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簡稱慢性心衰)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該疾病不僅會導致患者心臟功能逐漸衰退,出現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一系列嚴重的軀體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自理能力,更會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研究表明,許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焦慮和抑郁,這些心理問題顯著加重疾病負擔,影響治療效果,并增加不良預后風險[2。因此,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如何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改善心理狀態,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臨床問題。近年來,艾司西酞普蘭作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通過增強大腦中血清素的活性,廣泛應用于臨床,因其在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方面的良好效果和較好的耐受性[3。然而,單純藥物治療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對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全面改善效果有限。因此,探索新的聯合干預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正念減壓療法(MBSR)通過引導個體專注于當下的體驗,結合冥想、呼吸和身體掃描等技巧,增強自我覺察,幫助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改善焦慮和抑郁癥狀,從而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4。已有研究表明,MBSR可有效緩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5,但目前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慮抑郁患者中的應用研究尚不多見,為此本文作者進行了本次探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3月—2024年10月在住院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1)納入標準: ① 符合文獻[6]《2021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3重點更新)》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并通過心血管病史、癥狀、體征、心臟彩超等檢查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 ② 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和《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的焦慮或抑郁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 ① 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史或當前處于急性精神疾病發作期;② 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等嚴重器質性疾病; ③ 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成分過敏,或存在該藥物使用禁忌證; ④ 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⑤ 1個月內接受過其他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或心理干預。研究獲得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慢性心力衰竭治療,藥物種類包括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或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 β 受體阻滯劑,具體用藥及劑量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臨床醫生的判斷進行個體化調整,以優化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方案,同時對患者進行疾病教育,告知其遵循低鹽飲食、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并定期監測血壓、心率和體重等,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心力衰竭的癥狀加重。并向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相關的自我管理知識,包括服藥依從性的重要性、生活方式的調整、情緒管理等,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提高治療效果。
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MBSR和艾司西酞普蘭進行綜合治療。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88, 10mg )口服, 10mg/ 次,1次/d。MBSR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指導,采用1次/周的形式, 60min/Ω 次,持續6周。每次療法的具體操作如下:(1)患者進行呼吸覺察訓練,通過引導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過程,專注于氣流的進出和胸腔的起伏,調整呼吸的節奏和規律,保持平穩緩慢的呼吸狀態。(2)進行身體掃描練習,引導患者將注意力依次移動至身體的各個部位,從頭到腳逐步感知身體的各個部位,覺察緊張或放松的狀態。患者需要對身體中存在的緊張區域保持注意,進行輕微的調節,避免過度用力。(3)患者進行正念冥想練習,要求閉目或凝視一個固定點,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思維和情緒上,觀察每個情緒和想法的出現,而不加以判斷或抗拒,安靜地接納每個想法的到來與消失。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周后(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顯效: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顯著緩解,HAMA和HAMD評分較治療前下降 ?50% ,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提高 ≥10% ,且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MLHFQ)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0% ;有效: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有所緩解,HAMA和HAMD評分下降 20%~lt;50% ,LVEF提高5%~lt;10% ,且MLHFQ評分減少 20%~lt;40% ;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變化,HAMA和HAMD評分下降lt;20% ,LVEF提高 lt;5% 或無變化,MLHFQ評分減少 lt;20% 。總有效為顯效及有效之和。
1.3.2心理狀態使用HAMA量表和HAMD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治療后)的焦慮和抑郁程度進行評估。HAMA量表共14項,HAMD量表24項,每項評分0~4分,總分與焦慮或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成正比[7-8]。
1.3.3生活質量評分使用MLHFQ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6周后(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MLHFQ包含身體癥狀、情感狀態和身體活動3個維度,共21個條目,總分為0~105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反比
1.3.4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6周內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腹瀉、嗜睡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Φ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Φt 檢驗;計數資料率 (% )比表示,使用 χ2 檢驗。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40~84歲,平均 ( 63.25±6.04 )歲。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84歲,平均( 64.57±5.98 )歲。兩組基線具有可比性( Pgt;0.05 )。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5.541 , P=0.019 ),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 )

2.3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治療組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4 兩組MLHF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LHFQ評分中身體癥狀、情感狀態、身體活動等各項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治療組MLHFQ評分中身體癥狀、情感狀態、身體活動等各項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x2=5.165 , P=0.023 ),見表4。
表2兩組HAMA、HAMD評分對比 
