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麗
摘 要:商標權用盡規則對商標權人在已售商品上行使商標權加以限制,旨在協調商標權與所有權并存于同一商品所導致的權利沖突,保障商品自由流通。經營者將商標權人合法投放市場的商品經重新包裝、加工、翻新后使用原商標再行銷售的行為,會破壞商標與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有損商標的來源識別和品質保證功能,因而不能必然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但在商品未發生實質性改變且商品的真實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并不違背相關理論和制度初衷。
關鍵詞:商品狀況改變;商品轉售;商標權用盡;商標功能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2-0056-03
近年來,經營者對其合法取得的商品進行重新包裝、加工、翻新后再行銷售的現象在市場上頻繁出現且日趨常態化。與原商品相比,這種再銷售的商品在包裝、外觀等方面有所改變,但依然標識原注冊商標,由此會引發商標侵權糾紛。商標權用盡作為商標侵權的抗辯事由,通過要求商標權人不得對經其同意投入市場的商品主張商標權利而對商標權加以限制。對于商標權用盡原則的適用條件及例外情形,我國《商標法》尚未明確規定,學界頗有爭議①,有關司法判決不盡一致②。學界論爭及司法實務部門產生分歧的焦點在于,商品發生改變是否必然導致商標權用盡規則不予適用。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商品狀況改變后再銷售中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困境
在商品狀況改變后的再銷售過程中隨意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會導致商標功能的破壞和商譽的貶損,打破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有違商標權用盡規則的理論基礎和制度初衷。
1.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內涵及適用條件
19世紀晚期,制造業的興起和商品供應量的增加使商品分銷愈加復雜,專業從事商品銷售的經營者隨之出現。③為防止商標權人在商品進入市場后控制商品的分銷,有必要在生產商的知識產權和產品購買者的所有權之間劃定界限。在此背景下,商標權用盡規則應運而生。商標權用盡是指,經商標權人許可或以其他方式合法投放到市場上的商品,他人在購買后無須經商標權人許可,就可將該商品再次出售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給公眾,包括為此目的在廣告宣傳中使用該商品的商標。④商標權用盡規則通過限制商標權人在已投放市場的商品上行使商標權,可有效降低商品交易成本,合理配置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化解商標權與物權并存所導致的權利沖突,保障商品自由流通。該規則的適用應滿足三方面條件:第一,限于特定商品上的商標權。在我國,商標權因注冊而取得,因法定事由而終止。商品經商標權人投放市場,是該商品所承載的商標權用盡的法定事由之一。換言之,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應具備“同一性”要件,即商標權人投放市場的商品與標識該商品商標的商品為同一商品。第二,以商標權人取得商標利益為前提。利益平衡是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內在機理,意在限制商標權行使的方式,使買受人享有完整的所有權,同時兼顧商標權人的利益。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以商品投放市場須經商標權人同意為要件,可以確保商標權人從該商品的銷售中獲得商標利益。第三,以商標功能不受破壞為條件。商標作為區分商品來源的標志,通常以標識于商品上的方式發揮來源識別、品質保證等功能。商品由商標權人投放市場后,其所有權由商標權人移轉至買受者,但商標與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并未改變。將商標標識于商品上,是商標與商品存在對應關系的客觀反映,也是實現商標功能的應有路徑。
2.商品狀況改變后再銷售對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造成障礙
從理論上講,如果重新包裝、加工、翻新導致商品改變程度較大,則對于在改變后的商品上標識原商標再銷售的行為,不可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第一,此類行為難以符合商品“同一性”要件。經營者對商標權人投放市場的商品進行重新包裝、加工、翻新后,如果商品在質量、性能、特征等實質內容方面發生改變,則其與原商品實為兩個不同的商品。在此情況下,不能主張該商品的商標權用盡。第二,此類行為混淆商品的真實來源。商標是由能指、所指和對象組成的三元結構,能指即有形或可以感知的標志,所指即商品的出處或商譽,對象即商標所附著的商品。⑤商標、商標權人、商品三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商標具有來源識別、品質保證等功能的基礎,其中任一要素發生改變都會打破商標的三元結構,從而有礙于商標功能的實現。經營者將商品狀況改變后仍標識原商標并予以出售,會使公眾誤認為該商品即商標權人投放市場的商品,從而對商品的來源產生混淆。第三,此類行為有損商標的品質保證功能。在商品狀況改變后的再銷售中,商品的質量和性能可能因重新包裝、加工等而受損,從而使消費者在原商標與有品質瑕疵的商品之間建立錯誤的聯系,以致破壞商標與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最終造成商標價值的貶損。
