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時代》
作者:日本銀行前行長白川方明 裴桂芬
出版單位:中信出版社
推薦人:主任(中文版譯者)
動蕩 動蕩39年
時代 白川方明親歷日本經濟繁榮與衰退的39年 [日]白川方明裝柱芬尹鳳寶.時體
白川方明 以日本央行行長身份和全球視野,反思日本高速增長后的經濟和貨幣政策 經機、東日本大地 后融機的
芬手風生時,如何思考?如何出的決斷?中國
心得分享:
這本書是2008年至2013年期間擔任日本銀行行長的白川方明撰寫的回憶錄,也是以其日本銀行職業生涯中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基于中央銀行的具體業務,探討和研究中央銀行本質的學術性成果。白川方明的5年行長任期內經歷的是一個“動蕩時代”。先是在“扭曲國會”下罕見地以副行長身份代行行長職權,很快升任行長后卻連續經歷了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局兩次政權更替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其間日本經濟態勢萎靡不振,通縮壓力持續高漲,日元升值趨勢難擋。
在中文版序中,作者提到撰寫這本書時關注中國的兩個問題:一是希望這本書中的觀點能對歐美主導的主流貨幣政策形成一定的沖擊,進而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理念;二是基于中國與日本面臨(過)共同課題,希望日本過往的經驗或教訓能對中國有所啟發。
首先,作者提出中日面臨的三個相同境況分別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人口動態變化以及與美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摩擦,可以說這三個問題提煉得相當精準。尤其是關于中日兩國共同直面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問題。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大陸人口總規模雖然保持增長,但增速已經相當緩慢,16一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與第六次普查相比減少了4000多萬人,202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為2.64億人,已占到總人口的 18.7% 。這與日本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情況完全相同。20多年來,日本人口動態變化已經影響到了日本經濟的方方面面,既有艱難探索后的成功經驗,也有改革滯后的失敗教訓。當然,作者在中文版序中也明確表述,“并不是主張中國面臨著與日本完全相同的挑戰,就應該采取相同的解決方案”,不過有前車之鑒總是好于“摸著石頭過河”。
其次,對于作者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國的貨幣政策理論研究者和中央銀行政策決策者認真思考的。這是由于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任意一國的貨幣政策都會對他國經濟及貨幣政策產生波及效應,尤其是作為基軸貨幣國的美國,其貨幣政策不僅影響了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運作,對中國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中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經歷了貨幣政策的短暫寬松時期,2011年確定了穩健貨幣政策基調,2016年采取了穩健中性原則,并在實踐中提出了結構性貨幣政策理念,即放棄總量調控,對不同行業實施差別化、定向性或針對性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自2013年起積極推出了多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創設了常備借貸便利(SLF)、抵押補充貸款(PSL)、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降準、扶貧再貸款、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CRA)等。
目前對于這類創新性貨幣政策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展格局下貨幣政策如何組合發力,結構性貨幣政策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結構性貨幣政策運用機理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對于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風險研究還有待深入,尤其是進入2021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基調變為在國際社會預期美聯儲或將收緊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如何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強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在結構性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中國是否需要借鑒日本的經驗,從宏觀審慎視角排查貨幣政策運行中的中長期風險,防范可能出現的泡沫現象?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提出了財政赤字貨幣化問題,主張在“前所未有的沖擊”“前所未有的挑戰”下可以嘗試央行直接承購國債的財政赤字貨幣化方式。這一說法首先引起了政策決策者的強烈反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表示,如果打開“財政赤字貨幣化”這個口子,就從根本上放棄了約束政府財政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認為,中國市場仍有一定的政府債券容納能力,央行沒有必要在一級市場直接購買政府債券;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實施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前提條件,而且央行直接購買國債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進入2021年以來,這一問題的受關注度似乎有所下降,但學術界對于財政赤字貨幣化理論基礎——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研究和爭論仍在繼續。近年來國內加大對現代貨幣理論研究,認為赤字貨幣化并不是源于近20年才出現的現代貨幣理論,央行在二級市場上買入國債持有到期的話,也應該屬于赤字貨幣化,這在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普遍,主張所有相關問題的學理討論與追求,最后需落在服務于解放生產力、實現經濟健康均衡發展、服務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很顯然,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不會就此終結,而白川在書中多處探討的中央銀行獨立性政策理念和日本銀行竭力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努力應該有助于澄清這一問題的本質。歷史何其相似,“好像誰都很難擺脫‘我們不一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