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穗宇等
編輯同志:
看了你刊第20期登的《莫讓婚事伴愁怨》一組文章后,深受感動,對操辦婚事中的某些不良風氣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然而,我仍然不準備儉辦自己的婚事。也許你們會覺得我思想落后,跟不上形勢,但我自有我的理由。
首先,我非常看重結婚這件終身大事。我們民族歷來就有這種傳統,對自己的婚事十分認真,不肯有半點草率。就是解放前窮人家辦婚事,但凡有可能,也要吹吹打打坐轎子。要知道,人一輩子只有這一次啊!我要向所有的人宣布,結婚這一天將是我一生中的轉折點。我已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從此以后,我便可以向這個家尋找溫暖、平靜和安慰。想到這里,我怎能不涌起一種幸福感呢?為了這一天,即使多大破費,為一生留下個深刻而美好的紀念,也是值得的!
我不愿儉辦的第二個理由,就是不能讓人看不起。這說起來好象有虛榮之嫌,然而我卻認為是自尊。象我們這樣父母沒有文化的工人子弟,實際上還是被人看不起的。有些干部子弟、知識分子子弟辦婚事不如我們工人子弟鋪張,這也好理解。他們平時生活很優裕,結婚時比較節儉,人們決不會認為他們寒酸,反倒別有一種風雅;而我們要儉辦則會被人恥笑,認為娶媳婦這么大事都如此寒酸,可見今后的日子了。有些命運的寵兒,一生中以他們為中心、別人圍繞他們轉的機會很多,而在我們這一輩子中,也許只有辦喜事這一天是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為主角,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眾人面前象象樣樣地露露臉,我們怎能不格外重視這一天、珍惜這一次發表宣言的機會呢?
這就是我的理由。
編輯同志,我希望聽聽你們的意見。
北京程志山
程志山同志:
編輯部轉來你的信,閱后,不僅感到你直言、坦率,而且感到你所闡述的理由是很可以理解的。當然,我仍不大贊成你的觀點。我想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談談你信中提出的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幸福感與自尊感,僅是個參考吧。
你主張辦婚事要認真隆重,這點不容非議。在當今的西方世界,視結婚為生活交響曲中的普通樂章,輕浮地結合,草率地辦事,又隨時準備離異,另謀新歡,這已經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例如,美國每年約有220萬對青年男女結婚,但又有110萬對夫婦離婚。對許多人來說,結婚只是離婚的序曲,因此,又何必把婚禮搞得那么興師動眾呢?相比之下,我們既鄭重其事,又大方隆重地喜慶婚事,這正是我國人民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它似乎象征著一個穩定、持久、相愛不渝的家庭誕生了。
在這個家庭誕生的時刻,人們無不象你一樣,心里涌起一種幸福感。看來,尋求幸福感是操辦婚事的一個心理因素。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呢?她是伴隨著個人對幸福的認識與理解而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當一個人對幸福的期望得以實現時,安謐、溫暖、欣慰、歡樂的感情總是應運而生,這些都屬于幸福感之列。然而,通過大辦婚事能尋找到這些幸福感嗎?
的確,大擺酒宴、熱鬧非凡的婚事,在一生中會留下深刻的記憶;可是,有沒有美好、幸福之感卻令人置疑。
在整個人生的長河中,結婚這一天是重要的,但畢竟是短暫的。如果短暫的婚事之后,帶來的卻是無窮的擔憂與困苦,那么,婚事的幸福感便立即化為烏有。按照現在所盛行的大操大辦的標準,對任何一個只掙四十來塊錢的青年都會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說起來也怪,每一個籌辦婚事的青年沒有不節衣縮食、苦心積攢的,而每一個婚后家庭沒有不一角、一元精心計劃開支的;唯獨在辦婚事的日子里,花錢如流水,十元、百元都不放在眼里。如果這種鋪張果能換來一個永久的幸福感,倒也值得。可請想想,當婚宴杯盤狼藉,親朋散去,極度疲勞的你猛然意識到多年的苦心積累花得精光的時候,心中難免產生一種空蕩蕩的感覺;當你面對著滿屋晃眼的家具、用具,而想到從明天起就得勒緊褲帶時,心里難免覺得恐慌和憂愁。此時此刻,還談得上什么幸福感呢?
