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清潔能源戰略的推進,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的建設日益增多。然而,這類項目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往往需要穿越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這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嚴峻挑戰。生態保護紅線是指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限的統稱,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因此,如何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建設中有效避讓生態保護紅線,或在不可避讓的情況下采取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影響入手,分析其對主導功能、植被、動物、水環境等方面的潛在影響,并結合實際案例探討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
一、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概況
以某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為例,該項目全長約800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為300億立方米,起點位于我國西部某大型氣田,終點為東部某大型城市的燃氣接收站。該管道不僅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東西部能源供應的關鍵紐帶。因為管道沿線地形復雜,穿越多個生態敏感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區等,所以該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與保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建設單位在項目規劃階段就進行了深入的生態影響評估,并制定了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案例項目總投資約為120億元,施工期預計為三年。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不僅面臨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等挑戰,還必須時刻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為此,建設單位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環保標準,采取了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旨在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生態環境得到長期保護。
二、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影響分析
(一)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主導功能的影響
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這些區域時,不可避免地會對這些主導功能產生一定影響。一方面,水源涵養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和恢復水源,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水源涵養區時,施工期的活動可能會對水源涵養功能造成短期影響。首先,施工場地清理和修建施工便道等輔助設施會破壞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導致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其次,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水,如施工機械的修理和維護過程中產生的油污水、清洗廢水等,如果未經妥善處理直接排放,可能會污染水源涵養區的水體;另一方面,生物多樣性維護區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生物多樣性維護區時,施工期的活動可能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影響。同時,施工活動產生的噪聲、燈光等也會對動物造成干擾,使其遠離施工區域,從而減少適宜動物棲息、覓食和活動的面積[1]。
(二)對植被的影響
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時,會對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壞。在施工期,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需要對施工場地進行清理,修建施工便道等輔助設施。這些活動會破壞原有植被,導致生物量降低和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以案例項目為例,該項目穿越了一處生態環境敏感區,施工期內破壞植被總面積為2.8098公頃,其中次生林0.8011公頃,草地0.3959公頃。雖然這些破壞是暫時的,但會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對動物的影響
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時,會對動物造成一定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施工期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方面。具體來看,在施工期,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會占用一定面積的土地,從而破壞動物的棲息地。同時,施工活動產生的噪聲、燈光等也會對動物造成干擾,使其遠離施工區域。以案例項目為例,該項目穿越了一處生態環境脆弱區,施工期間,工程占地、噪聲與燈光等因素迫使動物遠離施工區,導致其棲息、覓食及活動空間被壓縮。
(四)對水環境的影響
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穿越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時,會對水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一方面,在施工期,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產生的廢水主要來源于施工機械的修理、維護過程及作業過程中的跑冒滴漏。這些廢水如果未經妥善處理直接排放,會污染水源涵養區的水體;另一方面,施工期產生的粉塵也會影響水體質量。這些塵埃會隨風飄落到生態保護紅線區的水體中,尤其是離施工現場較近的水體,會對水體產生一定影響[]。
三、生態保護措施
(一)施工期生態保護措施
1.科學選線
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的選址與選線過程中,建設單位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紅線的位置和范圍,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生態環境的長期保護。為此,建設單位采用了一系列科學、合理的選線原則和方法。建設單位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高科技手段,對選址區域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綜合分析。通過對比不同線路方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精心選擇了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線路方案。這一過程中,建設單位不僅考慮了管道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更將生態保護作為了首要考慮因素。
在選線原則方面,建設單位首先遵循了“最小干擾”原則,優先考慮了地形平坦、地質穩定、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的區域,力求將管道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避免了穿越生態環境脆弱、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以保護這些區域的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其次,建設單位嚴格遵循了“安全第一”原則,充分考慮了地質構造、地形起伏、氣候條件等因素,確保管道能夠安全運行。為此,項自避免了穿越地質災害易發區、強風區、雷電區等危險區域,以確保管道在極端天氣和地質條件下的安全性。此外,建設單位還兼顧了“經濟合理”原則。在確保安全、環保的前提下,通過對比多個方案,選擇了最優的管道走向和施工方案,以盡可能地降低工程造價和施工難度。
