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產能超過4億噸、占據全球海運鐵礦石貿易量三分之一以上,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淡水河谷絕對是稱霸全球的礦業巨頭。
提及巴西,人們往往會想到激情四溢的巴西足球、香醇濃郁的巴西咖啡以及茂密的熱帶雨林景觀,很少有人會將能源與其緊密聯系在一起。
事實上,巴西因蘊藏著世界級的豐富能源資源而被譽為皇冠上的寶石和“亞馬遜地區的引擎”。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簡稱“淡水河谷”)就誕生在這里。
私有化:壟斷了巴西鐵礦開采
淡水河谷的創立,可以說與巴西的“資源民族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
時光回溯至20世紀30年代,巴西雖坐擁全球最豐富的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占全球約 18% ),但因開采技術滯后、運輸成本高昂,鐵礦石長期被英美資本主導的中小型礦企控制,僅能以初級產品出口換取微薄利潤。
1942年,巴西軍政府為推進工業化發展,頒布《國家資源保護法》,強制整合北部帕拉州的鐵礦資源,成立了“巴西國家鐵礦公司”。1967年,公司更名為“淡水河谷”,正式開啟國家主導的資源開發時代。
在此階段,公司決策權主要集中于政府,核心管理者多為巴西經濟規劃部門調派的官員。
其中,1960—1979年擔任總裁的若澤·卡和巴西總統辦公廳任命,公司總裁則由巴西總統直接任命。盡管董事會擁有許多正式權力,但實權仍集中在直接向礦業和能源部長報告的公司總裁手中。對于眾多子公司,淡水河谷則通過常規的股東大會、董事成員任命和董事會程序進行管理。

私有化后的淡水河谷效率大幅提升,發展勢頭更為迅猛。
2000—2001年,淡水河谷成功收購和控股了巴西FERTECO、MBR和SAMITRI鐵礦公司,確立了在巴西鐵礦開采業的絕對壟斷地位。
低碳化:引領著巴西能源轉型
近年來,淡水河谷積極響應全球減排承諾,將脫碳戰略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著手布局金屬業務板塊轉型,不斷加快低碳化發展步伐。
2024年,淡水河谷營收達417.8億美元。截至目前,其業務足跡已遍布全球15個國家。
洛斯·馬丁斯被視為公司重要“奠基人”。他主導了卡拉加斯礦山的開發與鐵路建設,將公司產能從1960年的500萬噸提升至1980年的1.2億噸。
1995年,在新上任的總統卡多佐“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巴西企業界私有化改革浪潮涵涌。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能源巨頭,淡水河谷也力排眾議,于1997年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私有化改革。
根據當時巴西政府的規定,Vaiepa.S.A財團、圣保羅沃特蘭蒂姆工業集團以及巴西社會保障基金會等成了淡水河谷的主要股東。2002年公司正式完成了私有化改革,并先后在紐交所、圣保羅和馬德里敲鐘上市。
為保證政府在公司重要事務(如公司清算、公司性質變化、公司股權轉讓等)擁有否決權,巴西政府在股權拍賣中保留了相當數量的優先股。此外,與巴西其他重要企業一樣,淡水河谷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由監管部門
去年5月,淡水河谷向外界公開宣布,公司在獲得相關監管機構批準后,與ManaraMinerals完成了約25億美元的資產出售交易。根據協議,ManaraMinerals獲得淡水河谷金屬業務控股實體ValeBaseMetalsLimited(簡稱\"VBM\") 10% 的股權。
資料顯示,ManaraMinerals是由沙特阿拉伯礦業公司(Ma'aden)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ublicInvestmentFund)共同組建的合資企業。ManaraMinerals與VBM的雙向聯合,不僅能充分釋放VBM優質資產與項目組合的價值潛力,推動VBM在全球關鍵金屬運營區域的加速布局,還能為全球能源行業減碳提供強有力的規模化支持。
