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資央企正在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與戰新產業發展,錨定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塑未來競爭格局的關鍵抓手,以“融”塑鏈,夯實產業鏈供應鏈根基;以“合”賦能,培育良好產業生態;以“責”鑄魂,彰顯國資央企擔當。
當政策東風、國企動能與邊疆機遇疊加,曾經沉寂的廠房如何被重新“點亮”?優質文化內容如何融合產業、創造價值?以科技創新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如何邁出堅實步伐?
圍繞上述議題,2025年8月14日,第十二期“現代新國企”研討會在新疆伊犁成功舉辦。研討會的主題為“科技賦能創新驅動一國資央企引領產業融合暨產業興疆協同發展”,同期舉辦了“產業興疆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文體旅產業激活經濟增長新引擎”“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與可持續發展”3場平行分論壇,并設立了室內外專題展區,充分展現了國資央企以“融”引領、以“合”賦能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國資央企和知名民營企業代表、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等近200人參加論壇,分享真知灼見,共話產業融合新未來。
以“融”引領以“合”賦能
近年來,國資央企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新型融合產業生態的創新實踐,同時搭建跨區域、跨領域的產業合作平臺,為區域經濟發展注人新的動能。
工業遺產是產業融合的“空間載體”,可以激活存量資源與創新場景。“產業因融合而拓展,文化因互鑒而精彩。”在原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勵小捷看來,目前央企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情況總體向好,勢頭強勁,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形成了文旅融合的綜合效益,也呈現出多層次開發、多樣化利用的局面。老廠房和在用工廠秉持融合思路,以用促保,與新經濟同頻共振。
在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的關鍵環節,理念的正確引導至關重要。“科技賦能產業融合的過程不是機械疊加,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要讓科技為人所用,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翟惠生表示,國資央企講好產業融合的故事,要從真實需求出發,回到生活的實效中去。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強調,要加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綠色制造體系與生態效益雙贏,并推動內地產業與“一帶一路”開放合作。同時,建立國有企業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整體評價注重“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具體評價要“因企制宜”,既保證長期使命的穩定性,又兼顧具體戰略任務的動態性。
今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高效推進供需對接,帶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21家中央企業牽頭建設的24個創新聯合體有序運營,86家中央企業帶動800余家國企民企、高校院所推進1000多個項目,190項成果實現應用推廣。在全國各地,國資央企正以“合”賦能,為產業生態涵養培育提效,暢通產業循環,促進共榮共生,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綠發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體現為“牽頭2項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1項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的硬核動作。中國綠發集團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孫文燕介紹,中國綠發與中國科學院等聯合成立7家科技型企業、3家聯合技術研發中心,組建綠發高科公司,搭建戰新產業專業化、集約化管理體系。
山東土地發展集團的“西北戰略”已經全速起跑。“通過空間重構、產業重整、機制創新等路徑,統籌土地整治、生態修復治理、文化潤疆工程、現代產業導入與新時代連隊建設,探索師市國有企業市場化運作團場資源要素和產業的經營模式,打造三產融合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兵團樣板。”山東土地發展集團董事長李波在發言中稱,公司重點培育“農畜產品種養加工融合產業鏈”“現代農機智慧服務融合產業鏈”和“紅色農文旅融合產業鏈”三大融合支柱產業鏈條,樹立新時代團場振興示范樣板。
在低空領域,中國通航以全資質通航布局集團化、產業化轉型,形成了全資質通航的核心能力,低空文旅 + 無人機、智慧基礎設施網絡兩個主業務板塊,以及航空維修、貿易、培訓等一個延伸業態,實現了從單一通航企業向產業化集團的轉型。
