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而差異化教學則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路徑。前置性活動單作為連接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橋梁,能夠通過對學習內容、方式及評價的差異化設計,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架,從而激發學習內驅力,提升課程育人實效。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學生參與度不均、教學針對性不足等問題,前置性活動單的差異化運用正是破解這些難題的有效策略。本文探討前置性活動單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差異化運用的意義,提出具體實施策略,旨在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前置性活動單" 小學道德與法治" 差異化運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個性化學習成為課堂教學轉型的重要方向,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學習需求設計教學活動,成為提升課程實效的核心問題。前置性活動單作為課前學習的重要載體,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為課堂教學的差異化實施奠定基礎。研究前置性活動單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差異化運用,對于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課程育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1]
一、基于認知梯度的“階梯式”任務設計
學生的認知發展呈現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前置性活動單的任務設計需遵循這一規律,構建“基礎層—提升層—拓展層”的階梯式結構?;A層任務聚焦教材核心概念,以簡單回憶、直接應用為主,確保所有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提升層任務側重知識的關聯與遷移,通過情境分析、問題解決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化對內容的理解;拓展層任務則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個性化觀點或解決方案。這種設計既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預習中獲得成就感。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時,針對三年級學生設計的階梯式活動單中,基礎層任務為“列舉3個你去過的公共場所,并說說在這些地方需要遵守哪些規則”;提升層任務為“觀察學校操場的活動場景,記錄下同學們的行為是否符合公共規則,若有不當之處,你認為應該如何改進”;拓展層任務為“以‘讓公共空間更美好’為主題,設計一份班級倡議書,說說你的具體建議”。實踐表明,基礎層任務幫助學生明確了公共場所的基本規范,提升層任務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拓展層任務則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在預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為課堂討論積累了豐富素材。
二、結合生活經驗的“情境化”探究引導
由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存在差異,同一教學內容可能引發不同的體驗與思考,情境化探究引導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知識的運用,增強學習的代入感。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情境任務,使活動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其對道德規范和法治知識的個性化理解。以“父母的愛”教學為例,針對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設計情境化活動單,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自身經驗出發體會父母的愛,課堂上學生分享的故事真實感人,有效促進了對“親情”與“責任”的深層理解,避免了因生活經驗不同而導致的學習困難。[2]
三、尊重個性選擇的“菜單式”資源供給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方式存在差異,前置性活動單的差異化運用需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選擇學習路徑?!安藛问健辟Y源供給即圍繞教學目標,提供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可自主選擇1~2種資源進行預習,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如繪畫、日記、思維導圖、表演腳本等)呈現學習成果。在教學“網絡新世界”一課時,教師提供的“菜單式”資源包括網絡安全知識漫畫、青少年網絡沉迷案例視頻、“如何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的討論文章、設計家庭上網公約的模板等。學生可選擇資源進行學習,并以“我的上網小妙招”為主題,用漫畫、短文、思維導圖或情景劇腳本等形式呈現成果。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網絡文明的理解,還培養了其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活力。
結語:前置性活動單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差異化運用,是對個性化教學理念的具體實踐,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道德與法治基礎。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探索前置性活動單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路徑,借助大數據分析實現更精細的差異化設計,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真正成為滋養學生心靈、引領學生成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吳燕.淺議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設計[J].成才,2024(15):108-109.
[2]張玉蘭.小學道德與法治前置性實踐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1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