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家安排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作為前奏,2025年7月3日,中國海軍航母編隊抵達香港。央視新聞制作了一個短視頻一一伴著《東方之珠》“船兒彎彎入海港”的樂曲,山東艦緩緩駛進香江。
這段短視頻打濕了無數國人雙眼,更在評論區引發熱議。這是因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太多、太久,“回頭望望,滄海茫茫…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了捍衛祖國海空安全,無數前輩和同輩付出了太多血汗甚至犧牲。
而今,新時代的海空力量建設者們,正不斷推出更多的先進武器裝備,告慰先烈們的在天英靈。
長空“鑄劍”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于1933年在杭州成立“中央杭州飛機廠”。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央飛機廠”先后遷往武漢和云南瑞麗,1942年在日寇轟炸下被迫解散。1940年,國民黨政府“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在貴州大方縣羊場壩溶洞中成立,蔣經國任名義廠長。1943年3月,蔣介石曾到該廠視察并題詞一“我們發動機何日可以完全自制”。然而,無論蔣氏父子怎樣重視,都為時已晚,因為航空武器不是一朝一夕能造出來的。該廠生產的發動機,直到國民黨敗退臺灣,也未派上用場。
20世紀50年代,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下定決心,要建設起一個完整的航空科技工業體系。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政務院頒發《關于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成立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4月17日成為新中國航空工業的誕生日。1954年7月3日,南昌洪都飛機廠制造出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初教五”,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了嘉勉信。
1955年10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我們用10余名在朝鮮戰場被俘虜的美國飛行員,換回了被美國軟禁多年的錢學森。1956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各界人士時問錢學森:“我們國家用三個五年(到1971年),在原子能、原子彈和導彈尖端技術上,能不能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錢學森明確地回答:“只要計劃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此后,受周恩來總理委托,錢學森寫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據此,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航空工業委員會,全面領導中國導彈、航空、航天的科學研究工作。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非常關心航空工業的發展,幾乎視察過所有飛機制造骨干企業。比如,1958年2月12日和13日,毛澤東先后到沈陽黎明發動機公司和沈陽飛機制造公司視察。1966年1月17日,中國第一型兩倍音速噴氣戰機殲-7實現首飛;1969年7月5日,殲-8雙發高空高速殲擊機實現首飛。
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工作。受各種因素影響,軍工企業訂貨大幅縮減。鍋碗瓢盆、洗衣機、冰箱、空調、摩托車、汽車,還有房地產,只要能給職工發出基本工資,軍工企業什么活都干。這是軍工企業最難熬的時期,目的就是想方設法“活著”。筆者在1997—1998 年擔任哈爾濱航空機電公司(155廠)廠長期間,曾為哈爾濱飛機公司生產的“松花江”牌微型面包車制造發動機分電器、雨刷器等汽車零部件,用來抵補哈飛為工廠提供的電費。當時,哈爾濱飛機公司、昌河飛機公司生產的黃色微型面包車是北京出租車的主力車型。
1999年5月8日,美軍悍然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天使館,三位同胞罹難。然而,運送同胞遺體回國的卻是美國波音飛機。這是中國航空工業人的巨大恥辱,也是中國軍事裝備跨越式發展的開始。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再次加速中國航空產業發展。
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隱身戰斗機殲-20

2007年,中國決定自主研發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于2013年首飛,2016年正式列裝部隊,代號“鯤鵬”。2022年4月,按照中國與塞爾維亞之前簽訂的協議,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連續4天執行了22架次跨洲際物資投送任務。2023年,國產大型客機C-919正式在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上線運營。
空警-2000、空警-500預警機相繼研制出來。殲-20隱形戰機、直-20武裝直升機很快列裝部隊,中國空軍進人“20”時代。
