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雷
三怎樣查找歷史年代
時間觀念是研讀古代文獻的至關重要的問題。歷史上任何事物的變化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是以時間貫穿起來的。時間觀念模糊,我們就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某一事物的來龍去脈,即使是我們閱讀了許多資料,也只是一團亂麻,沒有頭緒。所以如何查找年代,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方法。
我國文獻資料上所記錄的年月日,都是根據當時所用的歷法。由于歷法不斷改進,各個歷史時期所行的歷法不一致,要把用各種歷法記錄的時間換算成統一的日期,是非常復雜的專門之學。這里不可能對各種歷法的內容作介紹,只就供翻檢查閱的有關工具書介紹一下。
(一)關于以年號紀年的工具書。我國西漢時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武帝即位的那年稱建元元年,以后順次遞記。一個帝王可以改用若干年號,如漢武帝就曾十一次改元。每個年號使用的時間也長短不一,有的使用一二年,也有的使用幾十年。在未產生年號紀年以前,是以帝王即位之年算起(稱某帝某王某公元前年)。
關于年號紀年的工具書主要有萬國鼎編、萬斯年、陳夢家補訂的《中國歷史紀年表》,榮孟源編的《中國歷史紀年》,文物出版社編的《中國歷史年代簡表》等。其中以《中國歷史紀年表》最為簡便易查。此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歷史年代總表》和《元年甲子紀年表》,下編為《夏商周年代表》、《殷年代表》、《西周周王簡表》、《東周周王簡表》、《東周諸侯年表》、《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十六國年表》、《十國年表》、《中日對照年表》、《公元甲子檢查表》、《太歲紀年表》、《索引》等。
此書的主要部分是《公元甲子紀年表》,從周厲王共和元年(公元841年)至中華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公元與中歷紀年對照。每頁五十年,每年一格,格內有帝王廟號年號紀年,格外為天干,與格內的地支相配合。表的頂端為公元紀年。如果我們要查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天下是公歷、干支紀年的哪一年,我們首先在該書20頁找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的一格,格里注明“秦始皇帝”,表明這一年始稱始皇帝,格內的地支為“辰”。然后從縱向頂端找到“22”的阿拉伯數碼,再從橫向右邊找到“1”的阿拉伯數碼,把這兩組數碼合在一起,組成“221”數碼,即表示秦始皇26年為公元前221年。若查這年的干支,拿本格的地支和右端的天干相配合得“庚辰”,就是這年的干支。若從公元或干支紀年查帝王年號紀年,只要翻過來查就行了,檢查十分簡捷。本書《中日對照年表》列有日本天皇、年號、年數與公元和中國年代相對照。《公元甲子檢查表》分甲乙二表,公元前查甲表,公元后查乙表。無論從公元查甲子或由甲子查公元,都簡便易得。《索引》包括中國的歷代國號、帝王廟號、年號等,按筆畫排列,后面注明公元紀年,或公元起訖。
(二)在我國古文獻中,除去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之外,歷史上還用過歲星紀年法。歲星即木星,因為它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古人便以它在天空中運行的規律來紀年。歲星運行一周,約需十二年,古代天文學家把歲星運行的軌道分為十二宮,歲星運行一宮,便為一年,稱為太歲年,并為每個太歲年取了名字,與十二辰相配。后人又造出十個歲陽的名稱和十個天干相應。這樣歲陽和歲陰相配搭,六十周年一循環,與甲子紀年相應。如《資治通鑒》漢紀八下說:“起強圉大淵獻,盡上章困敦,凡十四年。”即是從丁亥到庚子,共十四年。
歲陽歲陰
甲閼逢(焉逢)子困敦
乙旃蒙(端蒙)丑赤奮若
丙柔兆(游兆)寅攝提格
丁強圉(疆梧)卯單閼
戊著雍(屠維)辰執徐
己屠維(祝犁)巳大荒落
庚上章(商橫)午敦
辛重光(昭陽)未協洽
壬玄
癸昭陽(尚章)酉作噩
戍閹茂(淹茂)
亥大淵獻
(三)關于中西回歷日月換算的工具書。我國古籍中紀日也是用干支的,當然我們能通過干支表很容易查到某個干支是夏歷的幾月幾日。但由于世界上通用公歷,人們就需要了解夏歷的某年某月某日在公歷是什么時間。另外由于中外交通史研究的需要,也要將中歷的年月日和回歷互相換算,于是就產生了中西回歷日月換算的工具書。這一類工具書主要有陳垣編的《中西回史日歷》、《二十史朔閏表》和薛仲之、歐陽頤合編的《兩千年中西歷對照表》等。現在主要介紹《中西回史日歷》一書及其用法。
