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2025)在上海舉辦。在這場全球AI盛宴中,多家中央企業以務實姿態集體亮相,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成為推動AI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應用派”和“實干家”。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李鎮出席“AI煥新產業共贏”企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時表示,人工智能正加快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必修課”和“必選項”,國資央企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緊盯前沿發展態勢,發揮資源和場景優勢,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技術緊追 + 應用領航雙向發力,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AI發展正從“炫技”邁入“實用”階段。央企正努力挖掘高價值場景、夯實基礎底座、構建開放生態,讓AI真正做到“能用”“好用”“大家用”。
挖掘高價值應用場景從“技術可用”走向“全面賦能'
高價值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發揮效能的核心載體,決定著技術落地的價值限度,其作為人工智能落地見效、創造價值的關鍵依托,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實踐土壤、為實現技術賦能產業提供關鍵路徑。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在“AI煥新產業共贏”企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了首批40項央企人工智能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建設\"國資央企人工智能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庫”,充分發揮央企需求規模大、產業配套全、應用場景多的優勢,以“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為導向,央企力量帶動各方加快場景挖掘落地,堅持應用牽引,強化開放協同和開放合作,加快“應用領航”推動AI賦能千行百業。
近年來,“人造太陽”、國產大飛機、高鐵、盾構機等央企科技創新成果已然成為中國制造的亮麗名片,它們的研制離不開AI的幫助,也為AI的進一步落地提供了新的場景與方向。
中核集團依托西物院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通過對裝置產生的海量等離子體診斷數據進行挖掘與自主訓練,首創性打造了一款針對磁約束等離子體診斷數據統一表征與生成式補全的專業大模型。該大模型成功攻克了超高溫等離子體測量困難、診斷數據缺失的行業難題,依托已實現的相似物理現象檢索加速實驗優化,為核聚變研究提質增效。
中國航空工業強度所研發的“機器視覺C919全機疲勞試驗損傷檢測系統”具備毫來級裂紋損傷識別和追蹤測量能力,能讓檢測效率提升 40% 。目前該系統已在C919、C909、AG600等多個型號的全機疲勞試驗中投入使用,有力支撐了國產大飛機研制、適航取證、定壽延壽工作的順利開展。該技術孵化的智能檢測產品“面向元組件試驗的裂紋擴展跟蹤系統”打破國外同類設備技術壟斷,目前已實現產業化并出口海外。
此外,中國中車成功研制的中國首個高速動車組空氣動力學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將高速列車氣動仿真計算從“天級”提升至“秒級”,整體仿真效率提升30倍以上,推動我國高速列車外形設計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型。中鐵十一局“天盾構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基于中國鐵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提供的國產化算力、硬件和推訓平臺,以大盾構隧道智能建造管理平臺為中樞,融合人工智能與盾構技術,集成八大功能模塊,構建了多源數據融合、多工序協同、多模型推理的智能建造新范式。目前,相關場景成功應用于甬舟、成渝、深江鐵路等20余個國家重點工程。
人工智能除了在央企攻堅“大國重器”、賦能工業制造與國家安全時提供助力,也充分賦能守護國計民生、提速城市建設與公共服務的過程。
國家電網“
光明大模型’打造超大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大師”項目全面賦能電力能源調節各環節,支撐上海建成城市級虛擬電廠,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80億元,年均減碳量51萬噸,成功實施了全國首次無功需求響應和低碳虛擬電廠精準響應。目前,“光明電力大模型”已在國家電網公司總部,以及27家省級電力公司完成上線和部署,在電網規劃、電網運維、電網運行、客戶服務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日均調用量達百方次。
針對建筑結構方案設計“耗時長、投入多、易出錯”的業務痛點,中國建筑自主訓練完成建筑結構設計專用AI模型ArchiMind。該模型自主構建了面向工程設計圖的建筑工程設計訓練數據集,具備良好數據兼容性和協同設計能力,已實現與中建集團自主研發的EasyBIM國產建筑工程BIM設計平臺的對接,拓展國產軟件的智能化能力,積極融入和助力國產工業設計軟件的生態建設。
