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考場準備答題時,古代考生與我們現代人都將面對同一個靈魂拷問:這考卷上到底寫的是什么?為什么我沒復習到的部分都出現了?
這種一頭霧水的考題大多數都是唐代的經帖、宋代的墨義,相當于我們現代人的填空題。就拿唐代的經帖來說,考題主要是為了考查考生們對于經典知識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考生的記憶力。這種考題一般是遮掩經書的前后文,只留下一行,裁紙為帖,貼住其中幾個字,考生要把這幾個字寫出來。
宋代的墨義也沒好到哪里去,考試內容的燒腦程度與唐代相當。根據馬端臨所見到的呂夷簡應解試的試卷,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考題。比如“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又比如“見有禮于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這些試題,想要回答上來,必須要死記硬背,想要考上,全憑借記憶力。
諸科考試僅止于此,記憶力不行就考不上,于是大多數考生選擇了進士科,因為進士科有開放型試題,除了經帖、墨義外,還考詩、賦、論,這樣不僅不用完全死記硬背,還可以發揮一下文學才華,所以當時的考生都極為重視進士科。
不過,就算是進士科的開放型試題也不是那么容易考過的,因為細化到答題與判卷的標準,依然要殺死考生們的腦細胞。詩賦必須遵守一定的寫作規格,譬如對偶、音律、韻腳、字數等等,到處都是“扣分點”。尤其是韻腳,考官不僅要出題,還規定韻腳,一旦落韻,就直接“掛科”。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
(供稿 常 麗)
上期讀2~讀3版參考答案
1.D(“莊重嚴肅的語言情境”錯誤。) 2.A
3.第一處:意在體現學生作文時喜歡用套話、空話,做題目而非寫實,反映出學生受傳統作文觀念影響,不能真實地表達生活感受。
第二處:作者敘述語言,一方面真實地寫出了改卷子的教師對時間流逝的真切感受,日子在改卷的忙碌中過得很快;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莫須有先生發卷子時對學生模仿行為的批評,推動了情節發展。
4.作為一種寫作方式,寫實區別于虛構、模仿,要求作者觀察并記錄生活,反對描寫與之無關的內容;寫實強調客觀描寫,不過度地刻意加以修飾,在行文中自然體現出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寫實也意味著一種入世的、實踐的人格修養和生活態度,也就是人的“自立”,寫出有個性的內容,展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觀察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