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裝備有中國殲-10CE戰機和霹靂-15導彈的巴基斯坦空軍,完勝裝備有法國陣風戰機的印度空軍,引發了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霹靂系列空空導彈發展過程中,美國作出過特別“貢獻”。1958年9月24日,金門炮戰期間,國民黨空軍發射的一枚“響尾蛇”導彈墜地后沒有爆炸,被解放軍完整繳獲。后來,中國與蘇聯合作研制出了各自的紅外制導空空導彈。中國導彈型號名為霹靂-2,蘇聯的導彈名為環礁-2。霹靂-2空空導彈在國產殲-6、殲-7戰機上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
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同臺競技,我國航空工業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走過了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
2025年6月的法國巴黎航展,中國空戰裝備成為展會熱點。面對殲 -10 和陣風敦優敦劣的媒體提問,中航工業集團發言人說:兩型戰機都是世界上的先進戰機,希望各國先進戰機能為捍衛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然而,北洋水師卻在甲午海戰中慘敗于日本。
在拙著《海空天5000 年一一大國文明與力量簡史》中,筆者寫道:“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們會常常想起甲午海戰中犧牲的艦長鄧世昌,服毒自殺的水師統領丁汝昌,自責自殺的劉步蟾、林泰曾等,他們用生命維護了北洋水師最后的尊嚴。”
實力落后于人的年代,維護尊嚴勢必要付出沉痛代價。
抗日戰爭期間,年輕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陳懷民等在飛機彈盡受重創時駕機撞向敵機;國民黨海軍曾將艦船沉江以阻擋日軍進犯;招商局的船隊,民族資本家盧作孚的船隊,在轉運完重要抗戰物資后,也將許多貨船沉入長江御敵。
新中國成立前后,再次面對“堅船利炮”的挑畔和威脅時,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開始奮起還擊。
1949年4月20日拂曉,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解放南京之時,英國“紫石英號”護衛艦(HMSAmethyst)出現在江蘇泰興江面,我岸防炮兵在警告無效情況下果斷開炮,將“紫石英號”重創擱淺,艦長中炮重傷身亡。
1953年9月9日,駐香港英軍炮艇進入中國珠江口,用相機拍照中國艦船進行挑畔。中國海軍在警告無效情況下,發射的第一發大口徑炮彈就擊穿英國炮艇船艙,艦長中炮重傷身亡。這是新中國海軍第一次與外軍的海戰。
衛我海疆
悲憤于鴉片戰爭失敗,魏源于1842年寫成《海國圖志》巨著。“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在隨后開始的洋務運動中,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總局先后成立。1888年,大清王朝建立起了一支自認為
歷史有時總是巧合,哪里跌倒哪里站起。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英國用艦炮強迫清政府在南京簽訂了割香港、賠巨款的《南京條約》。百年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分別在南京、香港附近水域,兩次反擊進犯英軍,兩次擊斃英艦司令。這或許就是:“時也、勢也,海運即國運。”
當然,僅有對外還擊的勇氣還遠遠不夠。我們漫長的海岸線,需要強大的海軍和艦隊。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東海艦隊后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1959 年國慶期間,毛主席面對赫魯曉夫“核潛艇技術復雜,花費大,中國造不出核潛艇”的傲慢,發出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建成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人列海軍服役,被命名為“長征一號”。
雖然有了核潛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海軍還是一支近海防御的“褐色海軍”,戰機在南海上空停留時間有限,南海島嶼被周邊國家不斷蠶食。
已經去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曾擔任過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海軍司令員。他海洋意識強,較早提出發展航母設想,并在20世紀70年代主持過航母論證研制工作,后因故中止。時至今日,劉華清踞起腳觀看國外航母的一張歷史照片,依舊打動著無數人。
可以告慰劉華清的是,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人列服役;2019年12月19日,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山東艦”入列服役;2022年6月17日,003號航母福建艦下水。中國已進入三航母時代。
2021年4月23日,中國海軍節。在海南三亞,習近平總書記為海軍三型主戰艦艇授旗,其中包括可攜帶多枚遠程潛射彈道導彈、射程10000公里的中國新一代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該艇被命名為“長征18號”。
從“長征一號”到“長征18號”,從“褐色海軍”到航母下水守衛深藍,無數軍工人為此默默付出了畢
生心血,甚至是寶貴生命。
2025年2月10日在武漢送別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時,我不禁又想起了羅陽同志。“才見霓虹君已去,英雄謝幕海天間”,這是中國航空人為艦載機現場總指揮羅陽同志作的挽聯。我與羅陽同志見的最后一面是在航空工業集團總部,我問他來做什么,他一臉愧疚地說“工作沒做好,來檢討”。我知道他所說之事,不是他的責任,但他是總指揮,責無旁貸。
