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433/zgkjtz.20252004
從2024年開始,我國貨幣政策朝寬松方向發展,利率水平創下歷史新低,1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 1.08% ,10年期則是 1.68% ,比上年度分別下跌100個基點、88個基點。銀行業面臨空前經營挑戰,2025年一季度銀行業凈息差收窄到 1.43% 這一歷史低點,資產端風險在攀升,資產負債結構錯配問題越來越突出。低利率時代背景下,銀行要如何管理資產負債配置來維持穩健經營,成為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資產負債管理的內涵
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是銀行通過對資產與負債結構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流動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最佳平衡的動態管理過程,其核心要素包含利率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以及市場風險管理。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之下,資產負債管理遭遇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戰,以往那種主要依靠存貸利差來獲取盈利的經營模式,受到了較為突出的沖擊,此時銀行有必要重新對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展開審視,借助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式、創新負債工具以及精細化的風險管理等多種手段,來構建適應低利率環境的新型經營模式[。資產負債管理的有效性,與銀行的盈利能力以及風險控制水平密切相關,在利率下行周期,銀行需要更加注重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收益率曲線管理以及流動性緩沖機制建設等核心要素,以此在復雜且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維持穩健
經營。
二、低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挑戰(一)銀行存貸利差收窄,盈利壓力增大
低利率環境給銀行盈利能力帶來了直接沖擊,2025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的凈息差下降到了 1.43% ,其中,國有大行僅僅只有 1.33% ,這兩個數據都創造了歷史的最低紀錄,而且凈息差和不良率之間的差值已經縮小到了30個基點,安全邊際大幅收窄。利息凈收入的增速始終低于凈利潤的增速。2024年,利息凈收入與凈利潤的比率首次降至2.0以下,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面臨重大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需要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否則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這種盈利壓力不僅體現在當期業績方面,還體現在銀行的資本補充能力、風險緩沖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銀行需要在維持合理盈利水平的同時兼顧考慮資本充足性以及風險控制方面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資產端投資風險持續攀升
低利率的市場環境推動銀行去尋找更高的收益,但這也導致資產端風險明顯上升。在2024年期間,制造業貸款不良率提高了0.3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的風險溢價增長了50至80個基點,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已傳導到了銀行業。區域性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更為突出。房地產貸款占比超過了35% ,在房地產市場調整階段面臨著較大的信用風險,銀行債券投資久期從4.2年延長至5.8年,若利率反轉,將會面臨嚴重的利率風險。
資產質量的惡化直接對銀行的當期利潤產生影響,還對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以及資本充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在追求收益的過程中,要建立更為精細化的風險識別和管控機制,以此來保證資產質量的穩定[。
(三)資產負債結構錯配風險加劇
低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錯配愈發嚴重,存款出現定期化現象。國有銀行定期存款比例由2010年 41.01% 上升至2023年 57.77% ,企業活期存款比例則從 30.09% 下跌到 20.92% 。此類結構性調整推高銀行資金成本,壓縮盈利空間。當前,流動性風險管理面臨新挑戰,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平均是 120% ,已經接近監管紅線,在存款定期化以及監管要求日益嚴格的雙重壓力作用下,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增加。
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問題同樣較為嚴重,銀行在追求收益的進程當中,大多時候會配置期限比較長的資產,而負債端主要是短期資金,形成了期限錯配。這種錯配在利率上升周期會產生巨大的利率風險。
(四)資金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當下,銀行資金配置存在較為突出的結構性問題,信貸資源錯配狀況較為明顯,國有銀行有 41.3% 的個人貸款集中于住房按揭,而制造業貸款占比從2010年的 17.8% 下降至2023年的 11.8% ,這種配置結構不僅影響銀行收益率,而且也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銀行定價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60% 的中小銀行風險定價能力欠缺,貸款定價偏離最優水平80到150個基點,這種定價能力的缺失致使銀行在風險與收益匹配方面失衡,影響整體盈利水平。資金配置效率欠佳同樣體現在產品創新以及服務模式層面,銀行在新興業務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后,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高增長領域的資源配置不足,錯失了關鍵業務的發展機會。
三、低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優化路徑
(一)優化資產結構,提升高收益資產占比
銀行需要構建動態化資產配置模型,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對市場變化情況實時監測,靈活調整投資組合權重,并積極著手開發票據貼現、保理這類中間業務,拓展收益渠道[。
首先,需要重視發展科技金融與綠色金融。例如,2024年,浦發銀行的科技貸款增長幅度為21.5% ,綠色貸款增長幅度則達到了 28.3% ,這兩者的增長速度均高于傳統貸款。鑒于當前這種情況,銀行有必要構建專門針對科技金融以及綠色金融的服務體系,借助專業化團隊以及有差異化特點的產品,契合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培育出新的盈利增長點。
其次,要積極推進信貸下沉策略。銀行可設立專門面向小微企業的服務中心,線上線下融合為小微企業打造快速審批通道,開發類似于創業擔保貸款以及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針對個人創業者的創新型貸款產品。2024年的數據顯示,普惠小微貸款的增長速度達到了 14.6% ,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速為 21.2% ,這為銀行創造了新的收入渠道,這種情況可促進零售業務的發展,提升銀行的凈息差,拓展利潤空間。
最后,要強化資產證券化創新。2024年,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達到1.2萬億元,招商銀行依靠信用卡證券化使資產周轉率提升了0.8倍,有效提升了資產配置效率。銀行應加強證券化業務的開展,重點圍繞優質信貸資產開展證券化業務,憑借資產證券化釋放信貸資源,支持更多優質資產的投放。
(二)創新拓展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
