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當地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寒地水稻。為實現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的目標,在種植過程中,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栽培技術,并將之合理運用到實際生產當中,這樣才能為優質、高產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支撐。隨著水稻產量的提高能夠為當地農戶帶來更多的收益。
一、選種與處理
1、選擇優良品種
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選的品種,這種情況在寒冷地區更為明顯。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最北端,由于該地區的緯度較高,從而使得冬季的氣溫非常低,在低溫的影響下,土壤中各類微生物的活動減慢,有機質分解能力減弱,土壤肥力降低。同時,低溫還會導致水稻及其它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減緩,進一步增大了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難度。因此,必須對水稻品種的選擇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優選水稻品種,克服寒地的影響,為水稻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水稻品種比較多,選擇時要以適合寒地生長的品種作為首選,要有較強的耐寒性、分蘗能力強、豐產性好。除此之外,要保證所選的水稻品種抗倒伏、抗病蟲害,以減輕倒伏和病蟲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水稻品種確定好以后,要從正規渠道購買稻種,確保種子的純凈度及發芽率達到相關規范標準的規定要求。
2、種子預處理
選好的水稻種子并不能直接播種,要在正式播種前采取適宜的方法對種子進行處理,具體包括以下環節:晾曬、篩選、浸種、催芽等。
(1)種子晾曬
選取晴朗、無風或是微風的天氣,將水稻種子均勻攤鋪到干凈的硬質地面上,要控制好攤鋪厚度,盡可能不要超過 3cm ,以免影響晾曬效果。晾曬期間,要經常翻動種子,白天晾曬,夜晚收起,持續3天即可。通過晾曬能夠將附著在水稻種子表面的致病菌殺滅,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不僅如此,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種子本身的活性將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提高播種后的成活率。
(2)種子篩選
準備一個干凈的容器,向其中加入 6kg 的粗鹽,隨后用25kg 左右的水進行稀釋,制成鹽水溶液。將晾曬好的種子倒入裝有鹽水溶液的容器中,邊倒邊攪拌,由此可使癟粒、病殘粒等漂浮于溶液表面,將之撈出后丟棄。同時,從容器內取出剩余的飽滿籽粒,用清水將籽粒表面殘留的鹽水溶液沖洗干凈。
(3)藥物浸種
該環節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相應藥劑對水稻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此來達到預防病害發生的效果。將篩選好的水稻種子放入裝有清水的容器內浸泡,時間控制在12h左右,每間隔4h換1次水,用清水浸泡能夠促使水稻種子萌發。當種子達到浸泡時間后要及時取出,隨后放入裝有藥物的容器內浸泡消毒,常用的藥物有咪鮮胺等,要控制好藥物浸泡的時間,以12h為宜,盡可能不要超出。浸泡的過程中,應確保藥液沒過水稻種子,達到浸泡時間后,將種子從藥液中取出,用清水將種子表面殘留的藥物沖洗干凈。
(4)催芽
將藥物浸泡過的水稻種子瀝干水分后,放入溫度為 30% 左右的室內,整個催芽過程要使室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 28-32% 之間,密切關注種子的溫度變化情況。催芽的初期階段,最佳的室溫為 32% ,在這個溫度下,能夠加快種子的破胸速度;當種子破胸之后,可調整室溫,使溫度降至 28°C 左右,以此來促進種芽生長。
二、科學播種
1、適時播種
寒地水稻播種要選擇適宜的播期,過早或是過晚播種均不利于水稻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黑龍江地區的氣候比較特殊,水稻如果過早播種,則可能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苗期時出現低溫,幼苗的生長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若是溫度過低,極有可能導致幼苗受凍死亡。正常情況下,寒地水稻苗期的臨界溫度要達到 13°C 以上,低于這個溫度,會造成水稻的生育期拖后。不僅如此,水稻過早播種會使后續生長發育期間的病蟲害發生概率增大,從而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受到影響。水稻若是過晚播種,則生育期會大幅度縮短,在整個生長季節中,溫度和光照等有利因素無法被植株充分利用,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均會下降,并且過晚播種還會使癟粒的數量增多,隨著粒重降低,產量將會減少。適期播種能夠使寒地水稻的結實期處于光照和溫度最佳的階段,可以為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當土壤耕層 10cm 的溫度穩定在 8°C 以上時便可播種,具體時間為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上旬,最晚不要超過5月15日。
2、播種方法
