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推動創新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產業集群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通過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和規模效應,有效提升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早在2015年,工信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和支持政策,包括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產學研合作等。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擺脫這一困境,2024年,財政部和工信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旨在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面的優惠措施,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以減少同質化競爭,提升產業附加值。此外,政府還加大了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研發補貼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基于以上政策和現實背景,深入分析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的困境與根源,探索有效的破解路徑,對于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的現狀與困境
(一)利潤空間壓縮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中小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同質化競爭,這導致了它們在價格戰中相互廝殺,從而使得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為了維持生存,許多企業不得不采取降低成本、犧牲產品質量等短視行為,這些行為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卻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惡性循環。例如,一些制造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選擇使用廉價的原材料,這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但同時也降低了產品的質量,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下降,最終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二)創新能力不足
在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下,中小企業往往缺乏足夠的創新動力和資源投入。由于創新風險較高且收益不確定,許多企業選擇保守經營,避免冒險嘗試新的技術和產品。這種保守的經營策略導致整個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優勢。某些科技型中小企業可能由于缺乏資金和人才,無法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研發,這使得它們在技術更新換代的浪潮中逐漸落后,難以與大企業競爭。
(三)品牌影響力弱
同質化競爭使得中小企業的品牌難以凸顯。在消費者眼中,這些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缺乏獨特性和差異化,難以形成強烈的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在市場推廣時,中小企業往往采取模仿大品牌的做法,缺乏自己的品牌特色,這使得消費者難以區分其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何不同,從而難以建立起對品牌的信任和忠誠。
(四)集群效應減弱
同質化競爭削弱了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由于企業間缺乏差異化發展,產業集群內部的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協同創新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導致集群整體競爭力下降。在一些制造業集群中,由于企業生產的產品高度相似,導致了集群內部過度競爭,企業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資源浪費嚴重,無法形成合力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10]。
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的根源
(一)技術水平落后
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中小企業普遍面臨技術水平落后的困境。由于資金有限,這些企業往往難以投入足夠的研發經費進行技術創新,這直接影響了它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人才和技術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制造企業的設備通常造價過高,多數企業由于缺乏資金支持,無法購買先進的制造設備或進行必要的研發實驗。此外,中小企業往往無法提供與大公司相競爭的薪酬和職業發展機會,這使得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變得異常困難,進一步削弱了企業進行持續創新的動力。
(二)市場定位模糊
中小企業在市場定位上往往缺乏清晰的戰略規劃和差異化發展策略。許多企業盲目跟風,追求短期利益,忽視了對市場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滿足。這種模糊的市場定位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一家地方餐飲企業可能沒有明確的目標消費群體,既想吸引年輕人,又想保留老顧客,結果導致菜單設計和營銷策略缺乏針對性,無法吸引任何一方。此外,由于缺乏對競爭對手的深入研究,這些企業往往無法找到自已獨特的市場定位,從而在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政策引導不足
政府在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規模和數量的擴張,而忽視了產業集群的質量提升和差異化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使得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例如,政府可能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往往沒有針對性,無法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如融資難、市場準入門檻高等。此外,政府在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方面也存在不足,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提升管理和技術水平所需的專業支持。
(四)產業集群內部協作不足
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內部往往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企業間缺乏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等方面的合作,導致產業集群的整體效應難以充分發揮。同時,由于企業間存在競爭關系,往往難以形成真正的合作聯盟,制約了產業集群的差異化發展。不僅導致了資源的重復投入和浪費,也使得企業在面對外部競爭時顯得脆弱,難以形成合力。
三、破解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困境的路徑(一)加強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
