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年來,技術中心能源與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在烈焰奔騰、鋼花四濺的生產車間外,默默開拓出一條隱形的“碳”索之路。
2013年,剛加入馬鋼公司,主要負責耐火材料的研發工作。然而,她漸漸意識到這一輔助性領域的工作與公司的鋼鐵主線產品存在較大差距,但苦于沒有新的研發方向。
轉機出現在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之時。作為碳排放的重要源頭,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已勢在必行。
2019年,毅然投身于LCA(生命周期評價)這一全新領域。在業內人士看來,LCA可為鋼鐵企業提供“做正確事”的戰略支撐,其根本價值在于與客戶形成持續優化產品的“共同語言”,進而奠定“現代綠色供應鏈”的基石。
在樊明宇看來:“這項工作雖然極具挑戰性,卻是國家所需、行業所向”。她帶領團隊直面“從無到有”的挑戰。缺乏經驗,他們就外出學習;沒有模型,他們就深入各個生產環節,從礦石開采到軋制成材,不辭辛勞地爬煙肉、跟流程,梳理海量數據。

面對“做這個沒什么用”的質疑,樊明宇的回答十分堅定:“這對馬鋼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最終,他們成功構建了馬鋼LCA離線模型,填補了公司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新的突破接踵而至。作為國際認可的“綠色護照”,EPD(環境產品聲明)認證是打破貿易碳壁壘的關鍵所在。2021年,樊明宇團隊成功完成了首個產品認證。當電腦屏幕上彈出證書的那一刻,公司上下立即沸騰了。
樊明宇激動地說:“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至今,馬鋼公司已有13項產品獲得EPD認證,涵蓋主力產品類別,在國內鋼鐵行業具有極高的競爭力。
開發碳數據模型
近年來,面對歐盟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挑戰、客戶在招標中提出的碳數據需求,樊明宇團隊所做的工作已然成為公司營銷的“堅強后盾”。
憑借精準的碳數據和高品質EPD證書,馬鋼公司屢次成功贏得訂單。“能夠切實服務一線,為公司創造價值,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樊明宇說。
面對歐盟CBAM新規的挑戰,樊明宇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出馬鋼工序級離線碳數據模型。該模型能夠精確計算單條產線和單個產品的碳排放量,有效避免“一刀切”導致的多繳關稅問題,為馬鋼公司產品順利出海贏得了寶貴先機。
在“減碳 30% 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樊明宇潛心挖掘數據與LCA算法關系,指導完成了汽車板、型鋼等減碳產品的生態設計和認證工作,率先在國內發布低碳H型鋼產品,極大地提升了馬鋼公司產品的“低碳”競爭力。
樊明宇還參與馬鋼產品碳數據平臺建設,助推馬鋼獲碳管理體系認證。她和團隊先后獲得寶武技術創新重大成果三等獎,安徽省質量管理小組三等獎等榮譽。
在樊明宇看來,“青年科技工作者理應深入一線、了解現場情況,從細微的改進著手,切實將國家戰略轉化為行之有效的科研行動”。
編輯/車玉龍統籌/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