寒地水稻種植期間,為實現優質高產的目標可以采用苗床播種、培育壯秧的方法。播種前,先選地作床,在作床環節中,苗床土的配制是關鍵環節。選取微酸性土壤,要求 pH 值在5.5-6.5之間,土壤中不得含有除草劑,選好的苗床土要經過篩處理后方可使用;制作育苗床的最佳時間段為秋季,采取深翻的方式處理土壤,增強透氣性;在苗床內進行擺盤和澆水,做好水稻播種的準備工作,播種前要留意天氣情況,確認溫度適合秧苗發育,便可播種。為提高作業效率,可以采用機械播種,操作過程要連續,盡可能不要中斷,以免漏播。水稻機械播種的過程中,要對播種深度嚴格控制,如果種子播入土壤中的深度過淺,會對成活率造成影響,種子入土過深,不利于破土出苗。
3、大田移栽
用插秧機對秧苗進行大田移栽,這樣能夠使作業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具體的操作方法及要點如下:插秧過程中要保證秧苗的入土深度達到 2cm 左右,避免插入的過深或是過淺,如果秧苗入土過深,會對返青和分蘗造成不利影響,過淺會影響秧苗的成活率。移栽至大田內的秧苗密度直接關系到水稻的產量,可根據大田的地力對秧苗的移栽密度合理確定。如果大田的地力一般,則應對秧苗進行密植;對于地力比較好的大田,可采取稀植的栽培方法。秧苗移栽時,可將大田的下方作為起始點位,從該位置處開始,向大田的上方插秧,完成一個地塊后,要進行仔細檢查,看是否存在遺漏的情況,如果有,則應及時補插,從而確保苗全。
三、田間管理
寒地水稻田間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關系到優質高產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為此,要對田間管理予以重視。為使田間管理更具針對性,可在水稻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采取適宜的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為水稻品質和產量的提升提供支撐。
1、拔節孕穗期的管理要點
這是寒地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持續時間約為30d左右,處于該階段的水稻秧苗長勢比較快。因此,要做好溫度的控制和水肥管理。
(1)控溫
由水稻的生長習性可知,其屬于喜溫的農作物,溫度過低會對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溫度低于16°C ,則會導致水稻停止生長。所以,在拔節孕穗期要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與水稻的產量成正比關系,即溫度每升高 1°C ,每公頃水稻的產量將會提升 300-336kg ,提升的幅度主要與水稻的品種有關。最適宜水稻拔節和幼穗分化的溫度為 28°C±2°C ,夜間的最低溫度應不低于18°C 0
(2)灌溉
寒地水稻拔節孕穗期的氣溫比較高,此時的水稻植株因葉面積較大,從而導致水分的蒸騰量較多,如果該階段缺水,則會對水稻的正常發育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導致產量下降。所以,在拔節孕穗期要加強灌溉。當幼穗進入分化期后,應確保田間水量不低于 90% ,發現缺水應及時補充,水稻拔節期時,可以采取淺水勤灌的方法,孕穗期時應使田間水層保持在 3-5cm 左右,這樣可以達到滋養根系、保護葉片的效果,從而防正植株出現早衰的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拔節孕穗期不宜深水灌溉,以免造成稻穗畸形,導致結實率降低,使產量下降。
(3)施肥
水稻拔節孕穗期需要大量的養分,確保幼穗能夠順利分化,通過穗肥的合理施用,能夠達到增加穎花和粒數的效果。為防止水稻植株出現貪青晚熟的情況,可在適當的時間段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使植株早熟。水稻拔節孕穗期的施肥要點如下: ① 結合大田的肥力和幼苗的長勢進行施肥,如果大田土壤比較肥沃、幼苗長勢較旺,則可少施肥,反之,應增加施肥量,保證養分的充足供給。對于缺肥的地塊,應在7月5日到10日追施氮肥,可以選用尿素,施用量控制在每公頃 60~75kg 左右。 ② 水稻幼穗在抽穗前2周生長速度最快,可在該階段進行追肥,由此能夠促進穎花數量增加。孕穗期的水稻對水分的需求量比較大,可將追肥與灌溉相結合,通過硅肥的施用能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提升,避免倒伏對水稻產量帶來的不利影響。
2、抽穗開花期的管理要點
(1)溫度控制
溫度是影響水稻抽穗開花期植株受粉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個階段,如果出現低于 20% 或是高于 35qC 的氣溫,均會導致水稻抽穗出現推遲的現象,嚴重時會造成出穗不齊、大量的穎花退化、不孕率增加,空殼增多,水稻的產量將會隨之下降。因此,水稻進入抽穗開花期后,要對溫度進行控制,防止夜間低溫和日間高溫。
(2)灌溉
水稻進入揚花期后,可以采用間歇灌溉的方法,即淺、濕、干。這種灌溉方法能夠增加田間積溫,對水稻后期成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增強水稻根系的活力,有效防止植株出現早衰的現象。不僅如此,間歇灌溉在節水方面效果顯著,能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具體灌溉時,可將田間灌水高度控制在 3-5cm ,待水自然落干后,用腳輕踩土壤腳窩處如果有水,便可再次向大田灌水至之前的高度,如此循環往復,直至水稻進入始穗期為止。
(3)施肥
水稻抽穗開花期可將氮、磷、鉀3種肥料配合施用,氮肥可以少施,磷鉀肥可以多施。水稻抽穗前3周左右,應補施氮肥和鉀肥,并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果植株中期出現脫氮的狀況,要提前穗肥的施用時間。
3、灌漿結實期的管理要點
(1)調控溫度