1.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研發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實行動。首先,明確研發投入計劃,確保足夠資金支持。其次,引進研發人才,保留優秀員工。最后,要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通過這些努力,中小企業能夠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從而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培育創新文化,激發創新活力
中小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培育一種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營造開放包容,自由創新的文化氛圍;定期舉辦創新工坊、頭腦風暴;設置創新獎勵機制,激發員工熱情。通過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與時俱進的新需求,企業能夠開發出符合市場趨勢的新產品和服務,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
(二)優化產業集群結構,實現差異化發展
1.明確產業定位,突出特色優勢
在經濟發展浪潮中,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要突出,需明確產業定位與發展方向,深入研究資源稟賦,找到適宜路徑,分析市場與競爭,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差異化可以體現在產品設計、生產工藝、服務模式等多個方面。通過定位企業特色和優勢,集群內的企業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2.完善產業鏈配套,提升協同效應
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要長遠發展,需完善產業鏈配套,增強協同效應。加強上下游協作,形成產業鏈體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建立共享平臺,優化資源利用。集群內企業共建研發中心、技術交流平臺,能夠促進技術更新、知識傳播,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力。
(三)提升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1.加強品牌建設,塑造獨特形象
中小企業要在競爭市場脫穎而出,需重視品牌建設,明確品牌定位,利用社交媒體等多渠道塑造獨特品牌形象。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有效途徑。中小企業可以利用線上線下的各種平臺,如搜索引擎廣告、社交媒體營銷、參加行業展會等,來增加品牌的曝光率。此外,還可以通過與知名人士或品牌進行合作,借助其影響力來提升自身品牌的信譽度。
2.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贏得消費者信任
中小企業需以質優產品和服務贏得信任,建立嚴格質量控制體系,并超越消費者服務期望。積極收集和響應消費者的反饋和建議是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的重要途徑。企業可以通過在線調查問卷、社交媒體互動、客戶服務記錄等方式,了解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然后,根據這些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特性或服務流程,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四)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制定差異化發展政策,引導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政府應根據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制定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政策。對于高科技產業,政府可以提供研發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對于傳統制造業,政府可以提供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2.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政府應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技術創新、融資擔保、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服務支持。例如,政府可以設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舉辦各類市場開拓活動,幫助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開展中小企業人才培訓計劃,提升企業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業成本和運營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政府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審批流程、降低稅費負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松和有利的環境。例如,政府可以推行“一網通辦”服務,實現企業注冊、稅務申報等業務的在線辦理,大幅縮短審批時間;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四、結論
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同質化競爭是目前制約其發展的關鍵難題。為了有效破解這一難題,中小企業必須在創新驅動、產業集群結構優化、品牌影響力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這些措施將有力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朝著差異化發展方向邁進,進而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關注與支持,優化營商環境,針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攜手并進,共同推動產業集群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參考文獻:
[1]邵朝對,蘇丹妮.產業集聚與企業出口國內附加值:GVC升級的本地化路徑Ⅲ].管理世界,2019,35(08):9-29.
[2]黃昊穎.產業集群視角下成本粘性對物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分析Ⅲ].商業經濟研究,2025(10):87-91.
[3]李二玲.中國農業產業集群演化過程及創新發展機制——以“壽光模式\"蔬菜產業集群為例].地理科學,2020,40(04):617-627.
[4]王洪慶,郝雯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我國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中國軟科學,2022(08):172-183.
[5]孟展,戴建廣,楊鍇,孫晨曦.產業集群視角下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協同策略博弈研究Ⅲ.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6):158-168.
[6]光婭.基于鄉村振興的安徽產業集群專業鎮的發展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8,32 (09):35-42.
[7]柳卸林,楊博旭.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Ⅲ中國軟科學,2020(09):141-161.
[8]呂宛青,余正勇.城鄉融合下民宿產業集群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基于西南地區的多案例分析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01):38-45.
[9]劉國巍,邵云飛.產業鏈創新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網絡演化及協同測度——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41(08):43-62.
[10]劉場,舒鑫.金融集聚、同質化競爭與經濟發展 一基于全國主要城市的空間面板模型分析Ⅲ]金融發展研究,2018(08):15-20.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