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一縷象征希望與力量的圣火,在四川盆地圣燈山上燃起。本文記述的就是我國天然氣綜合利用技術“拓荒者”一一西南油氣田天然氣研究院爭氣圣燈山的故事。

1951年6月24日,第一批“圣燈牌”槽法炭黑試制成功,讓我國橡膠工業徹底掙脫“卡脖子”枷鎖
2015年6月20日,在挪威斯約達爾舉行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天然氣技術委員會第37屆年會上,中國代表團創造了新的紀錄——12項提案均得到與會專家認可,部分進人立項投票階段。其間,承擔天然氣上游領域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的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天然氣研究院(簡稱“天研院”)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將圍繞天然氣分析測試、摻氫、流量測量、水合物、頁巖氣、數字化標準等技術領域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
方國家經濟與技術全面封鎖的陰霾之下。工業原料被禁運、核心設備遭卡脖子,剛剛起步的能源化工業如同在泥濘中跋涉的旅人,每邁出一步都面臨難以想象的艱辛。
這不過是天研院助力我國天然氣綜合利用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的一個縮影??梢哉f,憑借60余年的自主創新,天研院托舉起新中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進步。
2025年,當西南油氣田向著500億立方米大氣區目標沖刺時,預示著更多“從0到1”的突破正在天研院實驗室里誕生。
彼時,橡膠工業生產急需的炭黑被列入“戰略禁運清單”,國防軍工與民生工業陷入“無米下鍋”的困境。留美歸國的青年科學家張鐵生帶著重慶工業試驗所技術骨干們在隆昌圣燈山的荒坡上搭起三間茅草棚,開始征戰炭黑工業這一全新領域。
圣燈山,燃起圣火
他們手中僅有幾頁殘缺的國外文獻,連炭黑的生產原理都需要從頭摸索。重重困境下,他們用石塊壘起試驗臺,將“技術報國”的誓言刻在了簡陋的木牌上,用汽油桶改造反應裝置,以麻布過濾炭黑粉末,靠煤油燈加熱控制反應溫度1951年6月24日,第一批“圣燈牌”槽法炭黑終于試制成功。量產后,西方國家壟斷的炭黑市場價格“斷崖式下跌”,中國橡膠工業也終于掙脫了“卡脖子”枷鎖。
1958年,一縷象征希望與力量的圣火,在四川盆地的地質褶皺里燃起一圣燈山氣田誕生了。彼時,圣燈山荒坡連綿,荊棘叢生,科研人員用茅草搭建起的實驗室見證了新中國天然氣工業技術起步的艱難。
時間回撥到1950年,新中國正籠罩在西
1958年,當張鐵生等受命籌建四川天然氣研究站時,面對“提XAI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困境,他們另辟蹊徑,用自行車打氣筒模擬高壓環境,以煤油燈維持低溫反應,在寒冬臘月里輪流守護杜瓦瓶,終于在1963年12月首次產出了純度 99.99% 的氦氣,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燃料系統提供了關鍵保障從“造不出”到“能造出”,科研先驅們用最簡陋的設備敲開了國防尖端技術的大門。
從單一產品到系列技術,從實驗室到全國各大氣田,技術先驅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神始終指引著天研院一路向前:“7019緩蝕劑”問世,性能遠超同期美國進口產品,讓高含硫氣田的安全生產成為可能;緩蝕劑CT2-19及其產品體系更是取得多項成果,較國際同類產品性能提升了 16% ,在特高含硫氣田得到成功應用;胺液深度復活技術幫助凈化廠每年節省上千萬元,成功人選中國石油十大科技進展·…
火房前,那份囑托
1958年3月27日,在隆昌氣礦炭黑車間的21號火房前,毛主席透過狹小的觀察孔,仔細察看火嘴燃燒的具體情況。
當從工廠負責人口中得知,炭黑生產過程中,硫化氫會隨著廢氣排放到空氣中,且產生的熱能并未被有效利用時,毛主席便語重心長地說:“自流井的天然氣在熬鹽的過程中跑了炭黑,而在這里,雖然收了炭黑,卻又跑了硫化氫和熱能。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下大力氣搞好天然氣的綜合利用,不能讓任何資源白白浪費。”
這句滿含期許的囑托,激勵著一代代天研人持續攻關天然氣綜合利用技術。當年,梁錫遠技術革新小組就成功研發鉸鏈法更換火嘴技術,讓工人們無需再身著笨重的石棉衣鉆進溫度極高的火房里作業。
1965年,國內第一套醇胺法脫硫裝置在石油溝氣田順利投產,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1966年,我國第一座自動化火房在隆昌建成,標志著“燃氣余熱回收”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1971年,威遠氣田建成了年產1000立方米的提XAI廠,成為我國獨一無二的天然氣提XAI專業廠,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4年,由周理團隊牽頭制定的《天然氣總硫的測定:氧化微庫侖法》成為我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首個國際標準,為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增添了重要砝碼。