在寒地水稻生長發育的整個周期內,溫度對產量和品質影響程度比較大的階段為灌槳初期,該階段最有利于水稻灌槳的溫度為22-26℃,溫度過高或是過低,均會對水稻的品質和產量造成影響。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合理調控溫度,避免高于 35% 和低于20℃的情況發生。
(2)灌溉
灌漿結實期應以干濕交替的灌溉方式作為首選,大田灌水控制在 3-5cm ,待水自然落干后,用腳輕踩土壤腳窩處無水便可再次灌水至之前的高度,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黃熟期時,將田間的水全部排干。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抽穗后30d之內必須保持連續灌溉,非特殊原因中間不得停灌。
(3)施肥
在該階段,應施用攻粒肥,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只要水稻植株的生長處于正常狀態,便不需要施用氮肥,應多施磷鉀肥,其中磷肥的用量控制在每公頃 22.5kg 左右,鉀肥以每公頃 45kg 為宜。
四、病蟲害防治措施
1、稻瘟病的防治
稻瘟病是黑龍江地區寒地水稻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該病害對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危害較大,一旦大面積發生,將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對稻瘟病的防治予以重視,具體措施如下:選取抗病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從源頭上降低稻瘟病的發生概率;加大田間管理力度,科學施肥,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發現染病的植株要及時拔除,帶出大田后采取深埋或是焚燒的方法處理,以免病菌傳播擴散,造成更多植株染??;化學藥劑在稻瘟病的防治方面效果顯著,可將咪鮮胺作為首選,用藥時應控制好濃度和劑量。
2、稻曲病的防治
稻曲病是一種具有較強傳播性的水稻病害,病原菌通常是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會萌發分生孢子,數量較大,極易擴散,水稻幼穗是孢子侵害的主要對象,如果防控不及時,則可能造成水稻減產。稻曲病的防治措施如下:選取抗病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水稻生長發育期間要加強田間巡查,一經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操作時要避免菌粉散落;溫度過高、濕度過大會使稻曲病的發生概率增加,所以要適時播種,使植株抽穗期避開高溫、多雨季節,控制好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選用多菌靈對水稻種子進行浸種,在水稻破口期前1周,選用適宜的化學藥劑對該病害進行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咪鮮胺銅鹽·氟環唑、菌核凈等,用藥時除了要控制好濃度和劑量外,還要定期輪換,以免產生抗藥性影響防治效果。
3、潛葉蠅的防治
潛葉蠅以水稻植株的葉肉為食,會對受害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造成影響。針對潛葉蠅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田間地頭的雜草要及時清除,消滅藏于其中的潛葉蠅,以此來降低蟲口基數;田間管理時,加強水肥管理,以淺水的方式對稻田進行灌溉,這樣能使潛葉蠅的產卵量有所減少;化學藥劑在潛葉蠅的防治中效果顯著,可以選用濃度為 70% 的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或是濃度為 3% 的啶蟲胱乳油等,以噴霧的方式給藥。
4、負泥蟲的防治
負泥蟲是寒地水稻常見蟲害之一,該蟲害多發生在水稻幼苗期,危害對象為水稻葉片,如果蟲害大規模發生會造成水稻減產。針對負泥蟲可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負泥蟲會藏在雜草內越冬,及時、有效的除草能消滅大量的負泥蟲,減輕危害;選用適宜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濃度為 40% 的毒死蜱乳油、濃度為70% 的吡蟲啉、濃度為 80% 的敵敵畏乳油等。
5、二化螟的防治
二化螟為寒地水稻常發性害蟲,危害性較大,一旦大規模發生,會導致水稻減產。為減輕二化螟對水稻的影響和危害,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使用誘殺盒對二化螟進行誘殺,在稻草垛的周邊位置處加裝殺蟲燈,利用二化螟的趨光性對其進行誘殺;選用阿維菌素、氯氰菊酯等藥劑,用藥時控制好藥劑的濃度及用量,避免濃度過高或用量過大產生藥害。
綜上所述,黑龍江地區是寒地水稻的主產區,在對寒地水稻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要優選良種,并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預處理,隨后對種子科學播種,提高成活率,播種后要加強田間管理,這樣才能為水稻植株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由于病蟲害對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影響較大,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病蟲害,從而減輕對水稻的影響,如此方可為優質、高產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154211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寶泉嶺分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