分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Plt;0.05
表3兩組MLHFQ評分比較 
分

*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Plt;0.05
表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3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癥狀是臨床上常見且復雜的情況,既涉及生理功能的衰退,又影響心理健康,給患者帶來雙重負擔[2,i0]。心力衰竭本身已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經典的生理癥狀,如呼吸困難、疲勞乏力、水腫等,這些癥狀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1-12]。然而,焦慮和抑郁癥狀的出現使得情況更加復雜,焦慮癥狀通常表現為持續的過度擔憂、緊張情緒、心悸等,而抑郁癥狀則包括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失眠、食欲改變等。焦慮和抑郁不僅影響患者的情緒狀態,還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癥狀和疾病負擔[13]。這種焦慮和抑郁狀態可能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認知功能障礙[4]。心理壓力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和炎癥反應增加,這些都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的臨床癥狀。此外,不良情緒還可致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心臟負荷增加,惡化心臟的泵血功能。另一方面,心力衰竭的癥狀,特別是呼吸困難、乏力等,進一步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加重心理負擔,形成焦慮和抑郁的惡性循環,最終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影響治療效果,增加了不良預后的風險。焦慮和抑郁癥狀通過神經內分泌和炎癥通路加重心力衰竭病理進程,最終影響患者的生存率。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理問題高發,但其有效管理仍有諸多不足[15]。目前,單一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心理干預措施雖被證實在改善情緒方面具有優勢,但缺乏結合心力衰竭治療的系統性干預方案。MBSR在焦慮抑郁管理中逐漸獲得認可,通過引導患者覺察當下情緒,幫助其逐步建立情緒調節能力[6],而艾司西酞普蘭通過選擇性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中5-羥色胺的濃度和作用時間,從而穩定情緒、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17]。本研究旨在通過心理和藥物的聯合干預,探索其對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在臨床療效、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方面優于對照組,這與MBSR和艾司西酞普蘭的聯合干預機制密切相關。在臨床療效方面,MBSR通過呼吸覺察、身體掃描和正念冥想等具體措施,幫助患者專注于當下、減輕情緒波動的影響,增強情緒調節能力,從而間接提升患者對心力衰竭治療的依從性與療效。這與王昭等[8]研究結果一致,MBSR能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與此同時,艾司西酞普蘭通過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中的5-HT濃度,增強其神經傳遞作用,從而調節情緒。該藥還可能通過影響相關神經回路和其他神經遞質系統,如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直接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兩者結合有效減少心力衰竭癥狀的心理負擔。心理狀態的改善也是這一干預組合的顯著成效,正念減壓通過訓練患者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以接受的態度應對,降低情緒過激反應,而艾司西酞普蘭則通過神經遞質調節機制平衡情緒,二者相輔相成,使患者在情緒管理上獲得更深層次的改善。在生活質量方面,正念減壓的放松練習和自我覺察增強了患者應對慢性病的積極性,減少負面情緒對日常生活的干擾,而藥物作用的穩定性則進一步增強患者在身體和情緒方面的改善,顯著提升生活質量,這與顧崇慎[]研究結果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降低亦可歸因于正念減壓所帶來的心理耐受力提升,使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感知減弱,且艾司西酞普蘭高度選擇性地作用于5-羥色胺系統,減少對其他神經系統的影響,確保了較高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因此,MBSR的具體心理干預措施與艾司西酞普蘭的生理機制的結合,形成有效的雙重干預模式,使得治療組在多方面獲得顯著療效。
綜上所述,正念減壓聯合艾司西酞普蘭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狀,改善認知功能,并表現出較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思路,幫助患者在全面的治療中獲得更好的身心健康平衡,最終提高治療效果和長期預后。
參考文獻
[1]陳博航,李文杰.真武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與機制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4,26(10):74-79.
[2]龍會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危險因素及延續性護理效果分析[J].哈爾濱醫藥,2024,44(2):135-137.
[3]楊桂舊,陳紅蕾,鄒立嬌,等.艾司西酞普蘭對合并焦慮抑郁的冠心病患者神經遞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4,51(2):517-520.
[4]段登艾,王海明,佟靚,等.網絡正念減壓療法可改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照料者焦慮抑郁狀態及其生活質量[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24,53(1):108-115.
[5]朱家蓓,王新星,孫敏,等.身心語言程式學理論結合正念減壓療法對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4,32(8):1178-1181.
[6]李錦,蔡琳.《2021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3重點更新)》要點解讀[J].心血管病學進展,2024,45(1): 74-78.
[7]謝遠絲,張慧,姚慧慧.短程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藥物治療焦慮障礙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22,33(9):1145-1147.
[8]劉向東,姬慶昆,顧淑軍.阿戈美拉汀和氟西汀對重度抑郁癥患者HAMD評分、血清 BNDF 和 TNF- ∝ 水平的影響[J].中國處方藥,2022,20(4):128-130.
[9]柴霞,龐彥麗,栗超.聚焦解決模式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自我效能、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2): 15-17.
[10]徐高峰,萬偉,梅迎麗,等.黛力新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伴心理障礙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3,29(8): 1325-1328.
[11]史佳敏,秦童,王琳.間斷負荷訓練法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4,21(18):45-48.
[12]劉雅婷,何平平,劉夢琪,等.疾病侵擾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身體活動、心理痛苦的鏈式中介效應[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4,21(2):159-164.
[13]盧啟帆,劉啟明,周紅梅,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軀體化癥狀、焦慮、抑郁對臨床結局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43(9):1153-1161.
[14]吳捷華,謝衛星,許濤,等.沙庫巴曲纈沙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軀體化癥狀及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22,14(4):439-441.
[15]黃迪,張金晶,鄭仕杰,等.認知行為療法聯合家庭步行康復運動對老年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24,24(5):44-48.
[16]許紅麗,王紅霞,黨中勤,等.正念減壓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3,50(3):561-563.
[17]劉海萍,韓露,楊丹,等.高壓氧聯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療效及其作用機制[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24,31(3):305-309.
[18]王昭,何曉華,罩遠珍,等.正念減壓療法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臨床療效觀察[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1,2(1): 112-114.
[19]顧崇鎮.草酸艾司西酞普蘭與舍曲林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2024,17(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