此書中、西、回三歷并列對照,以西歷為衡,中歷、回歷為權。西歷自公元元年至二千年,中歷自漢平帝元始元年,回歷自其元年(公元622年)開始。此書每四年為一單元。每頁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西歷紀年、甲子紀年、年號紀年、回歷紀年;下層黑色阿拉伯數字為西歷日序,其中黑體字碼為月序,也就是某月的一日。紅色的中文數字為中歷的月序,也就是這月的朔日(初一),紅色阿拉伯數碼為回歷的月序,也即月首,紅色“冬”字即冬至日,紅色“閏”字即中歷的閏月。每一單元的右下角附有“日曜表”數和“甲子表”數。如何查呢?如我們從史書中看到明代萬歷“十四年四月癸酉,京師地震”這條史料,要知道這次地震在西歷是什么時間,我們翻到該書801頁,找到萬歷十四年即公元1586年,又在下層找到紅色中國數碼“四”字,即是中歷四月初一,旁邊的黑色阿拉伯數碼為“18”,就說明中歷的四月初一即西歷的5月18日。那么“癸酉”是哪一天呢?我們在該書802頁右下角找到“甲子表45”字樣,就應翻該書后面的甲子表45,在表中找到“癸酉”在第二行,那么公歷5月28日為癸酉(日序表單雙行和甲子表的單雙行相應),癸酉為中歷四月初九日。這樣結果就出來了,這次地震發生在西歷1586年5月26日,中歷是四月初九。
若知道公元以求中歷,反過來查就行了。回歷的查法比較簡單,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四)大事年表。這類工具書的特點是以歷史大事和年月相經緯,把我國歷史上重大事件發生發展及各個重大事件之間乃至于和外國重大事件之間的時間關系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一目了然。通過年表,使我們知道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發展的線索。大事年表的編制,在我國很早就有,到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就創制了各種年表如《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等。歷代史學家采取這種方式,不斷編制各種大事年表、大事記等。
現在常見的這類工具書有陳慶麒編的《中國大事年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與革命史教研室編的《中國通史大事年表》,翦伯贊、齊思和、劉啟戈、聶崇岐合編的《中外歷史年表》(此書正編為公元前4500年——公元1918年,續編為1919年——1957年)。現以《中外歷史年表》為例,來說明這類書的特點。
此書關于“大事”的選錄標準,編者在前言中說:“(1)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2)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頒行,(3)敵對階級間的矛盾斗爭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4)重要的科學技,術的發明與發現,5)國際間和民族間的相互關系,(6)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代。”它的編輯體例是以公元紀年為綱,下系“中國”和“外國”兩大項。中國部分包括朝代、帝王的年號紀年、干支,再以月系事;外國部分首先列出國名,然后再錄出大事。我們舉公元208年為例:
戊子漢建安十三年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為丞相。八月,曹操攻荊州,劉琮降。劉備遣諸葛亮東結孫權,以抗曹操。十月,曹操以舟師攻孫權,權將周瑜大破之于烏林赤壁,操敗退南郡,留兵守江陵、襄陽而還。十二月,劉備攻占武陵、長沙、桂陽、陵零諸郡。孫權遣兵破丹陽郡黟。歙帥陳璞等。曹操殺名醫華陀當在此前數年。
[新羅]倭來侵,遣兵拒之。
[羅馬]皇帝塞維魯親征不列顛,五萬羅馬兵死于疫。其編制體例大體如此。表中對各種歷史事件以簡煉的語言加以概括,并提供了進一步查找的線索。
總的來說,查找歷史年代及各種歷法的換算,不必用太多的工具書。只要能熟練地掌握一、二種,就可以把所需要的年代日期查出來。
四怎樣查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即使是讀一篇文章,也往往會牽涉到各個朝代的名物制度。如果我們對有關典制內容不清楚,就無法了解事物的性質。關于歷代典制,一般的辭書是無能為力的,或者根本查不到,或者語焉不詳,不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去查有關典章制度的書籍了。
關于典章制度的著作,前人稱之為“政書”。它把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集中起來,按時間順序,分類排比,成為資料匯編。實際上它是關于典章制度的專史。
常用的這方面的書籍有:“十通”、“會要”、“會典”以及有關年表等。
(一)“十通”:包括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
《通典》[唐]杜佑編纂。所載內容自上古至唐玄宗天寶末年。
《通志》[宋]鄭樵編纂。此書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其記載內容自上古至唐。紀傳部分價值不大,本書的精華是二十略。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編纂。所載內容自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其中以宋制最詳。