時至今日,天研院在頁巖氣開發與利用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微生物腐蝕防控技術的研發推廣,將每立方米頁巖氣綜合利用能耗降低了 15% 。
1963年天研院首次產出純度 99.99% 的氨氣,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燃料系統提供了關鍵保障
1958年3月,在氣礦現場,當毛主席了解到熱能并未被有效利用時,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下大力氣搞好天然氣的綜合利用,不能讓任何資源白白浪費。
從最初的“硫化氫和熱能回收”到如今的“全產業鏈能效提升”,毛主席當年的囑托已然化為實實在在的天然氣技術突破和產業進步。
盆地里,不斷突破
四川盆地地質構造復雜,被業內譽為天然氣開發與利用的\"天然實驗室\"。在數十年的不斷摸索中,在一次次的技術突破中,天研院構建起覆蓋“勘探-開發-凈化-利用”全鏈條天然氣綜合利用技術體系。

2014年,天研院牽頭制定的《天然氣總硫的測定:氧化微庫侖法》成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的首個國際標準
從1958年在國內率先研制合成油,到1982年產出冶金用炭黑,再到如今掌握提制工業級碳酸鋰技術和摻氫天然氣技術,天研院始終走在我國天然氣綜合利用技術最前沿。
在天然氣勘探開發領域,科研人員運用“三古理論”破解找氣開油難題,發現并開發了多套產層。在頁巖氣開發中,研發出可回收滑溜水技術;在深層氣藏開發中,研發的超高溫酸液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了蓬深6井創亞洲最深直井紀錄,為萬米深地勘探積累了關鍵數據。
在天然氣凈化領域,從1953年干法黃土脫硫裝置到1956年中國第一座堿液脫硫裝置,再到如今的礬胺法脫硫工藝,天研院的技術突破始終未曾停滯。其中,研發的胺液深度復活技術,使變質胺液凈化效率恢復至 95% 以上;研制的CT6-11催化劑,使硫黃回收率提升至 99.9% ,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7000噸。一項項技術不僅有力支撐了國內最大高含硫氣田的開發,還成功輸出到土庫曼斯坦、科威特等30多個國家。
在天然氣綜合利用領域,天研院更是成績斐然。1958年,曹干團隊在國內首次以天然氣為原料制得合成油;1982年,“火炬牌”冶金用炭黑打破國外壟斷,成功應用于航天軍工領域;如今,氣田水提制工業級碳酸鋰技術已實現產業化應用,氫能研發中心的摻氫天然氣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天研院堅持將現場生產難點作為科研攻關重點,形成了“實驗室-中試-產業化”閉環機制,進一步促進了技術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川南頁巖氣開發中,針對水平井壓裂的\"井工廠\"模式,通過研發應用低摩阻連續混配滑溜水技術,后經127次巖心實驗優化配方,使單井壓裂段數從10段提升至30段,產量提高 20% 。2023年該項技術推廣應用于長寧-威遠頁巖氣田1200余口井,成功助力西南油氣田頁巖氣年產量突破200億立方米。
天研院還構建起國內最完整的量值溯源體系,將原級標準裝置測量精度提升至 0.02% ,為國際天然氣貿易結算提供了“中國標尺”。目前,該技術體系已應用于全國 80% 的大型凈化廠,每年為國家減少計量誤差損失超10億元。同時,在國際貿易中,天研院主導制定的8項國際標準,使中國在天然氣計量領域擁有更多話語權。
如今,天研院正在巴蜀大地書寫天然氣技術攻關新篇章。
在基礎研究領域,通過建成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高含硫氣藏開采研發中心,在頁巖氣微生物腐蝕、超深層儲層改造等前沿方向深度布局。其中,李偉團隊研發的230°C 超高溫酸液技術,支撐深地川科1井將突破萬米深度,使中國在深地勘探領域躋身世界前列;邱奕龍博士利用激光多普勒測速儀研究壓裂液流場,為頁巖氣采收率提升提供理論支撐。
在行業標準建設方面,天研院作為ISO/TC193(國際標準化組織天然氣技術委員會)歸口單位,正主導制定更多國際標準。其構建的天然氣能量計量體系已實現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為我國天然氣國際貿易提供了技術保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天研院提出了“奮進世界一流,建設百年強院”戰略目標。這不僅是規模與體量的擴張,更是創新能級與全球影響力的躍升。在這條道路上,天研院將繼續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自主可控”的雄心,書寫中國天然氣工業新的篇章。
編輯/車玉龍統籌/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