中國物流所屬中儲智運依托“流云”大模型底座能力和智能組網路由算法,創新構建M-TMS智慧多式聯運平臺,將AI技術深度融入公鐵水海空多式聯運核心業務環節,能夠有力支撐“公轉鐵”“公轉水”及多式聯運“一單制”落地,運輸成本平均降低5% ,運輸時效提升 10% ,為貨物安全、高效運輸提供堅實保障。
夯實智能底座供給從“企業獨享”走向“產 業普惠”
識別出高價值場景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沒有自主可控、強天高效的底座,任何應用都是易碎的“空中樓閣”。作為行業的“排頭兵”和“頂梁柱”,央企正通過構建算力、數據與模型三天底座,降低整個社會使用AI的門檻和成本。
AI的訓練與推理離不開強大的算力。以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央企全力打造“算力底座”,構建自主可控、綠色集約的算力平臺。
中國電信天翼云規劃并建成覆蓋全國的4 2+3+7+x′ ”集中訓練、分布推理、云智一體的智能算力布局,打造云邊端一體、入算/算間/算內協同的智算網絡體系,推動算網深度協同;中國移動43EFLOPS智算規模已并網13個國家級/區域級節點,年內預計再擴7個,形成“中心集約、邊緣泛在、訓推協同”的彈性算力網;中國聯通融合AIDC、AI算力、AINet和AI調度平臺,構建了“全域供給、全棧自主、全局調度、全場景服務”的新型智算基礎設施(AIInfra),推動算網融合新生態的形成。中國電子則充分發揮計算產業全產業鏈布局優勢,打造以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達夢數據庫、中國電子云等為代表的全棧智算底座。
記者從中國鐵塔展區了解到,中國鐵塔已累計承建基站建設項目超560萬個,新建鐵塔共享率從中國鐵塔成立初期的 14.3% 提升至目前的 85% ,5G基站建設 95% 以上通過共享已有資源實現。作為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這相當于少建新塔122萬座,節約王地6.8萬畝,節省行業投資超2100億元,節約運營費用1800億元。
中國電子副總經理王桂榮表示,數據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數據質量已成為決定模型效能的關鍵。央企充分挖掘各領域“數據底座”,釋放工業數據價值。
國家管網集團以“高價值應用場景在哪里,高質量數據集就建在哪里”為目標,應用管網大模型等AI技術,不僅可實現全國和試點地區天然氣消費的日預測相關準確率達 96% ,為提升天然氣供需匹配能力、強化合同履約監測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國家管網集團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市場洞察和資源預測數據。
作為南航集團的科技子公司,南航數科以算力平臺“供能”,以數據集“供料”,以算法平臺“供智”,通過智能體平臺,持續賦能南航業務數智化升級。數據方面,南航已建成覆蓋 90% 核心系統的數據底座,通過高質量數據驅動AI應用創新發展。場景創新方面,南航已梳理AI創新場景196個,已投產74個,覆蓋業務關鍵決策點。
中交集團基于自身在土木建筑設計、施工、運養全產業鏈積累的大量行業數據,通過增量和對齊訓練,打造形成了140億參數語言大模型以及70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發布央企首個土木建筑行業大模型“藍翼”大模型。
有了算力,還需要好用的“工具”。直接開發大模型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遙不可及,央企再次扮演了“供給者”的角色,開發“模型底座”,推廣行業大模型與通用工具平臺,將自身實踐中驗證過的AI能力,封裝成易于調用的平臺、模型和工具,開放給全社會。
國產基礎大模型方面,三大運營商沖鋒在前。
中國電信“星辰大模型能力體系\"覆蓋語義、語音、視覺、多模態四個方向,“全模態、全自研、全國產”。其語音大模型是可識別中英雙語與50種方言自由混說;其視覺大模型已規模應用于政法公安行業、人臉識別和車牌識別;其多模態視頻生成大模型能夠完成跳水、體操等復雜動作的生成,在肢體動作、三維運鏡等方面長期保持領先。中國移動在大會上發布“九天”基礎大模型3.0,此次迭代,“九天”的“眾擎”語言大模型實現架構與性能雙重躍遷,驅動復雜推理能力提升 35% ;“善智”多模態大模型實現既能生成高質量的圖像視頻,又能進行多輪對話式高可控精確編輯操作。中國聯通“元景大模型體系”包含自研的30余款模型和引入的百余款業界主流模型,結合自適應慢思考技術,實現高效推理,依托元景MaaS平臺,用戶可零代碼低門檻定制個性化大模型,其智能體開發平臺“元景萬悟”,已支撐超7000個智能體構建,助力企業高效實現智能化轉型。
在鋼鐵、能源、航運等行業,央企立足自身優勢和行業需求開發的各類天模型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國寶武寶信軟件的鋼鐵大模型集成語言、視覺、預測、決策、控制五大核心模型,能夠全方位覆蓋鋼鐵全流程制造智能化。該大模型已在智慧高爐實時參數優化、轉爐AI爐長工藝自決策等實際生產場景中得到成功應用,為制造業的智能化變革提供了強大驅動力。依托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地質、水文、鉆探、物探四大專業綜合優勢,中國煤炭科工所屬西安煤科透明地質科技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將地質數據和專家經驗轉化為地質知識庫,實現了全信息地質模型構建、場景化地質與工程信息融合,為礦山規劃設計、智能采掘、災害防治等多場景提供精準動態地質信息和分析應用。由中遠海運港口牽頭研發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通過應用高精度定位、多元傳感器融合、動態路徑規劃、交通事件感知與行為預測模型等技術,實現港區復雜環境下的精準導航、實時避障與智能調度港口。目前,L4級自動駕駛已在廈門遠海、武漢、泉州,以及阿聯酋阿布扎比、秘魯錢凱等國內外多個碼頭規模化應用。中國電子所屬中國軟件面向黨政用戶打造的“熵舟AI洞見知識助手”,基于大模型增強檢索生成技術,具備全景智能交互、文件對比分析、瞬變知識建構等核心功能,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全國人大、紀檢、海關、司法等政務場景。