淡水河谷計劃在未來10年內繼續謀篇布局,引領VBM加大對巴西、加拿大及印度尼西亞等國能源轉型新項目投入,著力打造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淡水河谷樣本。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淡水河谷就已開始探索實現 100% 可再生能源供電的途徑,并收購了首家水力發電廠。2022年11月淡水河谷又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投資5.9億美元,啟動運營了“塞拉多驕陽”太陽能園區。2023年7月,“塞拉多驕陽”裝機容量達到766兆瓦峰值 (MWp) ),能夠滿足巴西境內淡水河谷各分子公司 16% 的用電需求。
淡水河谷還將“到2030年,全球各分子公司要實現 100% 可再生能源供電”定為重要發展戰略目標,深人探索能源綠色替代路徑,如將乙醇用于卡車,將綠氨用于機車等。特別是在球團生產方面,淡水河谷采用零排放的生物炭替代無煙煤,首次實現了在工業規模測試中球團生產所需的固體燃料 100% 替代,同時與三輛機車的供應商簽署協議,啟動綠色氨燃料機車發動機的開發。這可以說
2024年淡水河谷實現凈利潤79.8億美元,其中近50億美元來自中國市場,占比超六成。
是淡水河谷響應全球減排倡議的生動注腳。
如今,隨著發展戰略目標的逐步推進,淡水河谷正引領巴西的能源矩陣變得更加清潔。“公司計劃到2030年實現碳減排 33% ,2050年達成凈零排放目標”,淡水河谷能源和脫碳總監盧德米拉·納西門托對此信心滿滿。
國際化:得益于深耕中國市場
淡水河谷穩坐全球“鐵礦石”霸主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深耕。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淡水河谷靠著與中國市場的深度綁定,獲得了豐厚的利潤。2024年公司實現凈利潤79.8億美元,其中有近50億美元來自中國市場,占比穩超六成。
淡水河谷與中國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1973年,巴西還未和中國建交。“未建交,先建商”,這在國際貿易中無疑是一場風險極大的嘗試。即便如此,看到中國市場巨大潛力的淡水河谷仍然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當年7月,一艘載有2萬噸鐵礦石的貨輪從巴西維多利亞港(Vitoria)啟程,駛向了萬里之外的中國。自此,巴西成為首個向中國出口鐵礦石的國家。
多年后,項目負責人羅尼·利里奧(RonyLyrio)在淡水河谷基金會活動上回憶道:“我們為此猶豫了很久,政治因素讓我們倍感壓力,但事實證明我們取得了成功。”
“1974年,淡水河谷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已超過10萬噸。這對淡水河谷具有里程碑意義”,淡水河谷企業和對外事務執行副總裁譚思遙說。
2002—2006年,淡水河谷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激增近四倍。這直接使得中國成為公司最大市場,并保持至今。
為持續深化中國市場布局,淡水河谷決定從傳統礦石貿易公司向實業投資商轉型。2008年1月27日,淡水河谷在華實業投資邁出關鍵一步一公司宣布在珠海投建首個在華球團礦廠。
同時,為克服地理劣勢,淡水河谷創新性地打造了“中國號”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這不僅刷新了全球鐵礦石運輸船的載重紀錄,更重構了國際礦石貿易格局,使巴西礦源在與澳礦、印礦的競爭中獲得了成本優勢,為其在國際能源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機。
在過去半個世紀,淡水河谷已累計向中國輸送超過30億噸優質鐵礦石,見證了兩國經貿關系的深度交融。
“2024年,中國經濟以 5% 的強勁增速持續領跑全球。作為公司核心戰略市場,中國不僅吸納淡水河谷 60% 的鐵礦石產量,更是助力公司綠色轉型的關鍵區域。”淡水河谷CEO畢聞達在公開場合強調了中國對淡水河谷全球業務發展的不可替代性。
從資源霸主到綠色先鋒,淡水河谷83年的成長史證明,唯有發揮原始能源優勢,做好能源轉型,將資源稟賦與中國市場深度綁定,方能實現從“野蠻生長”到“負責任增長”的跨越。這恰是淡水河谷基業長青的核心法則一在資源開發與生態責任、本土深耕與全球布局的辯證統一中,為可持續發展樹立國際合作新范式。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