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范圍內正在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然而在實際消費中仍存在“監管失位”“數字鴻溝”“過度消費”等問題。
202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提出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且能夠實現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并推動信用體系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從而形成新型數字信用體系。
新型數字信用體系的構建對消費行為、模式和結構等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未來消費升級與轉型具有積極效應。然而,在實際消費中仍存在“監管失位”“數字鴻溝”“過度消費”等問題。為更好地通過數字信用提振消費,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協同與監管機制。
在數字信用體系與現有消費刺激政策 (如消費券、減稅降費)之間構建聯動機制。例如,為信用評分較高的消費者提供更高額度的消費券或更低利率的信貸支持,在可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放大政策效果。
同時,完善監管框架,新型數字信用體系的構建對消費行為、模式和結構等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未來消費升級與轉型具有積極效應。

明確信用數據的使用邊界,防止過度借貸或數據濫用。可借鑒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動態監管模式,要求平臺定期披露信用評估算法邏輯,確保透明度,并制定獎懲措施與標準,避免“信用懲戒擴大化”。
二是關注特殊群體與數字鴻溝問題。
針對老年人、低收人群體等數字弱勢群體,設計“低門檻信用評估”方案。例如,通過社區互助信用、線下信用服務站等方式彌補其數字能力不足。
此外,將水電氣繳費記錄等公共服務數據納人信用評分,拓寬非互聯網用戶的信用覆蓋范圍。政策上應明確要求數字信用平臺保留線下服務通道,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村地區的信用教育普及,避免技術鴻溝加劇消費不平等。
三是探索數字信用與綠色消費的結合。
將垃圾分類、新能源車使用等綠色行為納人信用評分體系,對高評分消費者開放綠色消費專屬權益。例如,提供更高額度的免息分期貸款,用于購買節能家電,優先參與碳積分兌換等。
政策層面可推動銀行與環保部門數據互通,對符合綠色標準的商品提供“信用+補貼”雙重優惠,同時,鼓勵企業開發“綠色信用貸”,通過差異化利率引導消費結構向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四是風險提示與消費者教育。
強制數字信用平臺在用戶開通服務時提供還款壓力等“風險模擬測試”,并設置冷靜期等措施。同時,將信用管理納人中小學財商課程,聯合媒體制作短視頻揭露“過度消費”案例。
此外,監管部門應要求平臺建立“信用健康度”預警系統,當用戶短期借貸頻次或負債率超過閾值時,自動觸發風險提示并限制新增額度,從源頭減少非理性消費。
編輯/王盈統籌/張舒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