戰國末年到秦朝這一時期。其中11號墓出土了1000多枚竹簡,4號墓出土了兩片木牘。這也是近代以來我國首次發現秦簡。經過3個月的整理,專家發現這些簡牘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律內容居多。
云夢睡虎地秦簡的發現,讓秦統一六國的歷史第一次以文字實物的形式,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得以直觀感受古人借助竹簡傳承歷史與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