從林則徐、鄧世昌、陳懷民,到錢學森、劉華清、王偉、黃旭華、羅陽,“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
新征程新挑戰新力量
“鯤鵬”遠航塞爾維亞,“奮斗者”號深潛馬里亞納萬來海溝,如今的中國海空力量,已經足以捍衛祖國海疆和領空。
2021年8月,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在南海游蕩時,被中國艦船“全程護送”。英國媒體《每日快報》發布消息稱,該航母編隊在駛離南海進入太平洋之際,其護衛艦通過掃描定位發現了中國水下攻擊型核艦艇的活動,這說明在此之前該航母已經被中國潛艇“跟蹤了一段時間”。
對此,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尊重各國艦船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自由,但堅決反對有的國家出于挑釁目的,不遠萬里派軍艦過來刷“存在感”。中國軍隊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予以堅決有效應對。
但這還不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我們將遭遇更大挑戰和更強對手。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國際形勢暗流涌動,看不見硝煙的“炮火”可能隨時襲來,我們必須有更好保護自己的強大力量。這給中國軍工企業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
第一,強化危機意識應變局。以數智化技術賦能新裝備,中國軍工企業當然不會慢于對手。但由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我們研制的新裝備普遍缺乏應用場景,其數據訓練和迭代升級必然會受到影響。在俄烏沖突、以伊沖突中,美國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指揮平臺都有參與,積累了天量實戰數據,其人工智能武器不斷迭代升級,新戰法也不斷出現。
帕蘭蒂爾公司被稱為“美國國運股”,是一家真正靠AI盈利的新軍工企業。2025年7月,該公司股票市值超過3500億美元,是世界第一大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市值的3倍多。2024年2月,美國《時代》周刊文章披露,俄烏沖突爆發后不久,帕蘭蒂爾公司CEO卡普就到烏克蘭與總統澤連斯基會面,幫助烏克蘭軍隊應用人工智能AI軟件分析處理來自無人機、衛星、地面人員、可穿透云層雷達等來源的原始情報,確定打擊目標和方案。卡普說:“在烏克蘭戰場上,我們可以做一些在美國國內環境下無法做到的事。”
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中國軍工企業要高度重視、迎頭趕上,加快打造新質戰斗力。
軍工企業還要向華為公司等優秀民營企業學習,善于“用數學補物理,用非摩爾補摩爾”,用中國方案和更多付出彌補實戰數據不足的缺憾,加快智能裝備研制迭代速度。
第二,強化責任擔當顧大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工企業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軍隊發展出體系化作戰裝備的同時,還研制出了核電站、大型客機和運輸機、北斗導航系統、天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大型豪華郵輪、汽車等系列民品,解決了國家經濟建設燃眉之急。但是,軍工企業研制的這些民品經濟效益卻常常不夠理想。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許多關鍵配套高附加值部件還受制于人,形成了總裝廠利潤少、配套廠利潤多的尷尬局面。中國軍工企業雖然早已習慣在美西方封鎖中創新發展武器裝備,但當下要把這種能力進一步拓展,在解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中強化責任擔當,為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新的貢獻。
第三,強化探索精神開新局。奮進新征程,中國軍工企業要向前輩們學習,不迷信西方權威,勇于探索,創造更多的“錢學森彈道”和“于敏構型”,開拓新疆域。在創新、孵化、推廣應用“0一1”顛覆性技術過程中,中國軍工企業要敢于“吃螃蟹”。這方面我們要向美國軍工企業學習。計算機、半導體、互聯網、AI等新技術在萌芽孵化初期,美國軍工企業都是先鋒用戶。
開拓新疆域,軍工企業還要善于凝聚各方力量,加強與院校和各類所有制企業以及個人合作。雖然一段時間以來,個別民營企業在采購訂貨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回到封閉發展的老路。“持久戰”“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等我黨的抗戰理論,指導著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必將成為中國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斗爭中的制勝法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回顧中國海空力量形成的來時路,展望中國海空力量發展的新征程,我們應該以清代板橋先生的詠竹詩來自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作者原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現任中央企業專職外部董事,履職于中國船舶、中國石化和招商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