“秉持運營牽引、基建先行、融合互促理念,以低空運營主業為著力點,強化逆向補鏈延鏈能力,通過場景運營牽引帶動前端研發制造和后端綜合服務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國通航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昱介紹,在“一基兩翼三突破”戰略中,“一基”指低空新型基礎設施,“兩翼”為低空運營、制造,“三突破”包括低空 + 文旅、低空 + 測試試飛、低空 + 海洋。此外,起降網、信息網、服務網及低空智慧管控平臺“三網融合”,為多元場景奠定了基礎。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文明交匯、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正值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關鍵時期。在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新疆區屬國資國企的完成率達到 90% 以上,地州市達到 83% ,落實專項資本金投入210億元,研發投入達13億元,新增兩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家企業、12項成果人圍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企業活力與創新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2025年8月14日,第十二期“現代新國企”研討會在新疆伊犁成功舉辦

為了真正將區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新疆文化旅游投資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讓群表示,科技是引領產業融合天然的連接器與催化劑,是驅動產業興疆的重要動能,能夠有效打破行業壁壘和地域限制。要促進文旅與交通、商貿、農業、康養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與價值共創,帶動全區資源優化配置與區域協同發展。
文化為本科技為翼
當融合成為發展的底色,當文化與科技的碰撞回歸到生活,以歷史文化和優質內容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老工業銹帶變身科創舞臺,戈壁生態衍生出數字孿生,草原天山延伸至低空文旅,絲綢之路的發展圖景愈發生動可感。
“我們要通過照見過去,看到未來。”翟惠生表示,只要是歷史就應該照見,這就是不忘初心。這并不是簡單的懷舊,要知道經驗在哪,教訓是什么,沿著正路走好。
勵小捷用一組最新數據印證了“照見”的深度:第四次文物普查共有工業遺產5423處(尚未進行定級),其中“武漢漢冶萍、漢陽兵工廠”“青海221基地”“貴州航空發動機廠舊址牛洞”等工業脈絡被重點標注。他強調,這些遺存能夠縱向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成就,本身就構成了立體的國家記憶“內容庫”。
國資央企加強對“內容庫”的深挖與應用,功夫在平時。“目前,可以將仍在進行工業生產的工業遺產拿出一定的空間對外開放,與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既可以對職工進行廠史教育,又能作為青少年教育的研學基地,延續現有用途,以用促保。”勵小捷說,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也要有融合的思路。
文旅產業亦然。“新疆旅游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國外的旅游品質,但相應的經濟效益目前還沒有形成。”兵團文旅規劃研究院籌建負責人張祥宇表示,痛點如何破?還是要走“文化內容 + 科技”的融合之路。
“依托‘文化潤疆’和‘旅游興疆’戰略,天山天池、喀納斯、那拉提等一批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已率先完成數字孿生建模,非遺數據庫與游客手機端的實時交互成為常態。”黃群慧進一步闡明文旅與數據科技結合的潛力。
科技是天然的連接器與催化劑,起點是內容,終點是用戶。“新疆幅員遼闊,景區分散,旅長游短,管理半徑大,服務觸達難,是天然瓶頸,科技賦能是破局之舉。”劉讓群強調,最終目的是要讓沉睡的歷史文化活起來,讓壯美的自然風光動起來,才能有情有感有效增強文化認同。
科技正在重塑文旅消費場景。劉昱以海南為例,展示“低空 + 旅游”如何把“三度一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復合消費生態:直升機觀光、無人機物流、區域“低空巴士”利用現有網絡和產品基礎,結合新型航空器發展開展常態化載人低空項目,讓海島旅行從平面走向立體。
為了給國內外游客提供更舒適、更有溫度的新疆旅行解決方案,中國綠發以國際高端酒店為核心引擎,打造了“世界眼光、中國氣派、新疆特色”的華美勝地度假產品集群。據悉,中國綠發新疆華美勝地文旅產業集群項目兩期累計投資建設中高端酒店27個、文旅度假區和商業集群各1個,酒店建筑面積達105萬平方米,客房數超過7000套。
因地制宜發展邊疆
近年來,從方頃光伏到戈壁基站,從一粒文冠果到一架無人機,國資央企用“因地制宜”的策略,回答著“新質生產力如何落地生根”的時代之問。
