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在吉林省長春市西南郊的廣袤田野上,來自全國的上萬名建設者在此夯下了第一根基樁,立下“三年建成”的錚錚誓言。這一刻,民族夢想一“造國人自己的汽車”開始在這里生根發芽。
與今日的現代化汽車工廠建設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一汽前身)的建設者們從零起步,白手起家建廠造車,開創了汽車工業史的奇跡:1956年,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汽)創造的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生產線;1958年,第一輛國產轎車“東風”金龍和第一輛紅旗高級轎車相繼問世這些載入史冊的“第一”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造車的歷史,其精神與榮耀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最鮮明的紅色印記。
作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一汽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1965年以“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的擔當,全力支援第二汽車制造廠建設;改革開放后率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創合資合作新模式,與時俱進推動民族汽車工業創新突破,正是中國一汽紅色
印記的生動體現。
時至今日,中國一汽走過計劃經濟時代邁人全球競爭,跨越70余年,有白手起家的一往無前、有困難面前的千錘百煉。這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汽車人薪火相傳的奮斗精神,凝結成中國汽車工業不懈前行的動力源泉。中國一汽也積淀形成了獨有的先鋒文化一一產業報國、自立自強,這既是對光榮歷史的傳承,又是面向未來的精神指引。
“紅旗”夢想成真:從零起步的工業史詩
中國人何時能開上自己制造的汽車?新中國成立之初,這個民族夢想成為當時國人的集體期盼。黨中央把建設一座現代化汽車制造廠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這項承載著民族工業希望的宏偉工程,被鄭重寫人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黨中央的號召和指揮下,一場規模空前的汽車工業會戰在東北平原拉開序幕。全國各地的建設者紛紛奔赴長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工業重鎮的技術骨干背著行囊北上,僅上海市私營和公私合營企業就有近千名技術骨干前來支援。與此同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學府的畢業生以及眾多歸國留學生也懷著報國熱情,北上長春加入一汽建設大軍。
“鋼架上燃燒著電焊的火花,工地上懸掛著萬盞明燈。”當時流行的《工地夜歌》,生動描繪了工地上夜以繼日的景象。規模宏大的汽車廠共有106項工程規劃,建設最繁忙的時候,每天有兩三百個車皮滿載著各種材料和設備,源源不斷送到建設工地。廠長帶著職工日夜奮戰,哪怕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也不停歇。
1953年的冬天,是中國一汽建設的第一個冬季施工期。在四壁透風的建筑工棚,中國一汽的建設者作業時頭頂雪天,腳踏凍土,爬上30多米高空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中國一汽檔案館館長冷永昆說,為了工作方便,他們脫去棉手套,手指頭凍裂了口子就用膠布粘起來,咬咬牙,繼續干。龐大的吊車凍得不能發動,司機半夜起來用炭火烤吊車。南方來的建設者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
第一批建設者、中國一汽原副總經濟師馮云祥回憶:當時大家只有一個信念一一要把汽車廠建起來,一切都為了這個目標,條件很艱苦,但沒有人掉隊。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12輛解放牌汽車生產下線。老司機帶著12輛汽車組成的車隊游行慶祝,剛出廠區就被群眾圍住,長春市民像過節一樣穿上新衣服、涌上街頭,爭先目睹國產汽車的風采。兩年后,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先后問世,僅僅相隔33天。
上述成績的取得并非易事。當時,中國一汽在造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國內沒見過的技術難題。在“乘東風、展紅旗,造出高級轎車去見毛主席”的口號鼓舞下,中國一汽的干部職工們勇于攻堅克難。沒模具、缺經驗、時間緊,中國一汽就發動全廠職工攻克零件制造,工程師們查閱文獻,圍著僅有的幾輛進口樣車反復拆解、試驗,時任廠長饒斌和設計師們大膽決定一一召集全國最頂尖鈑金師傅,日夜連班倒,用錘子把車身敲出來。
就這樣,中國一汽用“鐵榔頭”敲出代表了當時中國汽車技術最高工藝水平的紅旗轎車。記者從中國一汽了解到,當時一汽廣泛動員群眾力量,全廠上下憑著“為國造車”的堅定信念闖出一條路。作為首款國產高級轎車,紅旗車融合了“天圓地方”“中國扇形格柵”“宮廷式尾燈”的東方設計和自主研發V8發動機,最大功率200馬力,最高速度為185公里/小時,它絕非單一汽車產品的突破,而是新中國汽車工業從弱到強的關鍵轉折點。
回望創業歷程,中國一汽表示,真正的民族品牌,既要有技術硬實力,還要有精神軟實力,中國一汽從解放到紅旗,從基礎卡車到高端轎車,把一個個“卡脖子”難題變成攻關清單,這段出汽車、出技術、出經驗的苦干實干是一汽的榮光和財富,曾經是國人的驕傲與向往,今后要傳承的不只產品和技術,還有歷史賦予的精神與情感。
振興民族工業:做國產汽車的先鋒
1965年,第二汽車制造廠(簡稱二汽)被確定為三線建設的重點。1966年初,中國一汽工廠設計處成立了二汽設計室,負責二汽的工廠設計工作。全廠所有管理干部、技術業務骨干,按照專業配套、政治力量、技術力量三個方面合理配置,分成三股隊伍,由二汽任選一股。