能夠不斷地尋找到家庭的溫暖、平靜和安慰,確實是幸福的,這不僅有賴于夫妻精神上的一致,也有賴于經濟上的不窘迫。而大操大辦必然要激化下面四對矛盾:一是高消費與自身財力的矛盾,二是高度勞累與本身體力的矛盾,三是本職工作與操辦婚事的矛盾,四是婚前遠景期望與現實生活能力的矛盾。這些矛盾必然會轉化為復雜的心理運動,并且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頑強地表現出來。你想溫暖,可是缺吃少穿,這往往會使你感到心寒;你想平靜,可是在外影響工作,或體力消耗過度,又往往使你苦悶、煩躁,乃至影響家庭關系中相互間的情緒;至于尋找安慰,就更可能由于無休止的吵鬧,使婚前美好的期望,淹沒在凄苦的淚水之中。
你的第二個理由是不能讓別人看不起,要在辦事那一天“象象樣樣地露露臉”。看來,你似乎很要強,很有自尊心。確實,一般說來,青年人都具有自尊心,這是青年一種概括化的自我評價,是青年對別人評價自己的一種認識。青年人對自己都有一個評價標準,當別人的評價低于自我評價時,必然要激起憤憤不平,甚至要用行動去顯示自身的真正力量,以求二者的評價獲得統一。如果自尊心是促進我們青年蒸蒸日上,奮然而前行的動因,這當然需要鼓勵與支持。然而,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去大辦婚事,以避免旁人譏諷,那就不是自尊心,而是虛榮心了。虛榮心是非科學的自我評價。這種心理往往使人抹煞事實,弄虛作假,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因素。當前,在婚事操辦上,不少青年就是因為這種心理因素在作怪。
“象象樣樣地露露臉”,其實未必真正露臉。人的生活標準是無止境的,露臉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大辦婚事可能滿足了一部分人的要求,然而,也總會有人提出意見。你若力量不足,卻硬要打腫臉充胖子,周圍人哪個不明白?酒席過后也會有褒貶。如果婚后入不敷出,狼狽不堪,其丟人現眼的程度更可想而知。你若依仗父母厚實的經濟實力或靠拉關系走后門搞便宜貨,盡管高檔家具、用具一應俱全,人家也會背后撇嘴。
另外,即使露露臉也無非是贏得一些人的夸獎,但這并不能給人以真正的力量。它給人的安慰僅僅是暫時的。有些命運的寵兒,一生中確實以他們為中心、別人圍繞他們轉的機會很多。你羨慕他們,渴望這種機會,這我很理解。但我覺得這種渴望多少有點可憐,因為它太微不足道了。你看過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吧,女主角駱塞爾太太得到了這么一個機會,她成了舞會的皇后,所有的人都向她投來羨慕的眼光。可這又怎么樣呢?它象夢幻一樣消失了,對它的回憶只能使人更加惆悵、空虛、痛苦。我想你也會一樣,當你人到中年,子女已撫養成人,生活的磨煉使你更加成熟的時候,你也許會為年輕時的念頭感到可笑;或許你終因沒有尋找到一種持久、堅實的支持自己前進的力量而感到悔恨。
程志山同志,我不反對青年們尋找自己的幸福和自尊,我只是希望這種幸福和自尊是充實的、長久的和有內在力量的。從這一點出發,就可能處理好生活中的種種事情,包括自己的終身大事—結婚。
小程同志,衷心希望你能利用結婚這個“發表宣言的機會”,真正顯示出我們時代青年的嶄新面貌。
費穗宇