“中國綠發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兩期總規劃裝機容量2230萬千瓦,涵蓋光伏、風電等。”孫文燕表示,一期項目已實現1200萬千瓦并網,人選國務院國資委戰新產業“百大工程”,若羌、尼勒克、米東等項目連創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項目紀錄。中國綠發用\"高質量抓好新能源項目建設運營”作答,并將加快打造一批創新領先、安全優質的光伏風電產業園區,全力參與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建設,讓“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成為看得見的實景圖。
新能源的“新賽道”需要數據“新基座”。在新疆哈密,高聳的升壓站與5G基站并排而立,無人機巡檢、AI功率預測系統實時運行,正把“新基建”的能量注入一塊塊光伏板。對此,黃群慧表示,“要推進‘連接 + 算力 + 大模型’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
在智慧數據平臺建設方面,劉讓群表示,新疆文旅集團已在自主研發并運營“慧游新疆”智慧文旅消費平臺,整合40余家4A級以上景區,100余家酒店,183家旅行社,1000余臺社會車輛,并與美團、攜程等OTA對接,實現“全覆蓋全鏈條全過程的旅游服務體系”。
從和田到克拉瑪依,山東土地發展集團依托國內最大最全的文冠果種質資源庫,選育適合鹽堿地、荒漠沙地種植的新良品種,提高沙漠栽植成活率至80% ,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生態修復久久為功終結碩‘果’。”李波以策勒縣文冠果治沙示范基地為例介紹道,這里種植任務已全面完成,其“治沙 + 產業”模式,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緊密結合,成為國家干旱區生態修復可復制、可推廣的典范。計劃打造10萬畝文冠果碳匯經濟林,為西北干旱區生態修復提供山東土地方案。從而,用文冠果串起生物制造增產豐“糧”的第二曲線,實現從增產向增值的根本轉變。
在海南,低空產業以一套國資主導的新機制,以及技術融合的創新經驗正在破解“小散弱”困局。“通過縱向并購輸出安全管理體系、優化市場秩序;通過縱向延伸反哺地方經濟、實現多方共贏。”劉昱表示,基建創新以“三網融合”筑牢安全基座,中國通航低空智慧管控平臺具備數字化底座、數字孿生、智慧低空管控等功能,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創新融合共啟未來
在“十五五”謀劃之年,“產業融合”正在成為開啟區域高質量發展之門的“鑰匙”。在眾多融合業態中,央企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尤為引人關注。工業遺產為各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礦藏,也為今天的發展提供了騰挪空間。
“目前,我國工業遺產還未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總的看還在起步階段,發展前景廣闊。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要有融合的思路,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勵小捷在發言中強調,要注重挖掘工業遺產的內在價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工業遺產的條件屬性各有不同,所處的地域環境也各有不同,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一刀切、同質化。
“找到新疆之所需,企業為新疆之所需解決問題,企業同時便能贏得發展機遇。”翟惠生建議,政策與決策的關鍵在于把歷史轉化為面向未來的動能。如何實現這種轉化?翟惠生指出,“應該用文化給科技賦能,如果沒有人的智慧,科技無法賦能經濟。科技是手段,文化是根基。”
因此,相關企業和項目必須先回答“時代要什么”“文化是什么”,再去尋找“科技能做什么”。未來,從智慧文旅平臺到低空經濟,從生態修復到數字農業,所有項目都要接受“能否回到生活”的檢驗。
為推出受年輕用戶市場喜愛的文化產品,劉讓群表示,新疆文旅投將打造數字文旅IP矩陣,孵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超級數字IP,加快文旅 + 低空、文旅 + 康養、文旅 + 裝備,培養一批專精特新文旅科技企業,形成跨界融合,相互賦能的產業新生態。同時,完善數據資產管理體系,積極探索數據資產的市場化運營和價值釋放,建好智慧文旅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創新平臺,研發新賽道、新模式、新空間,讓數據真正成為驅動增長的新動能。
中國通航將以海南經驗為紐帶,與新疆共探“空中絲路”新可能,讓低空翅膀托舉文旅振興,讓雪山草原、大漠綠洲煥發“云端動能”。
面向未來,李波表示,山東土地發展集團將強化科技賦能,在“數字融合、創新驅動”上打造新引擎。持續聚焦生物制造與數字“雙碳”等產業板塊,加大在新疆的科研投入和技術布局。一方面,將深化生物技術應用,力求在文冠果耐旱抗寒品種培育、白羽雞種雞繁育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并積極探索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化路徑。另一方面,將推動數字技術與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業務深度融合,創新驅動為新疆的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注人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