據介紹,中國一汽始終以產業報國為己任,在自身創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仍舉全廠之力支援二汽建設的重任。1966年,一汽在建設初期向二汽支援1539名技術業務骨干。此后又陸續抽調大批技術工人,累計支援4200余人,更承擔了二汽11個專業廠和熱處理、電鍍兩個系統的包建任務,為壯大民族汽車工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焊裝車間機器人自動焊接生產線
作為民族汽車工業的開拓先鋒,中國一汽的發展伴隨著探索與挑戰。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沒推出換代產品,解放牌汽車銷量持續下滑,中國一汽面臨嚴峻考驗。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一汽決心轉型。這場攻堅戰,一汽堅持依靠職工群眾,廣里全體干部職工自籌改造資金,結束了解放卡車30年一貫制,以不停產、不減產的方案垂直轉型,于1987年1月成功投產解放第二代CA141汽車,獲得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頒發的一枚一噸重獎章。
如今,在中國一汽解放廠區的一片松林中央,矗立著一個高5米、寬2.5米的大理石紀念碑,紀念碑上就鑲嵌著這枚獎章,記錄著那段激動人心的崢嶸歲月。
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中國一汽將自力更生與開放創新并重,主動與大眾、豐田、奧迪等世界汽車巨頭尋求合作,引進大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后續推出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國產車型。
一些人質疑“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中國一汽大眾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季志宏認為,以一汽一大眾為代表的合資企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汽車產業的領軍人才,為實現汽車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合資合作的最大成果。
市場化并非一帆風順,紅旗車一度銷量增長乏力。中國一汽以市場為導向重組機構,由集團總部直接負責紅旗品牌運行,建立更加專業、精細、扁平的構架和運行模式,與時俱進打造L、S、H、Q四大產品系列,在全國建設了一大批紅旗體驗中心,真正走向市場化競爭。
曾經國家大事有“紅旗”,紅旗有“國車”的美譽。隨著車型持續上新,紅旗車正不斷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國民車”。記者從中國一汽了解到,在一汽人心中,紅旗車是刻進骨子里的自信與擔當,象征著民族汽車的輝煌與榮耀。這份殊榮讓一汽人始終有產業報國的擔當和奮進奮斗的勇氣。當紅旗轎車駛向神州大地,今后追逐的不再是一個汽車夢,更是一個民族品牌的強國夢,這些“來時路”將永遠激勵一汽人再創輝煌。
永不褪色的紅色初心:新時期的傳承永續
走進中國一汽的紅旗繁榮廣區,隨處可見集成機器人按行程軌跡工作,工業機器人手臂升降旋轉,自動導航運輸車往來穿梭,智能控制屏幕上數字閃爍,在自動化機械與專業人工的配合下,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順利下線。
紅旗繁榮廠區是中國一汽全方位數智化轉型的一個生動縮影。中國一汽體數部負責人表示,72年前“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碑石立于長春,開啟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壯闊征程。當前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關鍵期,中國一汽仍然奮勇爭先,全面開展數智化轉型。
在中國一汽看來,數智化轉型不是小修小補,而是一場巔覆性的、由數據和人工智能(AI)驅動的大變革:必須要打破“經驗依賴”,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范式;打破“經驗依賴”,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范式;打破“產業局限”,鍛造產業競爭力的基石。并以智能化重構管理范式持續打造“智慧腦”與“中國芯”,自主研發“一汽·七星云工作臺”,讓2萬余名員工在線工作。
得益于數智化轉型的賦能和突破的一批核心技術成果,中國一汽不斷推出民族品牌產品,推動自主品牌向上向新。其中,紅旗品牌從A級到E級、從電動到混動、從左舵到右舵的全維布局,產品矩陣走向了具有全球共識的東方文化符號。
中國一汽將民族品牌的薪火代代相傳,2025年上半年,中國一汽自主品牌銷量超過44.98萬輛,同比增長 8.5% ;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超過14.5萬輛,同比大幅增長 95.5% 。中國一汽改革辦負責人表示,未來,還要發揚老一輩勇爭第一的奮斗精神,堅定推進“Allin”新能源戰略,爭當智能電動化浪潮的“排頭兵”。
2006年,中國一汽建設了紅旗文化展館,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重要車型和無數老一輩一汽人艱苦奮斗創造車壇奇跡的事跡。原中國一汽紅旗文化館首席講解員季小兵,在一汽工作了20多年,對紅旗品牌感悟很深。“老一輩一汽人用行動展示了勇爭第一的奮斗精神,積淀了中國汽車業激情和爆發的能量。”她說,這么多年來,一汽勇爭第一,創新業、擔使命,把紅旗精神刻在骨子里,希望紅旗文化館能帶給更多人精神力量,讓年輕人在未來征程上繼續前行。
不忘來時路藍縷,不畏風雨砥礪前行。70多年來,中國一汽見證了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面對新型工業化浪潮,中國一汽將始終牢記“產業報國、工業強國”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的時代機遇,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