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化石能源的大量開采加劇了環境污染與能源危機,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為新趨勢。風能、太陽能以其取之不盡、分布廣泛的優勢,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裝機容量持續攀升。然而,作為間歇性能源,風能與太陽能存在不穩定性、分散性等問題,若協調規劃不足,極易導致電力送出受限、消納能力下降,造成棄風棄光現象。因此,在可再生能源配置中,需基于風光互補的最佳容量配置,實施協調運行控制,提升資源利用的穩定性,為優化能源結構提供支持。
一、風光資源特性分析
(一)風電資源特性
風電出力月際變化大,夏季出力最低,主要是風速較小,特別是 7~8 月份,出力波動平穩;冬季出力最高,受冷空氣影響風速不斷變化,增加出力波動性,見圖1。各月日均出力變化趨勢相近,即凌晨3h出力小高峰,早上8h出力谷值;下午17h 出力達高峰,總體波動性大[。尤其是日變化率方面,傍晚和中午時段變化率顯著,出力小高峰呈現鋸齒狀波動,而大高峰則因平滑效應作用,其電量變化率得以降低。
(二)光電資源特性
光電出力存在季節性差異,相比風電出力波動性較低,表現出夏季出力小、冬季出力大特點,能量利用率較低。3月是光電最高峰,9月是最低谷,出力季節變化與相關光照強度不呈正比,表明其處理不僅受光強影響。根據光伏發電機組特性,其發電出力和機組溫度負相關,夏季溫度過高折損組件功率,且降雨天氣較多,降低整體出力[。而在光電日處理中,受溫度、光照影響較大,白天出力呈“拱橋狀”,晚間不出力, 14~16h 時間段峰值集中。光電出力還受云遮擋、組件損耗、衰減等因素影響,出力不確定性較大。
圖1典型年月風電月均出力特性

二、基于風光互補的可再生能源優化配置
(一)容量配置模型
風光互補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系統容量變化將會影響風光輸出功率,進而影響互補性,需構建容量配置模型。容量配置中,以最佳配置獲得最大風光互補效果,要求反映整體出力效果,以標準差對數據平穩性進行描述。公式如下:

其中, δ 是標準差; N 是數據集采樣點數量; Πx- 是數據均值; xi 是采樣點數值。數值越大,代表平均值與數據偏差較大,平穩性不足;相反,則平穩性良好。為實現容量優化配置,以標準差為準,互補率為指標,描述風光出力互補度,明確最佳容量配置。互補率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 ΨA ! δB 分別是互補容量最大占比資源、風光資源聯合互補整體功率輸出標準差,確定λ互補率取值(-1]。互補率越大,輸出功率標準差越低,互補程度越好。互補率低于0,代表風光互補后,加劇功率輸出波動性,減弱了資源互補性。并以互補率為指標,考慮年綜合運行效率,確定模型目標函數與優化條件。目標函數包括投資成本、維持成本、更換成本及碳排放效益。約束條件包括負荷缺電率、電源功率容量、系統荷電狀態等。
(二)多目標優化
黏菌優化算法(SMA,SlimeMouldAlgorithm)通過接近、包圍、振蕩覓食這三個階段處理問題,魯棒性與求解精度良好。但是,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受邊界條件制約,部分黏菌容易超出邊界,影響算法收斂效果,且黏菌以指數形式降低,不利于算法尋優。立足傳統SMA算法,對其進行改進,具體說明如下:
1.邊界條件
SMA設置上下邊界值,距離全局最優較遠,以隨機系數對黏菌尋優進行影響,拓展尋優空間;反之,以最佳適應度對其進行影響,使其迅速靠攏至最佳位置,加快收斂。
2.引入逼近準則
Levy作為隨機游走準則,能夠將大步長移動穿插至小步長移動中,提高全局搜索效果,增加全面搜索范圍,加快個體年均逼近最佳值速度。
(三)配置設定
根據風光出力特性可知,不同季節風光出力強度不同,容量配置盡管在初期設定為固定值,卻考慮實際運行四季循環,為保證各季節發揮風光互補作用,滿足目標函數與約束條件下,以互補率進行判斷,確定最佳配置。以時間尺度劃分四季,確定不同季節互補與容量配置關系,按照春冬、秋夏方式劃分。
春、冬季節互補性較低,對容量配置要求高。伴隨風光容量配置變化,互補率先增加、后降低,存在峰值,即實際運行需控制風光設備容量比例,方能達到目標輸出功率。例如,春季互補率峰值時,風光容量比 0.75~0.85 ,光伏容量較多;冬季則是 1.7~1.9 ,風機較多,主要是春季光伏資源更多,更能調節系統互補效果。
夏、秋季節互補性良好,互補率始終處于上升狀態,主要是夏、秋風光資源充足,24h風能始終存在,可彌補太陽能夜晚消失、白天存在的缺陷,使得風能成為主要互補資源。根據整體互補率與容量配置變化,控制配置比例在 0.85~1 范圍,除春季互補率有所降低,其他季節呈上升趨勢,可在春季降低風電容量投入,合理利用風光互補性。而其他季節,更多投入至風電運行,平緩備用電力出力,提高風光利用率。例如,以風電機組為小型系統供電,減少投入容量,調整風光容量配置,達到最佳互補率運行模式。
三、基于風光互補的可再生能源協調運行控制方法(一)系統架構設計
風光互補確定能源容量配置后,為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構建“預測一決策一執行”協調運行控制系統架構。
預測層負責預測短期風光功率,集成多源異構數據,包括風速、風光出力數據等,利用堆疊泛化(Stacking)方式處理數據,輸出短期功率預測序列。
決策層根據系統狀態與預測情況生成優化調度指令,通過總線將數據匯集至中控,以改進蜣螂算法進行協調控制。
執行層要求控制器迅速響應,精準控制設備輸出功率。
(二)短期功率預測
1.數據預處理
風光互補協調運行中,選取風電歷史輸出功率、氣象數據等,2024年1月至10月,每隔 15min 采樣1次,數據共64320組。異常數據直接用于功率預測,將會對模型精度造成干擾,采取K近鄰(KNN,k-NearestNeighbor)算法,確定各數據“鄰居”數量及其距離,設定閾值判斷其是否異常,減少數據不匹配情況。
2.搭建預測模型
風光互補協調運行中,單一預測模型存在欠擬合、過擬合等風險,準確度不一。而Stacking集成學習模型能夠對各模型取長補短,設置2層結構,1層是基學習器模型,將2個及以上學習器融合;2層是元學習器,設置簡單線性算法,強化學習效果。針對風光發電功率序列存在較大波動情況,先以變分模態分解(VMD,VariationalModeDecomposition)分解發電功率序列,后以Stacking預測。步驟如下:第一步,將功率序列分解為k個分量,對功率子序列進行Hilbert變換,獲得單邊頻譜,添加中心頻率修正;第二步,計算梯度范數平方,計算相應負荷子序列極頻帶寬,構建帶約束變分模型,以傅里葉等距變換,對其求解;第三步,以Stacking開展訓練預測,對比測試集預測值、實際值均方差,判斷模型預測性能,獲得輸出結果。
(三)實時協調控制
在風光互補功率優化調度中,為保證供電可靠安全,設置功率平衡、儲能電池、風光出力約束,立足改進蜣螂算法對其進行求解優化。蜣螂算法兼顧局部與全局搜索能力,卻易陷入局部最優,以Levy飛行對個體擾動,增強算法須有全局搜索能力。步驟如下:一是蜣螂滾球。蜣螂根據預定目標,尋找最佳解,不斷滾球更新位置。二是蜣螂跳舞。蜣螂遇到障礙,跳舞尋找新方向,以切線函數建模。三是蜣螂繁殖。蜣螂達到安全地方,則會在邊界范圍內產卵,確定上下限值。四是蜣螂覓食。蜣螂成年先出來覓食,構建覓食區,引導其他蜣螂全局尋優,保證數據服從正態分布。五是蜣螂偷竊。部分蜣螂將其他糞球偷竊過來,更新位置,確定全局最佳位置。蜣螂個體更新,以Levy飛行更新位置,跳出局部最優,確定最佳協調控制方法。
四、應用效果分析
以某風光互補項自為例,為發揮風光互補優勢,按照上述流程配置容量,確定部分單元經濟、工作參數,見表1。
表1部分單元經濟與工作參數

選擇晴天、雨天、多云光伏發電數據輸入至Stacking模型內進行預測,結果見表2。由此可見,預測模型數據擬合度高,以此開展協調控制,可提高控制可靠性。
表2不同天氣預測光伏發電功率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雙碳”目標下,太陽能與風能已經成為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一環,卻由于單一能源隨機性、間歇性特征,對其大規模應用造成制約,應采取風光資源互補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因此,在風光互補基礎上,需構建容量配置模型,立足多目標對其進行優化,明確四季風光互補容量配置比例的同時,以短期功率預測實現系統實時協調控制,從而保證風電并網功率平滑。
參考文獻:
[1]趙斌,薛平,鄧明麗,等.考慮風光互補的新能源微網系統運行控制與仿真研究].中國測試,2024,50(S2):294-300.
[2]王海鳴,張潤之,周家輝,等.離網式風光互補制氫合成綠氨系統容量配置優化分析[].綜合智慧能源,2024,46(11):73-82.
[3]孫英聰,陳來軍,李笑竹,等.考慮資源相關性的新能源場站群集中式共享儲能優化配置Ⅲ太陽能學報,2024,45(7):2-9.
[4]范旭日.考慮風光互補的新能源分布式儲能配置優化方法[].自動化應用,2024,65(11):127-129+133.
[5]楊正軍,梁士興,徐鋼,等.風光互補電醇聯產系統的容量優化配置[Ⅲ].綜合智慧能源,2023,45(12):71-78.
(作者單位:華能西藏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