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農業資源加速整合的背景下,以大食物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全產業鏈、技術及信用等優勢,積極開展海洋牧場國際合作,對于農墾系統化解跨國農業合作面臨的土地、用工、環保等困境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解決好吃飯問題,為我們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科學指引。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經濟社會組織,農墾系統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任,同時也是我國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在農墾系統現有跨國合作主要聚焦于種植業的情況下,通過認真踐行大食物觀,積極布局海洋牧場合作,能夠有效破解跨國合作困局,實現多方共贏。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農墾系統在跨國農業合作中布局海洋牧場,既不占用耕地等傳統農業資源,又可為中外雙方提供大量優質水產品蛋白。
海洋牧場可以說是基于海洋生態系統、采用工業化理念的“海洋農業”或“海水養殖的升級模式”,更是一種更可持續、更高效、環境更友好的食物生產方式。

海洋牧場通過筏式、網箱、底播等多種方式,可實現對海洋水體從表層到海底的立體利用,單位面積產量遠高于陸地單層種植。另外,海洋牧場能夠大量提供優質水產品蛋白,不僅能夠反哺國內市場,還能夠就地解決東道國食物供給不足的問題。
第二,農墾系統在涉外合作中開展海洋牧場示范,有助于拉動國內高端海工裝備等產業發展。
海洋牧場建設需要一系列高端海工裝備。這些裝備的出口,既涉及前期的設計、施工、安裝與調試等一攬子服務,又涉及建設完成后的技術支持與運營管理服務,有助于促進我國海工裝備產業發展與迭代升級,也將有力推動中國的技術標準與設備規格成為被合作國接受的“事實標準”與國際標準,助力國內產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第三,農墾系統在涉外合作中推動海洋牧場建設,有助于提升國內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產能利用率。
海洋牧場建設的各類平臺、網箱、船舶需要大量鋼材,這為國內鋼鐵行業開辟了新的高端需求市場,助力部分鋼鐵產能從傳統基建用鋼向海洋工程用鋼升級。
第四,基于大食物觀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合作,更能在客觀上保障合作權益。
合作建設海洋牧場不僅不占用東道國耕地等傳統農業資源,還有助于開發原本處于閑置狀態的海水資源,屬于增量調整和帕累托改進,有助于在合作中深化國際友好關系。
海洋牧場生產的水產品,可以就地通過海運方式輸出回中國市場,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考慮到深海智能網箱與養殖平臺具有可移動性,且較少受到合作東道國限制,更能保障融資擔保方的資產權益,促進合作可持續發展。
編輯/車玉龍統籌/張志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