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國將隆重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作為其中的重頭戲,9月3日上午即將舉行的紀念大會(閱兵儀式)無疑最為矚目。
從“鐵與火”的不屈抗戰,到“數與智”的和平宣言,這是8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變遷的一個縮影,也是了解我國國有經濟變與不變的一扇窗口。
規模體量之變。早在中央蘇區時期,我黨就創辦了官田兵工廠中華鎢礦公司等早期國有企業。抗戰期間,以延長石油、黃崖洞兵工廠等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為我黨我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勤支撐。隨著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國統區的招商局、第21兵工廠等國有企業也相繼回到人民懷抱。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資本主義工商業企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成為國有企業,加之又集中投資新建了一批工業企業,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明顯提升,特別是在工業體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當時的規模總量仍然很小。鞍鋼差不多是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但產鋼量不足當時美國鋼鐵公司的 1%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們已有七八十家國有企業(不含國有金融企業)躋身世界500 強行列,從規模體量上實現了加速趕超。與此同時,我國國有企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有關部門對比分析稱,已有十余家國有企業達到世界一流企業標準,更多國有企業也在朝著這一目標加速努力。從國內來著,當前國有經濟占比和國有企業數量雖較計劃經濟時代有所減少,但國有企業整體的營收、利潤、資產回報率等關鍵指標均有大幅提升,在我國工業體系乃至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影響力有了質的飛躍。
行業布局之變。一路從戰爭中走來的紅色國有企業,最初主要分布在軍工、資源開發及其相關領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參照蘇聯模式,推行“先重后輕”的國有經濟布局方針,特別是把發展鋼鐵產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國支援鞍鋼,鞍鋼反哺全國,鋼鐵領域的“三皇五帝十八羅漢”到處開花。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以及隨后啟動的三線建設,也以重工業為主。這在改變我國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影響了我國工業的區域布局。改革開放之后,外資企業進人、民營企業崛起,在大大加速我國輕工業發展的同時,對國有企業的產業布局、區域布局帶來巨大沖擊,國有企業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關鍵環節、重要領域集中。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內產業持續升級,主要分布在傳統行業的國有經濟加速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遷移。
卷首語PREFACE
運行機制之變。從洋務運動開始,我國的仁人志士就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并結合國內特點,探索出官督商辦等企業運行模式。在中央蘇區,共產黨人就在如何管理國有企業、如何監管國有資產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早期實踐。抗日戰爭期間,我黨在國有企業先后探索了“三人團”“廠長負責制”“工廠管理委員會”等管理辦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有企業在“一長制”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之間反復權衡,并總結出“兩參一改三結合”的“鞍鋼憲法”。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以法律的形式正式明確規定了國有企業廠長(經理)負責制。1994年11月,國務院選擇了100家國有企業開展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國有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為企業治理結構變革奠定了基礎。國務院國資委的成立,則把國有企業治理結構變革推向新的高潮。2016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兩個一以貫之”實現了世界通行模式與中國特色的有效結合,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監管方式上,我們在前期反復實踐的基礎上組建了各級國資委,開創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中國道路。
初心使命不變。我國國有企業是在黨的領導下一路走來的。聽黨話、跟黨走,是國有企業的鮮明底色;服務國家戰略、滿足民生所需,是國有企業的不懈追求。中央蘇區時期,中華鎢礦公司幾乎以一企之力,養活了10萬紅軍。抗日戰爭時期,延長石油提供的煤油,點亮了持久戰的漫漫征程;開設于香港的華潤集團,在炮火中打通了一條通向延安的運輸線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國企員工奮發圖強,在硬件遠遠落后于人的情況下,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工業奇跡,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艘潛艇、第一輛汽車、第一臺機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建設現代工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之后,廣大國有企業全力投身經濟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壓艙石。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積極統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在科技創新、產業引領、安全支撐等方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大國博弈中為我國增加戰略籌碼。同時,國有企業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應急搶險、環境治理、健康養老等社會急難愁盼事業,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作出巨大貢獻。盡管具體工作一變再變,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始終不變:服務國家戰略、滿足民生所需的追求始終不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作風始終不變,這也將是國有企業從輝煌走向更天輝煌的底氣所在。
軀體愈加強壯、靈魂始終如一,國有經濟的變與不變之間,是歷史與現實的交相輝映。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關鍵歷史節點,回望過去是為了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也是為了緬懷曾經為中國獨立作出巨大犧牲的國有企業前輩和先烈,更是為了在歷史中不斷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讓國有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創更加光明的未來。(劉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