銀行應當搭建智能化的資金管理平臺,借助AI算法來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大力發展數字化金融產品,如數字存單以及區塊鏈理財這類創新工具,并且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一起研發新型融資產品。
第一,需推動結構性存款和理財產品發展。結構性存款與理財產品已成為銀行重要資金來源,青島銀行通過結構性存款年吸資金200億元,收益率控制在 2.8% 至 3.5% 區間,實現較好成本管理效果。主動負債工具運用同樣重要,2024年同業存單余額達24.5萬億元,1年期以下占 78% 比例,為銀行提供靈活流動性管理工具。銀行要根據市場利率波動和自身流動性狀況,靈活運用同業存單、同業拆借等工具來優化負債成本結構。
第二,要優化管理客戶結構。銀行需要構建起客戶分層管理體系,借助設立VIP客戶專屬服務團隊的方式,推出有差異化特點的金融產品組合,研發面向年輕客戶群體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比如私人銀行服務、家族信托業務這類,以此來擴大客戶基礎。
第三,要積極推進國際化資金配置。銀行需要強化和國際金融機構之間的戰略合作,借助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或者合資公司的方式,參與國際銀團貸款以及跨境債券發行等業務,積極拓展人民幣國際化相關業務。借鑒國際經驗來看,日本三菱日聯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占比達到 25% ,有效地分散了利率風險,中國銀行業在監管允許的范圍之內,可以適度增加海外資產配置,借助構建全球資產配置體系,達成風險分散以及收益優化的目標,提升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三)推動對公與零售業務轉型
銀行應當構建全渠道服務體系,借助手機銀行、網點服務以及客戶經理等多種渠道,為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通過主動辨別客戶潛在需求,以此提高營收占比。
首先,要深化零售業務的轉型升級。現階段零售業務轉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銀行需要持續深化零售業務轉型,借助數字化手段來提升服務效率,擴大客戶覆蓋范圍。著重發展財富管理、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高附加值的業務,依靠提升服務質量以及進行產品創新等方式,穩定核心客戶群體,提高客戶黏性。
其次,要創新對公業務的服務模式[4。銀行有必要組建行業專家團隊,對不同行業的特性與需求展開更加深入的剖析,以此為企業客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以及現金管理等一系列綜合服務。銀行還要搭建企業客戶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服務效率,從傳統的資金提供者轉變為綜合服務提供者,借助產業鏈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創新模式,為企業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最后,應大力培育非利息收入。可借鑒國際經驗,如德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過 30% ,為銀行盈利多元化提供支撐。中國銀行業應當加強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布局,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憑借手續費收入、咨詢收入、服務收入等多種收入來源,減少對利息收入的依賴。
(四)健全信貸投放與風險管控機制
首先,要強化數字化風控技術的應用。浦發銀行依靠“科技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企業風險的精確識別,不良率降至 1.36% ,撥備覆蓋率為 186.96% 基于此情況,銀行應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提高反詐系統以及信用評估模型的智能性,充分利用機器學習、區塊鏈等先進科學技術,構建實時風險監控預警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其次,要全面提升風險定價能力。銀行需要構建更為科學的風險定價模型,準確評估不同客戶的風險水平,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合理匹配,鑒于 60% 的中小銀行存在風險定價能力不足的情況,其貸款定價偏離最優水平80至150個基點,銀行應強化風險定價體系建設,提升定價的科學性與精準性。
最后,完善信貸投放的精細化管理。銀行應建立更為完善的客戶評級體系以及貸后管理機制,提高信貸投放的精準程度,加強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風險分析,優化信貸資源的配置。建立覆蓋面廣的風險監測體系,通過創建風險預警指標庫、開展動態風險評估等一系列舉措,構建多層風險防控體系,為銀行資產質量的穩定性提供有力保障。
(五)科學規劃主動負債管理策略
銀行還可以設立負債成本管理委員會,并制定有差異化特點的負債獲取策略,具體可借助開發創新型存款產品、優化存款期限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一系列方式,實現合理管控負債成本。
第一,要構建靈活的主動負債管理機制,銀行要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自身流動性的實際需求,合理規劃主動負債的規模與結構。通過運用同業存單、同業拆借等工具,實現流動性的有效管理,同時打造完備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與應對能力。
第二,要持續優化負債成本結構。2025年第一季度上市銀行計息負債成本率下降至 1.72% ,與上一季度相比環比降低了12個基點,銀行需要持續推進負債成本管理工作,借助產品創新和服務優化來降低負債成本,需構建客戶分層定價體系,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客戶的行為特點進行分析,推出具有智能性的存款產品,以便更好地契合不同客戶的投資偏好,比如現階段已有的階梯式存款、組合式理財等,都是可以借鑒的方式。
第三,要完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銀行需要設立利率風險管理委員會,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利率風險管理政策,借助利率衍生品交易、資產負債久期匹配以及動態對沖策略等手段,科學合理地管理利率風險,構建敏感性分析與情景分析模型,定期對利率的變動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充分掌握其給銀行盈利帶來的影響,并據此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
四、結束語
在低利率環境之下的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這要求銀行于資產配置、負債管理、業務轉型以及風險控制等多個維度共同發揮作用,借助優化資產結構、創新負債工具、深化業務轉型以及強化風險管控等方式,銀行可于低利率環境里達成可持續發展。銀行業務需更著重于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構建契合新時代需求的經營模式,唯有借助持續的改革創新以及精細化管理,銀行業方可在低利率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與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采,夏季,趙文冰.人工智能對中國銀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0].北方金融,2023(05):8-12.
[2]吳林子.低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策略J].今日財富,2025(09):43-45.
[3]郭家琳.美、日、德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策略及啟示[].銀行家,2025(02):96-103.
[4]金明慧.低利率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策略[].財訊,2024(21):83-85.
[5]易冬梅.低利率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策略研究U]大眾投資指南,2023(13):32-34.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