二、商品狀況改變后再銷售中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可能性
商品狀況改變與商標權用盡之間并非絕對排斥、必然對立,在商品狀況改變后再銷售的過程中依然存在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可能性。
1.相關理論證成
(1)從商標及商標權保護的性質來看,商標具有向社會公眾傳遞商品信息的功能,是消費者檢索商品的信息符號,具有公共產品屬性。過度保護商標權的排他性,會阻斷商標的公共信息功能發揮,最終損害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⑥以商標為客體的商標權應適用于保護商譽、避免對商品產生混淆的領域,以免公眾受到欺騙。正如美國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所言:“當商標的使用沒有欺騙公眾時,我們在該詞中沒有看到這樣的神圣性去阻止他人使用該商標說明真實情況。商標不是禁忌?!雹呓洜I者轉售的商品較之原商品雖有所改變,但使用原商標不會造成欺騙消費者的后果,此時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與商標權的性質及制度初衷并不矛盾。
(2)從商標權用盡規則的本質來看,該規則對商標權的限制以商標權人的商標利益得以實現為前提,此商標利益包括承載于商品上的商標價值和商標功能,前一種利益在商品的首次銷售中已經實現。如果經營者重新包裝、翻新等行為并未使商品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在標明商品真實情況的前提下消費者知曉商品來源且對商品的質量和品質有預期,則使用原商標轉售商品不會損害商標權人的后一種利益,此時主張商標權用盡并不違背該原則的制度本質。
(3)從商業經營發展的需要來看,將散裝、大規格包裝的商品重新包裝或者將回收的手機、電腦經翻新后再銷售,可以滿足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實現物盡其用,也有利于節約資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從商品在重新包裝、修理、翻新中會發生改變出發全然否定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會使經營者陷入兩難處境:使用原商標轉售商品會因使用相同的商標而構成商標侵權;換用新的商標轉售商品會因反向假冒而構成商標侵權。鑒于此,立法應當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新型爭端提供依據,合理劃定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邊界。
2.相關法治借鑒
從立法層面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立法并未將商品發生改變作為不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充分要件。比如,新加坡《商標法》第29條規定商標權用盡的例外以投放市場的商品狀況發生改變或受損害和使用原商標會以不公平的方式淡化商標的顯著性為條件。根據我國香港地區《商標條例》第20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貨品已有所改變或受損且使用該貨品的注冊商標會對商標的顯著性或聲譽造成損害,則商標權不應用盡。我國臺灣地區“商標法”第36條第2款規定,商品發生變質、受損或有其他正當事由為商標權用盡的例外。以上立法均采用雙重要件模式規定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邊界,將商品發生改變僅作為商標權用盡規則不予適用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此種要件設定模式契合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制度初衷,可予借鑒。
從司法實踐來看,一些國家的法院在相關案件審理中并不因商品發生改變而必然否定商標權用盡。比如,1947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Champion火花塞案”中,被告將回收的使用過的Champion火花塞經修理、翻新后再行銷售,但依然保留原商標,同時標有“完美翻新的火花塞”字樣。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經修理、翻新的火花塞僅為產品初始性能和條件的恢復,并無新的設計,在質量、性能等方面會次于新品,這對于二手商品是可以預期的,只要商品明顯、清楚地作為經修理、翻新的商品予以銷售,就仍可使用原商標。⑧
三、商品狀況改變后再銷售中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邊界
在商品狀況改變后的再銷售中,一概肯定或絕對否定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會導致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之間利益失衡。因此,應合理界定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條件。筆者認為,我國對商標權用盡規則的適用可作出以下限制。