完善系統開放生態從“單打獨斗”走向“眾 智共創”
AI產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包打天下。“應用為王”的最終實現,依賴于一個健康、繁榮、開放的生態系統。央企正主動從“鏈主”走向“盟主”,以多種方式構建共創、共享、共贏的AI發展新格局。
7月26日,國務院國資委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AI煥新產業共贏”企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上正式發布人工智能“煥新社區”,社區由中央企業、民營企業、新型研發機構、高校、標準化機構等25家單位首批發起設立,聚合中央企業與產業鏈力量,打造面向全社會的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創新載體。
“煥新社區”匯聚三家電信運營商超2000卡規模國產算力資源,274個開源模型、10個閉源技術模型,其中包括78個來自央企研發的行業大模型;擁有文本、圖像、視頻、音頻及多模態5類通用數據集,電信、石油化工、能源電力、軍工、農業、金融等13類行業數據集,累計超160個高質量數據集;上線11家國產AI芯片企業的適配模型、開源工具鏈、開發技術資料等;開放了來自16個行業共計40個央企人工智能戰略性高價值場景,為產業提供優秀經驗參考。
中核集團同方股份通過模型開源開放和數據集開源開放兩種核心方式參與“煥新社區”建設;中國航信已將包括“千穰”“啟航”在內的兩個通過網信辦雙備案的大模型和“智慧民航數智化新型應用”場景在該社區上線;由中國物流打造的“流云”大模型、物流運輸高質量數據集等已在社區開放試用;中國節能作為綠色低碳領域央企數據產業共同體牽頭單位,在社區上線發布了首批綠色低碳領域共享數據集和智能模型……
除此之外,煥新社區還承載國資央企聯合舉辦的“煥新杯” AI+ 應用創新大賽等AI賽事11項,并打造了國產化專區、具身智能、AI4S、智慧電網等特色化行業專區。
組建產業聯盟也成為開發與合作的常態。大會期間,由中國電信牽頭、聯合中科大等23家單位共同發起的“AI投資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將重點支持AI底層技術研發與行業落地項目,加速創新成果轉化。中國移動也宣布成立智能體互聯網絡聯盟,旨在匯聚“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力量,打造一個開放、協同、共贏的創新平臺。
最好的技術往往誕生于最真實的需求。手握大量高價值應用場景,是央企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它們正主動開放這些場景,向社會“發榜”,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創新力量前來“揭榜”。
為匯聚全球開發者智慧,攻克AI技術在云網運營中的關鍵難題,推動電信行業智能化升級,中國電信在大會同期啟動“啟明杯·AI挑戰賽”,鼓勵參賽隊伍基于中國電信網絡大模型工具鏈平臺,開發云網AI應用,優秀案例將納入中國電信數字員工建設體系。
通用技術集團資本公司戰略投資的東軟醫療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互聯網醫療診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研發了NeuBrainCARE腦缺血圖像輔助評估軟件,能在90秒內完成對卒中患者核心區域的精準識別與量化評估,將原本60分鐘的人工診斷總流程壓縮至2.5分鐘,診斷效率提升 80% 以上,目前已在全國200余家醫院部署。
電力行業的AI技術成果眾多,如果“一窩蜂”推進中試驗證,將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南方電網在本次大會上啟動“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能源領域電力方向)”,據南網數研院總經理胡榮介紹,基地除了能為入駐企業提供算力支持、數據樣本集、全流程工具鏈、資金引入等公共服務,還搭建有一整套電網數字孿生仿真環境,企業能夠在逼真的電網場景中訓練和驗證AI技術成果,極大降低了企業創新門檻。
面對就業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簡歷篩選效率低下及成本高昂等痛點問題,作為人力資源服務領域\"國家隊”的中智集團自研國產化大模型,深度融合人才勝任力評估體系,智能生成千人千面的面試題目,并運用多模態技術對候選人能力進行全面、客觀評估。“AI數字人智能招聘面試”場景已服務于多家大型企業和機構,切實推動招聘公平與高質量就業。
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深化推進央企“AI+”專項行動,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以“國資央企人工智能戰略性高價值場景庫\"為基礎,推動央企持續挖掘、積極開放行業核心場景,協同各方共建共享,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打造人工智能 + 科學、生物醫藥、新材料研發、具身智能、新型工業化等應用標桿,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推動“盆景式”試點落地到“雨林式”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