2.嚴格控制施工范圍
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高度重視施工范圍的控制,以確保施工活動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為了嚴格控制施工范圍,建設單位在施工前進行了詳細的現場勘查和規劃,明確了施工區域的邊界。在施工過程中,加強了施工現場的管理,通過設立施工圍擋、標識牌等措施,清晰地界定了施工范圍,避免施工活動超出紅線區域。同時,建設單位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和環保方案,明確了施工范圍、施工時間、施工方式等關鍵要素。這些計劃和方案不僅考慮了施工效率和質量,更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了重要內容。通過科學合理的施工安排,建設單位力求將施工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3.采取生態恢復措施
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施工過程中,為減輕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建設單位采取了以下生態恢復措施:
(1)廢水處理措施
項目在施工期間,建設單位嚴格執行廢水處理規定,建設了臨時廢水處理設施,并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定期監測水質。所有施工廢水和生活污水在排放前均經過嚴格處理,確保水質達到排放標準。同時,建設單位還采取措施防止廢水進入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的水體,以保障紅線區內的水源涵養功能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考慮到生態保護紅線內豐富的野生生物資源,建設單位在施工期間嚴格遵循《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選用了低噪聲機械設備,并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避免在夜間進行高噪聲作業。此外,建設單位還設置了聲屏障和減振設施,以減少施工噪聲和振動對周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影響。這些措施有效減輕了對保護區的影響,保障了紅線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
(3)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針對施工期間車輛運輸的散物料和廢棄物,建設單位采取了密閉、包扎和覆蓋的方式,避免沿途漏撒和揚塵污染。同時,還加強了臨時堆土場的管理,邊推土邊壓實,并在施工結束后快速平整和復墾。對于施工期間產生的生活固體垃圾,建設單位設置了專門的收集點,并定期由環衛部門清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4)植被恢復措施
項目穿越了一處生態環境敏感區,施工期間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一定面積的植被。然而,這些破壞是暫時的。施工結束后,建設單位立即進行了原地恢復工作。根據被破壞植被的類型和分布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植被恢復方案。通過種植草植、樹木等措施,成功恢復了臨時占地區域的原有植被類型。這些植被恢復措施不僅有助于恢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還能提高土壤保持能力、減少水土流失等。
(5)動物保護措施
建設單位高度重視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動物保護工作,采取了嚴格的動物保護措施,如設置聲屏障、減振設施等,以減少施工噪聲和振動對動物的影響。同時,建設單位還加強了施工期間對動物的監測和保護工作,確保施工活動不對動物造成傷害或干擾。通過這些措施,項目成功保障了紅線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確保了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6)粉塵控制措施
為了減少施工期間粉塵對水體的影響,建設單位采取了嚴格的粉塵控制措施。定期對施工區域進行灑水降塵作業,并覆蓋裸露土壤以減少揚塵污染。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粉塵對水體的污染程度,保護了周圍環境的清潔和整潔。
(二)運營期生態保護措施
1.加強管道維護和管理
為確保天然氣長輸管道的安全穩定運行,建設單位應定期對管道進行檢查和維修,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加強管道沿線環境監測和預警機制建設,及時發現和處理環境問題。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管道的運行效率和安全性,減少因管道泄漏等事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采取生態監測和評估措施
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運營期間,建設單位應采取生態監測和評估措施來監測和評估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建立生態監測站點和數據庫,定期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根據監測和評估結果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確保項目的長期穩定運行和生態環境的持續保護。
3.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在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運營期間,建設單位應加強環保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通過媒體宣傳、社區活動等方式向公眾普及環保知識和法律法規;加強對企業員工的環保培訓和教育力度,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鼓勵公眾參與環保監督和舉報工作,共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四、結論
通過對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影響分析可以發現,施工期和運營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過采取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來控制這些威脅。在施工期,科學選線、嚴格控制施工范圍、采取生態恢復措施等都是有效的生態保護手段。在運營期,加強管道維護和管理、采取生態監測和評估措施、加強環保宣傳和教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態保護措施。同時,還應注意到,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影響是復雜而多樣的,涉及到植被、動物、水環境等多個方面。因此,在制定生態保護措施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制定綜合性的生態保護方案。此外,還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作,共同推進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的環保工作。
參考文獻:
[1]趙宇,付家航.南水北調天津干線工程穿越方案對比及施工期生態保護建議[Ⅲ].價值工程,2024,43(31):45-47.
[2]張帥,吳磊,黃瑋,等.天然氣管道穿越長江生態敏感區影響與應對措施0].人民長江,2024,55(09):117-121+140.
[3]張臻.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理模式探討[].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22,42(08):80-83.
[4]李志峰.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不可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論證分析J].化工管理,2022(14):157-160.
[5]孫振國.基于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粵西天然氣長輸管道項目生態環境影響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22.
[6]劉立國.秦皇島至沈陽天然氣管道工程生態保護措施[].防護林科技,2017(05):88-89.
(作者單位:國家管網集團北方管道公司鄭州輸油氣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