1.商品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何為實質性的改變?對此,目前還沒有明確、統一的判定標準。筆者認為,實踐中應結合商品的具體情況,重點考量三方面因素進行判定。其一,商品改變的程度。商品改變的程度較大,致使質量有瑕疵、性能有提升或者性質、特征發生改變,理應為實質性的改變;如果對商品的質量、性能沒有影響,則不屬于實質性的改變。其二,商品改變的部位。涉及商品核心部件改變或者致使商品外觀特征發生改變的,如更換手表的機芯、手機的芯片、汽車的發動機,在商品上增加圖案、裝飾等,應屬于實質性的改變。其三,商品自身的特性。商品(化妝品、飲料、潤滑油等)自身對包裝材質、程序、技術等有特別要求,重新包裝等行為會導致商品質量或品質發生變化,此類行為應認定為會造成實質性的改變。
2.商品的真實信息被充分披露
在商品的真實信息得以披露的情況下,公眾不會將翻新、加工等行為所導致的商品變化與商標權人相關聯,不會割裂商標、商標權人與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需要注意的是,經營者披露商品狀況的目的在于提示公眾不要對改變后的商品與原商品產生混淆或誤認,因此,信息披露應當真實、善意、充分。首先,經營者應當對商品經重新包裝、翻新、加工后有所改變的事實予以客觀說明,確保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其次,所披露的信息應當在商品及其包裝上以較為醒目的方式明確標示,足以讓一般公眾以普通的注意力即可注意到。最后,經營者在信息披露中不得對原商標進行突顯或強調,以免誤導購買者。
四、結語
商標法作為調整商標權的取得、使用、保護等過程中所發生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應當合理界定商標權的效力及邊界,在保護商標權人商標利益的同時適度保障經營者的利益,促進新興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商標權用盡作為對商標權加以限制的事由,涉及商標權人、商品所有人和消費者等不同主體的利益,關系到商標權保護和商品自由流通之間的協調,也會影響市場經濟秩序。我國現行《商標法》并未明確規定商標權用盡規則,實踐中商標權用盡并非商標侵權的法定抗辯事由。將來商標立法修訂中有必要明確商標權用盡的具體規則,合理確定商標權的邊界,完善商標權限制制度,同時為經營者合法從事商品經營提供規范性的指引。應當對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的“同一性”要件進行廣義性的界定,即在經營者充分披露商品信息以確保商標功能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將該原則的適用對象擴大至投放市場后未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商品。如此,既可在商標權人與商品所有權人之間實現利益平衡,推動市場經營模式創新,又可為完善我國商標立法提供有效的路徑。
注釋
①肯定論者認為,轉售經重新包裝的標注原商標的商品,一般不構成商標侵權,但應以恰當的方式對相關信息予以披露;否定論者認為,使用自行制備的帶標包裝進行分裝轉售,會破壞商標的品質保證功能,對此不應適用商標權用盡規則;中立論者認為,對于商標權人投入市場的商品發生改變的情況,不能機械地套用商標權用盡規則。分別參見吳祎:《從美國司法實踐看重新包裝后轉售行為的商標侵權問題》,《中華商標》2016年第6期;成文娟、張書青:《破壞商標品質保證功能構成商標侵權——“不二家案”判前判后的思考》,《電子知識產權》2016年第6期;楊源哲、楊振洪:《商品狀況改變后的權利窮竭問題研究》,《知識產權》2014年第1期。
②在“不二家案”中,法院判決被告的分包裝行為損害商標的信譽承載功能,構成商標侵權;在“中華鉛筆案”中,法院認為原告將標注其商標的商品首次投入市場后,商品的物權已經轉移,其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已經實現,因而無權阻礙商品的進一步流通。分別參見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2015年第416號民事判決書;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年第0007號民事判決書。
③See Sidney A. Diamo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rademarks, The Trademark Reporter, 1983, Vol.73.
④參見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489頁。
⑤參見彭學龍:《商標法基本范疇的符號學分析》,《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⑥參見杜穎:《商標法律制度的失衡及其理性回歸》,《中國法學》2015年第3期。
⑦Se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Prestonettes v. Coty. 264 U.S.359(1924).
⑧Se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hampion Spark Plug Co v. Sanders, 331 U.S.125 (1947).
責任編輯:林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