《續通典》[清]乾隆時官修。是杜佑《通典》的續編。所載內容自唐肅宗至德元年至明末。
《續通志》[清]乾隆時官修。是鄭樵《通志》的續編,體例也同鄭志。其中二十略部分所載內容,自五代至明末。
《續文獻通考》[清]乾隆時官修。此書體例依照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內容銜接馬書,自宋寧宗嘉定至明末。
《清朝通典》[清]乾隆時官修。該書所記內容自清初至乾隆中葉。
《清朝通志》[清]乾隆時官修。所載內容自清初至乾隆。
《清朝文獻通考》[清]乾隆時官修。原與《續文獻通考》合編,后分出,故題此名。所載內容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
《清朝續文獻通考》劉錦藻編纂。所載內容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統三年。
這里以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為例,介紹一下這類書的編制體例。全書分為二十四門:1.田賦考;2.錢幣考;3.戶口考;4.職役考;5.征權考;6.市糴考;7.土貢考;8.國用考;9.選舉考;10.學校考;11.職官考;12.郊社考;13.宗廟考;14.王禮考;15.樂考;16.兵考;17.刑考;18.經籍考;19.帝系考;20.封建考;21.象緯考;22.物異考;23.輿地考;24.四裔考。二十四考包括了典章制度的各個方面。各考記載的內容以時間先后排列。
“十通”卷帙浩繁(共二千六百多卷),內容廣博,不熟悉的人頗感翻檢不易。為此,商務印書館的合印本“十通”附有詳目和索引。索引分為《四角號碼索引》和《分類索引》兩種。《四角號碼索引》將“十通”中所載的名物制度、篇章節目能成為一詞者即立一條目。在一個條目之下列出載于何書,見于某頁某欄。但并非出現某詞的頁碼都收,而是有以下三種情況才收:1.初次出現的地方;2.論列最詳的地方;3.關于興廢沿革的記述。如:
兵部尚書典一三七中
(續)典一二八七中
(清)典二一七○中
《分類索引》為“十通”的詳細目錄。它把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分為三編,每一“通”混合編目,按原書的門類,把書中的詳目,分別排次,注明起迄。
我們利用這兩種索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查找需要的資料。
(二)會要、會典。會要之體,始于唐,后來迭相編纂,蔚成一體。它綜合一代典章制度,分門別類集綴史書中的有關資料,以見一代制度的因革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清代姚彥渠編輯的《春秋會要》、清代孫楷編的《秦會要》和徐復的《秦會要訂補》、宋代徐天麟編的《西漢會要》和《東漢會要》、清代楊晨編的《三國會要》、宋代王博編的《唐會要》和《五代會要》、清代徐松輯的《宋會要輯稿》、清代龍文彬編的《明會要》等。
歷代會要的門類,多寡詳略,很有不同。現以《明會要》的門類為例,了解一下它的編輯體例。全書分為帝系、禮、樂、輿服、學校、運歷、職官、選舉、民政、食貨兵、刑、祥異、方域、外蕃等十五門,十五門下又分為四百九十八類。其中有些典制資料不足以立目者,便作為“雜錄”,附于各類之后。各類中所收資料,都注明出處,頗便稽考。
我們在查閱會要時,首先應大致熟悉它的門類,這樣才能斷定我們要查的問題屬于哪一門哪一類,找到需要的資料。會要一書,除可查考典章制度外,由于它的編輯體例,還起著幫助我們了解某類史料的作用。例如我們需要了解一代的水旱等自然災害的史料,就能在“祥異”或“災異”門類里查到。這些資料按時間順序整齊地排比在一起,甚為便利。當然,我們研究問題,不能局限在《會要》提供的資料,應該更廣泛地查閱有關著作和資料,但它畢竟為我們搜集資料提供了很好的線索。
供查考典章制度的書,此外還有如《唐六典》、《元經世大典》、《元典章》、《明會典》、《清會典》等,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查考典章制度,另一類的書是絕不能忽視的,那就是二十四史中各史的“志”。我們遇到什么問題,還應到相應的史志中去查找。
以上只是極粗淺地介紹了閱讀古代典籍的常用工具書及其使用方法,由于工具書種類繁多,用法也非一途。這里不可能全面介紹。不過有幾點,還應提請注意。
1.學習使用工具書,只是聽別人介紹,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實踐,勤查勤翻,自然而然就能熟練掌握運用了。
2.使用每種工具書之前,一定要詳細閱讀書前的凡例、說明,掌握它的編輯體例、使用方法。以免亂檢亂翻,費時而達不到目的。
3.有不少工具書是前代編纂的,觀點易有錯誤(如人物評價、民族問題和邊界問題的處理等),使用時要細心鑒別。
4.也有的工具書編輯體例不夠完善、方法不夠科學,今后隨著學術文化的繁榮,會有更便于使用的工具書問世。
5.工具書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幫助我們解決一般的問題或提供一些線索,了解一些基本情況。我們要下工夫去多讀書、多研究問題,這樣獲得的知識更牢固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